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孔府,古柏森森,殿堂肃穆。王小伟那番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反问,如同惊雷,在大堂内回荡,让衍圣公孔胤植及一众孔府核心成员面色骤变,一时间竟无人能接话。
孔胤植宦海沉浮数十载,并非迂腐之人,他深知眼前这位年轻摄政王的权势与决心。王小伟并非来寻求认可,更像是来下达最后通牒,并将孔府拉上他的战车。他若继续含糊其辞,只怕这千年圣府,立刻就要面临立国以来最大的政治危机。
良久,孔胤植深吸一口气,缓缓起身,对着王小伟深深一揖,语气变得无比凝重:“王爷之言,振聋发聩,令老夫汗颜。圣人垂训,确是为了天下苍生。若现状已至王爷所言‘不均’‘不安’之极,革新之举,自是义之所在。然……”他话锋一转,带着深深的忧虑,“王爷当知,山东大族,与国同休,关系盘根错节,牵一发而动全身。王爷新政,立意虽高,然执行之人,若不得法,或急功近利,恐非百姓之福,反成黎民之祸啊!”
这话软中带硬,既部分承认了王小伟的正当性,又点出了改革可能带来的风险,尤其是执行层面的问题,将皮球又踢了回来。
王小伟目光如炬,知道这是关键节点。他同样站起身,走到大堂中央,环视众人,声音清朗而充满力量:“衍圣公之忧,亦是本王之忧!正因执行至关重要,本王才需借重圣府之声望,匡正时弊!本王在此承诺,新政推行,首重‘法’与‘仁’!”
“所谓‘法’,即法令严明,赏罚分明!清丈田亩,必以鱼鳞图册为凭,公正无私,绝不容胥吏上下其手,更不容豪强隐匿分毫!整顿吏治,有贪必惩,有恶必除,无论其出身何处,背景如何!”
“所谓‘仁’,即心存百姓,循序渐进!清丈出的田亩,优先安置无地流民、退伍士卒,助其恢复生产。对于守法士绅,其合法田产,朝廷予以保护,并鼓励其投身工商,开拓新利。若有困顿,官府亦可提供低息借贷,助其转型!”
“而圣府,”王小伟目光转向孔胤植,语气诚挚,“本王希望,圣府能派出德高望重之子弟、门人,参与新政督导,监督地方官吏,宣讲新政要义,安抚地方人心!圣府不为本王,乃为天下苍生,为圣人‘仁政’理想之践行!若圣府能助本王成此大业,则功在千秋,德泽万民!本王亦将上奏朝廷,为圣府请功,永葆圣裔尊荣!”
这一番话,可谓恩威并施,情理交融。既给出了具体的承诺和保障,划定了红线,又给予了孔府极高的政治地位和参与感,将其利益与新政的成败捆绑在一起。
孔胤植内心激烈斗争。他清楚,这是一个无法拒绝的提议。拒绝,意味着与强大的摄政王彻底决裂,孔府千年超然地位可能不保。接受,则意味着孔府将深度介入世俗政治,彻底倒向王小伟,必然会得罪山东乃至天下许多旧势力,但同时也可能为孔府赢得在新朝中无可替代的地位。
权衡利弊,尤其是看到王小伟那不容置疑的坚定眼神,以及其身后徐锐那隐隐散发出的杀气,孔胤植知道,孔府已无退路。
他再次深深一揖,声音带着一丝颤抖,却异常清晰:“王爷心怀天下,谋虑深远,老夫……佩服!为苍生计,为圣道计,我孔府,愿附王爷骥尾,派遣子弟,协助王爷,推行新政,安抚山东!”
此言一出,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不仅标志着孔府正式表态支持王小伟,更意味着王小伟在山东获得了无可比拟的政治正确性和文化号召力!
消息传出,兖州乃至整个山东的观望势力瞬间瓦解大半。连衍圣公都支持摄政王了,他们这些地方士绅,还有什么理由和底气硬扛下去?
王小伟趁热打铁,在兖州府衙召开了一次规模空前的“士绅工商大会”。会上,他正式公布了经过细化的《山东新政十条》,包括清丈田亩细则、新税制标准、工商鼓励政策、吏治整顿条例等。孔府代表当场表态支持,并宣布将派出巡查组,分赴各州县。
与此同时,军情司和廉政肃政司的联合行动也同步展开。兖州境内几个跳得最欢、暗中串联试图抵抗新政的豪强,被以“勾结前朝余孽、阴谋作乱”等罪名,迅速拿下,查抄家产,其罪状公之于众。其中,就包括了在接风宴上对王小伟阳奉阴违的兖州知府!他被查出巨额贪腐,以及与南京方面秘密往来的证据。
雷霆手段与菩萨心肠并用,政治号召与铁腕清理结合。王小伟以兖州为样板,向整个山东展示了其高超的政治手腕和坚定的改革决心。山东的局面,由此迅速打开,新政的推行,开始进入快车道。而王小伟的目光,已经投向了更南方的徐淮大地,那里,将是与南京方面正面交锋的前沿。
(第13卷第8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