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的阴云迅速笼罩了徐淮大地。周遇吉率领的五万宣大精锐,以强行军速度抵达徐州,刚刚完成布防,南京方面北上侵袭的先锋部队——以高杰部为主力的两万余人,便已兵临城下。
高杰,原为李自成部将,后降明,被封为兴平伯,镇守徐州附近。其部众多为百战余生的流寇老营,骁勇善战,但军纪极差。他此次受南京勋贵怂恿和重利诱惑,充当了北上试探的急先锋。
徐州城下,战鼓震天。高杰仗着兵力优势和部下悍勇,并未将据城而守的周遇吉放在眼里,试图一鼓作气拿下徐州,立下头功。战斗从一开始就进入了白热化。
高杰部队如同潮水般涌向徐州城墙,云梯、钩索、冲车,各种攻城器械轮番上阵。城头上,周遇吉沉着指挥,宣大新军展现了极高的军事素养。“神机营”的燧发枪手分成三排,轮番齐射,弹雨如同死亡的镰刀,将冲到城下的敌军成片收割。滚木礌石、沸油金汁,更是让城墙下变成了人间地狱。
高杰部作战凶猛,一度有悍卒凭借个人勇武,冒着枪林弹雨爬上城头。但立刻就被严阵以待的宣大长枪手和刀盾手结成的小型战阵绞杀。周遇吉更是亲自持刀,在第一线搏杀,哪里危急就出现在哪里,极大地鼓舞了守军士气。
连续三日的猛攻,高杰部队在徐州城下丢下了数千具尸体,却未能撼动城墙分毫。城头上那面猩红的“王”字大旗和“周”字将旗,依旧在硝烟中傲然飘扬。
“他娘的!这周遇吉是块硬骨头!”高杰在营中气得暴跳如雷,却又无可奈何。他原本以为凭借自家兄弟的悍勇,拿下缺兵少将的徐州轻而易举,没想到碰上了如此硬茬。
与此同时,王小伟亲率的中军主力也已抵达徐州外围,并未急于进城,而是在城外险要处扎营,与徐州城呈犄角之势。他派人给周遇吉送去命令:“稳守即可,挫敌锐气,待敌疲敝,自有破敌之机。”
高杰见强攻不下,后方又有王小伟大军虎视眈眈,不得不停止进攻,转为围困,并飞马向驻跸淮安的诚意伯刘孔昭求援。
淮安,南京联军大本营。刘孔昭、朱国弼等勋贵,以及江北四镇的另外几位总兵齐聚一堂。得知高杰受挫,众人脸色都不太好看。
“早就说过,那王承渊的北兵凶悍,不可轻敌!”刘泽清阴阳怪气地说道,他与高杰素来不和。
“如今之计,唯有集中兵力,先击破城外王承渊本部!只要王承渊一败,徐州不攻自破!”抚宁侯朱国弼提议道。
刘孔昭作为名义上的主帅,沉吟道:“王承渊野战闻名,不可小觑。我军优势在于水师。不如请水师沿运河而上,炮击其营寨,断其粮道,我军再从陆路稳步推进,两面夹击!”
就在南京联军商议对策之时,王小伟的奇兵已经开始行动。
徐锐率领的“燎原营”铁骑及两万步卒,如同幽灵般,借助沂蒙山区的掩护,昼伏夜出,绕过敌军主要防线,以惊人的速度穿插到了淮安后方。他们的目标,并非坚固的淮安城,而是淮安以南、位于运河与淮河交汇处的清江浦!这里是南京联军最重要的粮草转运基地和水师泊地之一!
月黑风高之夜,清江浦码头灯火通明,停泊着数十艘大小战船和运粮船,岸上粮仓林立,守军虽然有所戒备,但绝没想到会有一支敌军从天而降。
徐锐没有丝毫犹豫,下达了攻击命令!
“燎原营”铁骑如同决堤的洪水,从黑暗中猛然杀出,瞬间冲垮了码头外围的警戒防线。步卒紧随其后,如同潮水般涌向码头和粮仓区域。
“敌袭!是北兵!北兵杀来了!”凄厉的警报声划破夜空,整个清江浦瞬间陷入了极度的混乱。
驻扎在此的南京水师和护粮兵试图抵抗,但在“燎原营”恐怖的冲击力和宣大步兵严整的战阵面前,他们的抵抗显得如此无力。战船上的水兵试图用火炮轰击,但黑暗中敌我混杂,收效甚微。
火光冲天而起!那是徐锐下令点燃了粮仓和停泊在岸边的船只!冲天的烈焰映红了淮河水面,也映照出南京联军士兵惊恐绝望的脸。
消息传到淮安,刘孔昭、朱国弼等人如遭雷击!
“清江浦……粮草……水师船只……”刘孔昭脸色惨白,几乎站立不稳。清江浦被袭,粮草被焚,水师受损,意味着前线大军的后勤命脉被切断,水师优势也大打折扣!
“快!快回师救援!剿灭这支孤军深入的北兵!”朱国弼急声道。
“不可!”刘泽清立刻反对,“我军一动,王承渊主力必然趁势掩杀!届时首尾不能相顾,必败无疑!”
就在联军高层乱作一团,进退维谷之际,王小伟动了!
他亲率主力大军,离开营寨,主动向围困徐州的南京联军侧翼发起了排山倒海般的攻势!与此同时,徐州城门大开,周遇吉率领养精蓄锐已久的守军,如同猛虎出闸,从正面杀出!
前有坚城,侧有强敌,后方粮草被焚,军心浮动。南京联军瞬间陷入了绝境!
高杰部首当其冲,在宣大主力与徐州守军的内外夹击下,原本就连日攻城受挫,士气低落,此刻更是兵败如山倒。高杰本人试图率亲兵突围,被周遇吉盯上,一场激战,高杰被周遇吉一刀斩于马下!
主将战死,高杰部彻底崩溃,引发了连锁反应。刘泽清、黄得功等人见大势已去,再也顾不得什么盟约,纷纷率领本部兵马,仓皇南逃,试图抢渡淮河。
兵败如山倒!淮北平原上,上演了一场空前的大溃败。南京联军丢盔弃甲,自相践踏,死者枕籍,降者无数。
王小伟站在一处高坡上,冷漠地注视着这场他一手策划的大胜。火光映照着他年轻而刚毅的脸庞,眼神中没有胜利的狂喜,只有一种掌控命运的平静。
徐淮之战,以王小伟的大获全胜而告终。南京方面寄予厚望的江北屏障和联军主力,一战尽丧。淮河以北,尽入王小伟之手。长江天险,已遥遥在望。
(第13卷第10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