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淮大捷的辉煌之下,阴影悄然滋生。军情司“幽瞳”和廉政肃政司联合提交的一份密报,摆在了王小伟的案头。报告内容触目惊心,揭示了在快速扩张和战争期间,宣大集团内部出现的一些严重问题。
其一,部分中下层军官和文吏,在占领淮北地区后,未能经受住诱惑,出现了贪污受贿、侵占田产、甚至与地方豪强暗中勾结,阻挠新政清丈田亩的行为。虽然尚未形成大规模窝案,但性质恶劣,影响极坏。
其二,随军的一些原明朝降官,以及部分山东投诚较早的士绅代表,其家族或关系网,试图利用与新政权的关系,在新政推行中牟取私利,或在清丈田亩时蒙混过关,维持其原有特权。他们构成了新政深入推行的隐性阻力。
其三,最让王小伟震怒的是,密报中指出,在徐淮之战前,确有内部人员向敌军泄露过一些非核心但关键的情报,虽然未能影响战局最终结果,但此风绝不可长!
“硕鼠!蛀虫!”王小伟将密报重重拍在桌上,脸色铁青。他深知,打天下难,治天下更难。外部敌人明刀明枪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内部腐蚀和信仰崩塌。如果放任这些现象不管,那么他苦心营造的“纪律严明、公正清廉”的形象将毁于一旦,新政也将沦为新的剥削工具。
“王爷,涉事人员名单在此,其中……甚至有几位是早期跟随我们的老人,以及在山东立功受赏的军官……”徐锐递上一份名单,语气沉重。
王小伟接过名单,目光扫过上面一个个熟悉或不熟悉的名字,其中几个名字更是让他心头一颤。那是曾经在宣府边墩就跟着他出生入死的兄弟,是在中原战场上奋勇杀敌的勇士。然而,他们最终还是被权力和财富腐蚀了。
“法不容情!”王小伟闭上眼,深吸一口气,再睁开时,眼中已是一片冰冷的决绝,“无论涉及谁,无论过去立过何等功劳,一律严查到底,依律惩处!绝不姑息!”
他下达了命令:
廉政肃政司联合军法司,成立特别调查组,由徐锐亲自督导,对名单所列人员及可能存在的关联人员进行彻底调查,搜集确凿证据。
在调查期间,所有涉事人员暂停职务,隔离审查。
一旦查实,视情节轻重,依法严惩!该罢官的罢官,该下狱的下狱,该……杀头的,绝不手软!
命令一出,内部震动!尤其是那些心中有鬼或手脚不干净的人,顿时陷入了巨大的恐慌之中。有人试图找关系说情,有人暗中串联企图对抗调查,更有人惶惶不可终日。
与此同时,新政的推行也开始进入“深水区”。在淮北地区,清丈田亩工作全面铺开,这一次,触碰到的不仅仅是普通地主,更包括了一些主动投诚的原明军将领、地方豪强,甚至与宣大内部某些官员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家族。
阻力骤然增大。阳奉阴违、隐瞒田亩、煽动佃户闹事、甚至暴力抗拒清丈的事件,在各地时有发生。一些地方出现了针对新政官员的恐吓信和匿名攻击。舆论场上也开始出现一些杂音,指责新政“与民争利”、“苛政猛于虎”,试图混淆视听。
王小伟面临着内外的双重压力。内部,他需要挥泪斩马谡,清理门户,维护队伍的纯洁性,这无疑会带来暂时的阵痛和某些层面的不稳定。外部,他需要顶住旧势力的反扑,将新政坚定不移地推行下去。
这天夜里,他独自在行营书房,对着摇曳的烛火,久久沉默。案上放着两份文书,一份是廉政肃政司提交的、关于一位早期跟随他的老部下贪腐的最终调查报告,证据确凿;另一份是淮安府送来的急报,当地一豪强煽动族人和佃户,打伤了数名清丈田亩的吏员,气焰嚣张。
他提起笔,在那份调查报告上,颤抖着,却最终坚定地批下了一个“斩”字。然后,又在淮安府的急报上批阅:“调‘燎原营’一队兵马,协助地方官府,严惩首恶,绝不姑息!新政之推行,遇有阻碍,无论涉及何人,一律以铁腕扫除!”
他知道,这是一场比战场上真刀真枪更加残酷的斗争,是一场关乎信念、纪律和未来的斗争。他不能后退,也不能心软。为了那个心目中的新世界,他必须踏着荆棘,坚定地走下去,哪怕脚下沾染了昔日同伴的鲜血,哪怕前方是更加汹涌的暗流。
(第13卷第12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