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王小伟在淮北厉行新政、整肃内部的同时,远在北京的摄政王府,沈玉茹同样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王小伟南征带走了绝大部分精锐和能干的事务官,北京乃至整个北方的留守力量相对空虚。虽然大局稳定,但暗地里的魑魅魍魉,从未停止过活动。徐淮大捷的消息传来,固然振奋人心,但也刺激了一些潜在敌人的神经。他们看到王小伟主力深陷南方,认为有机可乘。
首先发难的,是朝中一些原本就对王小伟不满、却一直隐忍不发的旧官僚。他们不敢直接攻击王小伟,便将矛头指向了留守监国的沈玉茹。几名言官联名上奏,以“后宫干政,有违祖制”为由,对沈玉茹处理政务的合法性提出质疑,并隐晦地攻击新政“苛察扰民”,要求恢复旧制。
紧接着,北直隶某地爆发了一场小规模的士子骚乱。一些受旧式教育、对新政(尤其是实学教育和科举改革)充满抵触的年轻士子,在一些别有用心之人的煽动下,聚集在府学门前,抗议新政“败坏学风”、“重用胥吏”,甚至喊出了“清君侧,还政于士”的口号。
几乎同时,军情司在北京抓获了几名试图在粮仓和军工局附近纵火的奸细,经审讯,其背后隐约有山西某些晋商余孽和关外后金谍子的影子。
一时间,北京城暗流涌动,谣言四起,似乎有一股力量在试图搅乱北方大局,牵制南征的步伐。
面对这内外交困的局面,年轻的摄政王妃沈玉茹,展现出了与她温婉外表截然不同的坚韧与智慧。
在朝堂上,面对言官的攻讦,她没有丝毫慌乱,而是拿出了王小伟离京前授予她“监国理政”权力的诏书副本(经过合法程序确认),以及她这段时间处理政务的详细记录。她以清晰冷静的逻辑,逐条驳斥了对方的指责,指出“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事”,自己并非“干政”,而是“奉旨理事,稳定后方”。她更反问那些言官,在王爷为国征战时,不为国分忧,反而纠结于虚文缛节,攻击监国之人,其心何在?一番义正辞严的驳斥,说得那几个言官面红耳赤,哑口无言。
对于士子骚乱,她没有采取简单的武力镇压,而是双管齐下。一方面,她请出几位德高望重、且支持新政的老臣(如孙承宗等),前去与士子对话,阐明新政中关于科举改革和实学教育的真正用意,乃是为了选拔真正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干人才,并非要废弃圣贤之道。另一方面,她下令廉政肃政司和五城兵马司,严密监控,揪出了其中几个煽风点火、别有背景的核心分子,迅速抓捕,公布其罪状,以儆效尤。同时,她以王妃名义,宣布将扩大实学书院招生规模,并设立“格物奖学金”,鼓励士子学习经世致用之学。软硬兼施之下,骚乱很快平息。
对于内部的破坏活动,她更是毫不手软。授权军情司和锦衣卫(已被改组和控制)联合行动,顺藤摸瓜,在北京和北方数省进行了一次秘密清洗,抓获并处决了一批潜伏的奸细和破坏分子,沉重打击了敌对势力的渗透。
在应对这些风波的同时,沈玉茹还要统筹庞大的后勤供应,确保南征大军的粮饷军械源源不断。她每天只睡不到三个时辰,细致地批阅每一份重要文书,协调各方关系,安抚人心。她以惊人的毅力和卓越的能力,将北方打理得井井有条,稳如磐石。
深夜,她在灯下给王小伟写信,信中并未过多描述自己面临的困难和压力,只是简要汇报了北方的稳定情况和后勤保障的进展,并叮嘱他注意身体,不必为后方担忧。字里行间,充满了理解、支持与深情。
当王小伟在徐州收到沈玉茹的信件和北方局势稳定的报告时,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和深深的敬佩。他深知,没有玉茹在后方为他稳住根基,他绝无可能在前方安心征战。得妻如此,夫复何求?
夫妻二人,一南一北,虽相隔千里,却心意相通,各自在属于自己的战场上奋力拼搏,共同支撑着这片风雨飘摇的天地,向着他们共同的目标坚定前行。
(第13卷第13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