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淮大捷的消息,如同插上了翅膀,迅速传遍了整个天下。北地欢腾,军民士气大振,对摄政王的崇拜与信服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在南方,尤其是南京,这消息则不啻于一场政治地震,恐慌如同瘟疫般在留守小朝廷和勋贵官僚中蔓延。
“高杰战死,刘泽清、黄得功溃败南逃,淮北之地尽失……”南京皇宫偏殿内,得到战报的诚意伯刘孔昭面如死灰,手中的茶杯“啪”地一声掉落在地,摔得粉碎。殿内其他几位核心人物,如抚宁侯朱国弼、大学士王铎等,也个个脸色惨白,如丧考妣。
他们赖以抵抗的江北屏障和联军主力,竟在短短旬月之间土崩瓦解!那个来自北地的煞神,其兵锋之锐,手段之狠,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想象。
“怎么办?如今该如何是好?”朱国弼声音发颤,早已没了往日的骄横。
“为今之计……或可……或可遣使求和?”王铎试探着说道,声音微弱。
“求和?他王承渊会接受吗?他檄文里可是将我等斥为‘误国奸佞’!”刘孔昭惨笑一声,“只怕是请神容易送神难了!”
绝望的气氛,笼罩着整个南京小朝廷。
与南京的恐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王小伟在淮北战后的冷静与高效。
他并未被胜利冲昏头脑,也并未急于挥师渡江南下。他深知,新占领的淮北地区,历经战乱,民生凋敝,且人心未附,必须妥善处理,才能将其真正转化为稳固的后方和前进基地。
他在徐州设立了临时行营,发布了一系列安民告示和善后命令:
第一, 严明军纪,秋毫无犯。宣大军队必须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王小伟根据现代军队条例简化改编),严禁劫掠百姓,违令者斩!同时,派出大量军纪巡查队,维持地方秩序。
第二, 招抚流亡,恢复生产。下令各州县开仓放赈,救济因战乱流离失所的百姓。鼓励农民返回家园,恢复耕作,并由官府提供部分种子、农具。宣布减免淮北地区本年度三成税赋,以苏民困。
第三, 整顿吏治,选派干员。对愿意归顺、且无明显劣迹的原任官员,予以留用考察。同时,从北疆、山东抽调大批经过新政锻炼的年轻官员,充实到淮北各州县,接管关键职位,确保政令畅通。
第四, 妥善处置降兵俘虏。对愿意加入宣大军队的降兵,经过甄别和整训后,打散编入各营。对不愿从军者,发放路费,遣散回乡。对被俘的敌军将领,区别对待,罪大恶极、民愤极大者,公开审判处决;其余则进行教育,部分可量才录用。
第五, 重启运河贸易。下令疏通因战事略有阻滞的运河河道,保障南北商路畅通。北疆商行迅速跟进,在淮北各主要城镇设立分号,平抑物价,供应物资,活跃经济。
这些措施,如同及时雨,迅速安抚了饱经战火的淮北民心。百姓们发现,这支传说中的“虎狼之师”,军纪竟如此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新的官府办事效率极高,且似乎真的在为他们着想。对比之前江北四镇军阀的横征暴敛和混乱统治,简直是天壤之别。
人心,开始悄然转向。
这一日,王小伟在徐州行营,接见了几位特殊的客人——从南京秘密前来的使者。他们并非刘孔昭等勋贵所派,而是代表了南京城中一部分较为清醒的官员和士绅,其中甚至包括一位在士林中声望颇高的东林元老之后。
使者们言辞恳切,表达了南京部分人士对“权奸误国”的痛恨,以及对摄政王“拨乱反正”的期盼,隐晦地提出了希望摄政王能“保全江南士林体面”、“和平解决南京问题”的愿望。
王小伟耐心地听着,心中明了。这是南京内部开始分化瓦解的迹象。他并没有给出明确的承诺,只是淡然说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本王南下,非为个人恩怨,乃为天下一统,黎民安康。南京诸位,若真有心为国为民,当明辨是非,弃暗投明。若执迷不悟,负隅顽抗,则天兵一到,玉石俱焚,届时悔之晚矣。”
他给了对方一个看似模糊,实则压力巨大的回应。既留下了和平解决的可能性(取决于南京方面的实际行动),又明确表达了不惜一战的决心。
送走南京密使,王小伟知道,对南京的最终解决,已经提上了日程。但在那之前,他需要进一步巩固淮北,消化胜利果实,并解决一个迫在眉睫的内部问题——那些在战争中暴露出来、与旧势力勾结的内部隐患,以及新政推行中必然会遇到的更深层次的阻力。一场内部的风暴,正在酝酿之中。
(第13卷第11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