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襄不战而降,如同推倒了最后一块多米诺骨牌,南京留守朝廷的抵抗意志彻底崩溃。长江天险已失,上游门户洞开,北岸大军虎视眈眈,内部更是分崩离析,互相倾轧。南京,已成一座孤岛,一座被恐惧和绝望笼罩的孤岛。
王小伟不再犹豫,下达了全线进军的命令。
周遇吉率领陆师主力,自扬州渡江,攻克镇江,兵锋直指南京东面的屏障——栖霞山、龙潭诸要塞。
徐锐率领“燎原营”铁骑及部分精锐,自荆襄顺流而下,一路势如破竹,连克安庆、池州,兵临南京西南门户——太平府(今马鞍山)。
登莱水师在得到部分荆襄水师投诚船只和人员补充后,实力大增,与郑鸿逵率领的南京水师主力在江阴一带展开对峙。郑鸿逵见大势已去,抵抗意志本就不坚,在王小伟再次派出密使许以“闽国公、水师大都督”之位后,终于下定决心,率麾下绝大部分水师战舰及官兵,在阵前倒戈,归顺王小伟!
至此,南京外围防线全面瓦解,水陆要隘尽失。庞大的金陵古城,彻底暴露在王小伟大军的兵锋之下。
南京城内,一片末日景象。勋贵官僚们纷纷携带细软家眷,试图从尚未被合围的城门出逃,却大多被严阵以待的宣大军队拦截俘获。城中乱兵、地痞趁机抢劫作乱,火光四起,哭喊声震天。昔日繁华的秦淮河畔,画舫无踪,唯有萧瑟的寒风卷着落叶。
紫禁城中,那座象征南方正统的宫殿内,此时空荡冷清。诚意伯刘孔昭在自己的府中悬梁自尽。抚宁侯朱国弼试图化装成商人逃跑,被军情司识破擒获。大学士王铎等人,则瑟瑟发抖地聚集在朝堂上,等待着最后的命运。
王小伟没有立刻下令攻城。他骑着乌骓马,在周遇吉、徐锐等大将的簇拥下,来到了南京城外最高的雨花台上。放眼望去,雄伟的南京城墙巍峨耸立,但城头上已看不到多少守军的旗帜,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死寂和混乱。
“王爷,攻城准备已毕,是否……”周遇吉请示道,只要一声令下,这座六朝古都,顷刻间便会陷入血火之中。
王小伟摇了摇头。武力征服容易,但要收服人心,尤其是江南士林和百姓的人心,则需要更深的考量。这座古城,承载了太多的历史和文化,他不想让它毁于战火。
“传令下去,围而不攻。派人射劝降书入城,告知城内军民,放下武器,开门迎降,可保身家性命无忧。若负隅顽抗,城破之日,严惩不贷!”
同时,他下令军队严守纪律,不得扰民,并开始在城外架设粥棚,安抚从城中逃出的难民。
强大的军事压力,加上“围而不攻”的攻心策略,以及城外井然有序的军容和赈济举动,彻底瓦解了南京城内最后一丝抵抗念头。
次日清晨,南京厚重的城门,在绝望和期待交织的复杂目光中,缓缓开启。以大学士王铎为首的留守官员,身着素服,手捧舆图册籍,出城至王小伟军前,匍匐请降。
王小伟接受了他们的投降,并立刻下令:
第一, 周遇吉率军入城,接管城防,维持秩序,清剿残敌,严禁任何劫掠行为。
第二, 发布安民告示,宣布赦免普通军民,废除南京小朝廷的一切苛捐杂税。
第三, 将刘孔昭、朱国弼等罪大恶极的勋贵,以及部分民愤极大的贪官,公开审判处决,以平民愤。
第四, 善待投降官员,愿意继续为官者,经过甄别和学习后,可量才录用;不愿者,可发放路费归乡。
第五, 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他宣布,将在南京停留一段时间,亲自督导江南新政的推行,并在此地,召开一次决定未来国是的“宏文大会”,邀集天下有识之士,共商建国大计!
随着南京的和平解放,标志着南明最后一个有组织的抵抗政权的覆灭。从崇祯末年的天下大乱,到如今的基本一统,王小伟以其强大的武力、高超的政治手腕和坚定不移的新政理念,终于初步廓清了寰宇。
站在南京皇宫的城楼上,眺望着这座即将成为新朝都城之一的古老城市,王小伟心潮澎湃,却又感到肩上的担子更加沉重。打天下的事业,已经看到了曙光,但治天下的漫漫征程,才刚刚开始。武定之后,更需要文治。如何将北疆新政的成功经验推广到全国,如何平衡各方利益,如何构建一个长治久安的制度,如何让这片饱经创伤的土地真正焕发生机……这一切,都等待着他去探索,去实践。
龙腾四海,卷帙终章。但属于王小伟和他的伙伴们的故事,那再造神州、开创盛世的宏大叙事,正翻开崭新的一页。
(第13卷第16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