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四章:邺城风起
官渡之战的余波,如同投入湖面的巨石,涟漪持续扩散,震荡着整个天下格局。
许都的曹操,虽携大胜之威,却并未急于北上找张恒的麻烦。他深知,经此一役,袁绍虽败亡,但其残余势力仍在,冀、青、并三州人心浮动,需要时间消化。更重要的是,南方的刘表虽老病,却依然稳坐荆州;江东孙权,在张昭、周瑜辅佐下,日渐稳固;西凉马腾、韩遂,亦是不安分的因素。此刻若再与如日中天的燕国全面开战,实属不智。
曹操选择了隐忍与整合。他表奏天子,大肆封赏官渡有功之臣,同时将兵锋指向汝南、颍川一带尚未完全臣服的袁氏残党和黄巾余部,稳步压缩张恒可能向南渗透的空间。并严令边境守将,对燕国境内过来的商旅严加盘查,但对军队调动,则保持克制,避免擦枪走火。
一时间,中原大地呈现出一种暴风雨后的诡异平静。但所有人都知道,这平静之下,是两大巨头在各自领地内疯狂积蓄力量,准备着下一轮更为残酷的碰撞。
燕国,邺城。
自迁都至此已近一年,这座河北第一大邑愈发显得恢弘繁荣。得益于相对安稳的环境和鼓励农耕工商的政策,流民归附,市井喧嚣,太学之内书生朗朗,将作监中工匠忙碌,呈现出一派新兴王朝的蓬勃朝气。
然而,燕王府(由原袁绍大将军府改建,更加宏伟)的书房内,气氛却并不轻松。
张恒看着手中由徐衍、田畴联合呈上的《户丁钱粮总录》,眉头微蹙。账簿显示,燕国现有户一百二十余万,口近六百万,常备军(包括边防军)维持在二十五万左右。这个数字看似庞大,但相比于曹操控制的兖、豫、徐、司隶等核心区域,以及其背后隐约可见的整个汉廷名义下的资源动员潜力,仍显不足。
“钱粮收支,仅是略有盈余。若维持现有军备,支撑一场超过半年的大规模国战,国库便感吃力。”田畴实话实说,语气沉重,“且去罗县大营,臣刚巡视归来。王屠将军麾下青州军团操练刻苦,士气高昂,然军械损耗,尤其是箭矢、甲胄补充,压力巨大。柳尚书那边,已是竭尽全力。”
一旁的新任兵部尚书柳清颜(原将作监职责并入新设的工部,她因在军械研发上的卓越贡献转任兵部,主管武备、后勤)接口道:“大王,新型炼钢法虽已推广,产量稳步提升,然要满足全军换装,仍需时日。尤其是骑兵所需之马鞍、马蹄铁,弓弩所需之牛筋、胶漆,多有赖商队从草原、江南购入,成本高昂且易受掣肘。”
张恒手指敲击着桌面,目光投向悬挂的巨幅地图。他的疆域,北接胡虏,西连曹操,东临大海,南面则是曹操控制的青州部分和徐州。看似疆域辽阔,实则处于某种被半包围的态势。
“曹操在隐忍,在整合。我们亦然。”张恒缓缓开口,“不能因一时平静而懈怠。我们的时间,或许比想象的更少。”
他看向徐衍:“文和(徐衍字),科举取士,需加大力度。明年春闱,范围可扩大至幽、并、冀三州所有郡县,不必再局限于易京、邺城等少数大城。我们要尽快建立起一支足够庞大、且忠于王事的官僚队伍,将王令彻底贯彻到乡亭里闾!”
“臣明白。”徐衍躬身领命。
“子泰(田畴字),”张恒又看向田畴,“开源节流,双管齐下。除了鼓励农桑,商税方面,可对与江东、荆州、乃至益州的贸易,给予更多优惠,吸引商贾。同时,严查士族大家隐匿田亩、逃避赋税之行!此事,可由御史台配合。”
“诺!”田畴与一旁的御史大夫孔融同时应道。
“清颜,”张恒最后看向柳清颜,“军械乃国之爪牙,一刻不能放松。除常规武备外,交予墨衡先生负责的那些‘特殊项目’,进度要定期向本王汇报。所需资源,优先保障。”
柳清颜郑重点头:“臣遵旨。”
众人领命而去后,张恒独自走到窗边,望着邺城繁华的街景。迁都于此,意味着战略重心进一步南移,直面曹操的压力。他知道,与曹操的决战无可避免,现在的每一分积累,都决定着未来战场的胜负。
“报——”影卫统领管承的声音在门外响起,“并州陈太尉八百里加急军报!”
张恒心中一凛,转身:“讲!”
“漠北鲜卑大人轲比能,吞并步度根部后,势力大涨,近来频频召集各部会盟,意图不明。陈太尉判断,其或有趁中原纷争、南下掳掠之企图!并州防线,已提升戒备等级!”
北方的狼,终究是闻着味来了。
张恒眼中寒光闪烁。多事之秋,考验的不仅是军事实力,更是统筹全局的智慧和定力。
“传令陈莽,严密监视,固守防线,非本王令,不得浪战。”
“另,传令王屠,青州军团进入二级战备,向黄河沿线移动,做出威慑姿态,牵制曹军可能的异动。”
“再令,辽东公孙度处,加派使者,重申盟好(尽管双方都知是虚与委蛇),稳住东方!”
一道道指令发出,庞大的战争机器开始低速运转。平静的水面下,暗流愈发汹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