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二十五年秋,未央宫大朝会,百官依序入殿,衮衮诸公,肃立无声。
然而一种不同寻常的凝重气氛弥漫在宏伟的殿堂之中,敏锐者已然察觉到今日必有大事发生。
皇帝王韧端坐于龙椅之上,虽年过五旬,目光依旧锐利如鹰。他没有如往常般让百官直接奏事,而是对侍立一旁的诸葛亮微微颔首。
诸葛亮手持玉笏,稳步出班,面向群臣,声音清越而沉稳:“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绍承天命,抚有四海,今六大洲宾服,万国来朝。”
“然鉴往知来,忧盛危明,为保帝国亿万年之基业,使江山永固,黎民长安,朕决议推行新政,改制立宪,着《帝国宪章》,设长老议院,明定君臣权责,共商国是。兹事体大,特付朝议,诸卿可畅所欲言。”
话音甫落,大殿内死一般的寂静落针可闻,随即如同冰面破裂,嗡鸣之声四起!改制立宪?设长老院?这……这是要分皇帝的权?!
“陛下!万万不可!”一声苍老却激昂的声音打破了短暂的嘈杂。只见文臣班首,年逾古稀的司徒荀彧颤巍巍出列,须发皆张,跪伏于地。
“陛下!自三皇五帝以来,天子受命于天,牧守四方,此乃纲常所在,天命所归!陛下神武,扫平六合,立不世之功。”
“正宜垂拱而治,使皇权永固,何以自削权柄,效那蛮夷议事之陋规?此非治国之道,实乃取乱之阶啊!臣泣血恳请陛下收回成命!”
荀彧一番话,如同投入滚油的火星,顿时引燃了保守派大臣的激愤。众多老臣纷纷出列附议,引经据典,痛陈祖宗之法不可变,皇权独尊不可分。
“荀司徒所言极是!陛下,商周之治,在于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若设长老院,政出多门,必生掣肘,国将不国!”
“陛下!此例一开,后世子孙权柄旁落,恐有曹莽之辈,借议会之名,行篡逆之实!”
面对汹涌的反对声浪,革新派亦不甘示弱。工部尚书,以格物革新着称的马钧率先出列反驳:“荀司徒之言,未免迂阔!如今帝国疆域之广,远超三代,事务之繁,非一人所能穷尽。”
“陛下高瞻远瞩,正是欲以万民之智,补一人之虑。长老院集各洲贤才,共议国政,方能因地制宜,政令通达,此乃强国之本,非削弱皇权,实巩固皇权也!”
兵部侍郎,出身寒门、凭借军功晋升的年轻将领邓艾也朗声道:“末将以为,陛下圣明!帝国如今六大洲皆有分封,若无制度约束,日久必生藩镇之祸。”
“设立长老院,使各洲利益得有申诉协调之渠道,方能防患于未然,使帝国如臂使指!”
“荒谬!皇权天授,岂容凡夫俗子置喙?”
“尔等是要陷陛下于不义吗?”
“新政若行,必致天下大乱!”
朝堂之上,顿时分为两派,争论不休,面红耳赤。保守派以维护纲常祖制为盾,革新派则以应对现实、图谋长远为矛。双方引经据典,各执一词,未央宫仿佛变成了辩论的战场。
龙椅之上,王韧始终面无表情,静静聆听着双方的激辩,仿 佛这一切早已在他预料之中。直到争论渐趋白热化,几乎要演变成人身攻讦之时,他才缓缓抬起手。
只是一个简单的动作,沸腾的大殿瞬间安静下来,所有目光都聚焦于那至高无上的存在。
王韧的目光缓缓扫过下方一张张或激动、或惶恐、或期待的面孔,最终落在荀彧那悲愤而又固执的脸上。
“文若,”王韧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你言纲常,论天命。朕问你,夏桀商纣,岂非天子?其国何以倾覆?”
荀彧张了张嘴,一时语塞。
王韧不等他回答,继续道:“朕要的,不是一家一姓之永享富贵,而是这汉家文明,这万里河山,亿万生灵之永续安宁!”
“朕所追求的,是让我们的文化传承不息,让我们的疆域稳固如山,让我们的百姓安居乐业,世代相传,不受战乱之苦,不受外敌之扰。”
“皇权若无限度,明君在世尚可,若遇昏聩之主,便是滔天之祸!朕今日行此新政,非为自削权柄,乃是为这帝国,铸就一道即便后世子孙不肖,亦能保江山不坠、文明不灭的……钢铁屏障!”
“朕深知,作为一国之君,肩负着维护国家安定与繁荣的重任。在朕的治理之下,我们必须做好万全的准备,以应对可能出现的任何危机。朕要确保,即便是在最糟糕的情况下,我们的国家也能保持稳定,我们的文明得以延续。”
“朕将推行法治,让公正的法律成为维护社会秩序的基石,让每一个臣民都能在公平正义秩序井然的环境下生活。”
他站起身,玄色龙袍无风自动,一股磅礴的气势笼罩整个大殿。仿佛整个宇宙的力量都集中在他一人身上,他的目光如同星辰般璀璨,他的声音如同雷霆般震撼人心。
“此事,朕意已决!非是征询尔等是否可行,而是告知尔等,该如何行之!”王韧的声音斩钉截铁,每一个字都如同重锤击打在每个人的心上,“《帝国宪章》必须立,长老院必须设!此乃国策,不容更改!”
皇帝强硬的态度,如同定海神针,也如同最后通牒。他的话语中透露出的坚定和决心,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了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
荀彧等老臣面色灰败,颓然跪地,他们的心中充满了无奈和悲哀,深知已无力回天,他们曾经的影响力和权力正在逐渐消散。
而革新派众人,则精神振奋,目光灼灼。他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即将到来。
他们相信,皇帝的决策将引领国家走向繁荣昌盛,他们愿意追随皇帝,共同开创一个辉煌的未来。他们的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对理想的执着。
王韧看向诸葛亮:“孔明。”
“臣在。”
“由你牵头,即刻组建宪法起草委员会,汇聚六大洲精通律法、熟知民情之贤才,三月之内,朕要看到详尽的《帝国宪章》草案!”
“臣,领旨!”
一场席卷帝国的宪政风暴,就此在未央宫的朝堂之上,正式拉开了序幕。
旧的秩序即将被打破,新的蓝图,将在争论与实践中,缓缓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