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二章:科举首试,龙蛇并起
北疆战事的胜利,如同给新生的燕国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也使得原本暗流涌动的科举,得以在相对平稳的环境下如期举行。
易京城新建的贡院前,人山人海。来自北地各州郡的士子,寒门与世家子弟混杂,穿着麻衣与身着锦袍者并肩而立,等待着决定命运的龙门一跃。有人紧张地默诵经文,有人闭目养神,也有人眼神复杂地打量着周围那些他们曾经不屑为伍的“寒门白身”。
钟声响起,贡院大门洞开。士子们经过严格搜检,鱼贯而入。考场之内,肃穆无声,只有巡场官吏沉稳的脚步声。
高坐在贡院明远楼上的张恒,透过窗格,俯瞰着下方密密麻麻的考棚,心中亦是波澜微起。这是他打破旧秩序的关键一步,成效如何,即将揭晓。
徐衍、孔融作为主考官,柳清颜、李拙等人协助,负责命题与阅卷。经义题中规中矩,考察基础;算学与律法则紧扣田亩测量、赋税计算、案件审理等实务;而最重要的策论题,则由张恒亲自拟定——“论新立之国,如何化解士庶之隔,共强邦本”。
这道题,直指当下燕国最大的内部矛盾,也给了不同出身的士子充分表达各自立场与智慧的空间。
数日之后,阅卷在封闭状态下紧张进行。即便是孔融,在看到一些寒门士子那些虽然文辞质朴,却见解深刻、充满实干精神的策论时,也不禁动容。而一些世家子弟的试卷,虽辞藻华丽,引经据典,却多空洞无物,或固执地为门阀特权辩护。
最终结果出炉,可谓龙蛇并起,既有崔、卢等世家旁系子弟凭借扎实学问上榜,亦有数名毫无背景的寒门士子,凭借出色的策论和算学、律法成绩,高居前列!
金榜张贴之日,贡院外人头攒动。上榜者欢呼雀跃,落榜者垂头丧气。尤其是那些名落孙山的世家嫡系,看着榜单上那些陌生的、带着泥土气息的名字,脸色更是难看至极。
随后,张恒在王府亲自召见前十名进士。他并未过多关注经义魁首,反而对一位名叫韩嵩的寒门士子格外留意。此人在策论中明确提出“士庶之隔,根源在于利益与晋升之途。当以科举广开仕进门径,以实务政绩定升迁,而非门第。同时,可设‘师范’,广教化于民间,使寒门亦能知书达理,则隔阂自消。”其观点与张恒不谋而合。
“韩嵩,”张恒看着他,目光锐利,“若委你一县之地,你可能使其大治?”
韩嵩虽衣着朴素,却毫无惧色,朗声道:“若大王信重,予臣权限,三年之内,若不能使该县仓廪实、讼狱清,臣愿受军法!”
“好!”张恒赞道,“便任你为范阳令!望你勿负今日之言!”
他又依次询问其他几人,皆根据其答卷特长,授予了京畿或地方实务官职。这一次科举,虽录取人数不多,却真正为燕国官僚体系注入了一股鲜活而接地气的新血。
然而,就在张恒为科举成功、网罗到一批人才而稍感欣慰之时,影卫统领管承,带来了一个来自南方的、足以改变天下格局的惊人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