皇极殿上关于科举的波澜暂息,但由此激起的暗流却并未停歇。
散朝的官员们三三两两离去,或面色凝重,或窃窃私语,各自盘算着接下来的应对。
然而,他们并不知道,方才殿上每一句慷慨陈词或谨慎建言,甚至是一些微妙的眼神交换与表情变化,都已如同水滴汇入溪流,被无声地记录、整理,流向帝国深处那双隐匿的眼睛。
西苑,一处不起眼的偏殿,门外并无特殊标识,只有两名眼神锐利、身着寻常劲装的汉子如雕塑般值守。
殿内,烛火通明,却无多少暖意。
锦衣卫指挥使石文义端坐于一张宽大的案几后,案上堆积着厚厚的卷宗,并非寻常文书,而是来自帝国各地乃至海外的密报。
一名身着飞鱼服、腰佩绣春刀的千户正躬身禀报:“……都察院刘御史散朝后,即刻遣家仆往城南‘雅集斋’送了一封书信,收信人是国子监司业周大人。通政司李主事则与几位同年在‘太白楼’小聚,席间多有对今科举改革之非议……”
石文义面无表情地听着,手指在案上轻轻敲击。
他面前摊开着一幅特殊的“京官关系脉络图”,上面以各种颜色的线条和符号,标注着朝中大小官员之间的同乡、同年、座师门生、姻亲乃至潜在的利益关联。方才朝堂上那些发言的官员,其名字在图上迅速被点亮,相关的脉络线条也随之微微闪烁。
“刘御史与周司业是同年,且都与致仕的潘阁老有旧。”石文义声音低沉,不带丝毫感情,“去查,‘雅集斋’的底细,潘家在京中是否还有未清理干净的产业与之关联。李主事那边,盯紧与他聚会的那几人,看看他们背后,是否有江南盐商或海商的影子。”
“是,大人!”千户领命,迅速退下,身影无声地没入殿外的阴影中。
石文义的目光投向案头另一份密报,来自南洋。
是顾云卿亲笔所书,用词极为简练隐晦,但信息量巨大。
其中提及,西班牙人除了官方接触和市井打探外,其舰队中的测量人员,正以惊人的热情和效率,沿着大明东南海岸线,秘密进行水文勘测和海岸地形绘制,其精细程度,远超寻常商船所需。
“绘制海图……其心可诛。”
石文义眼中寒光一闪。他提起一支特制的朱笔,在那份密报上画了一个特殊的符号,意味着“最高优先级,持续监控,必要时可采取非常手段”。
他沉吟片刻,取过一张空白的纸条,用密码写下指令:“令‘海东青’,锦衣卫机构改革后的成果,也是顾云卿在南洋的代号。设法获取西班牙人所绘海图副本,或查明其测绘重点区域。必要时,可制造‘意外’,使其勘测船搁浅或失火,但需确保不留痕迹,不引发外交争端。”
写罢,用上火漆,召来一名心腹缇骑:“即刻发出,南洋密线。”
处理完南洋事务,他又将注意力转回国内。
随着新政逐步推开,触及的利益越深,反弹的力量也必然越强。
科举改革只是冰山一角,接下来的经济领域变革,如“官督商办”、“招标发卖”等,必将触动更多人的奶酪。
他必须确保锦衣卫这张网,能提前嗅到危险的气息。
“传令各镇抚司,”石文义对另一名负责内部监察的佥事吩咐,“加强对各地推行新政官员的暗中保护,同时严密监控其周边人员,尤其是那些与旧有利益集团关系密切者。若有行贿、构陷、甚至威胁官员人身安全之迹象,立即回报,可先行控制,再行禀报!”
“属下明白!”佥事肃然应道。
殿内烛火跳跃,将石文义的身影拉得忽长忽短。
他就像一只巨大的蜘蛛,安静地坐镇在这张无形的权力与情报网络中央,感受着从帝国四面八方传来的细微震动。
皇帝的改革如同利刃,要劈开沉疴积弊;而他执掌的锦衣卫,则是这利刃的暗鞘,既要保证其锋芒不被磨损,也要清除试图阻碍利刃前行的荆棘与暗桩。
夜色渐深,偏殿内的指令一道道发出,如同无形的触角,延伸向京城的各个角落,延伸向遥远的边疆与海洋。
帝国的暗影力量,在改革步入深水区的关键时刻,正以前所未有的效率和精准度,悄然运转,为明处的变革,编织着一道看似无形、却又至关重要的防护网与预警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