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首届长老院于寰宇殿内开始磨合之际,一场更为细致、等级森严且影响深远的“婚姻革命”法令,由皇帝王韧亲自裁定颁布。
新的《皇室、贵族及平民婚姻定制》与《帝国平民等级与功勋对应条例》同时推出,如同两张巨网,将帝国所有人的婚姻权利与社会等级紧密绑定。
婚姻定制核心条款:
1. 皇室: 皇帝可立三宫(皇后、东宫、西宫)六院(贵妃、淑妃等)九妃(昭仪、婕妤等),制度内名位皆有定数,不得逾越。
2. 亲王(各洲王爷): 一后(正妃)二妃(侧妃)六妾。
3. 公爵、侯爵及二品以上大员: 一平(正妻)二侧(平妻)三妾。
4. 三品至六品官员: 一妻四妾。其他有品级官员一妻二妾。
5. 功勋阶层: 拥有功勋点十点以上之男子(无论是否任官),可纳一妻二妾。
6. 平民:一等平民(汉族及有功于帝国的族群):可娶一妻一妾。二等平民(归附及投降者):一夫一妻。三等平民(被俘敌对部落及族群):一夫一妻。
7. 奴隶: 法律上不得娶妻,仅允许事实结合,所生子女仍为奴隶。但奴隶立有功勋,可晋升为三等平民,继而获得婚配权。
平民等级与晋升:
一等平民: 主体民族及核心支持者,享有最高平民权利,包括子女优先受教育权、担任基层吏员资格、以及一妻一妾的婚配权。
二等平民: 主动归附或投降的异族,权利受限,但可通过积累功勋(如军功、垦荒、特殊技艺)或下一代精通汉语汉礼、通过考核晋升为一等。
三等平民: 被征服的敌对族群,地位更低,承担更多赋税徭役,晋升难度更大,通常需显着功勋或数代同化。
奴隶: 战俘或罪囚,无人身自由,但其立功(如战场奋勇、举报谋逆、重大技术革新)可由主人申报或官府特赦,晋升为三等平民。
当这项法令颁布时,它所带来的震撼波及了整个社会,其影响力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期。
这项法令不仅对国家的顶层贵族妻妾人数进行了规模上的限制,而且将婚配权明确地定义为一种社会地位和功勋的象征性奖励。
这种变革极大地激发了社会底层人民向上奋斗、争取更高社会地位的强烈欲望。
在法令的激励下,“只要积累到十点功勋,便可以纳妾!”这一消息迅速在低阶军官、有功的工匠以及那些在边疆垦荒的能手之间传播开来。
他们开始积极地讨论和计算自己的功勋点数,每个人都在憧憬着通过自己的努力,未来能够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庭。婚姻法在无形中成为了推动功勋制度得以有效实施的强大动力。
然而,这项法令的实施并非一帆风顺,它遭到了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巨大阻力。尽管旧贵族们在最终的草案中保留了比最初设想更多的妾室名额,但他们仍然感到不满。
特别是对于“降等承袭”爵位的规定(例如亲王之子只能袭公爵,公爵之子只能袭侯爵,以此类推)感到怨声载道。他们认为这严重损害了他们的传统特权和家族荣誉。
此外,一些较早归顺的部落首领,他们自视甚高,原本期待能够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但法令却将他们列为二等平民,按照新规定,他们只能拥有一夫一妻的婚姻,这让他们感到极度愤懑和不公。
他们无法接受自己与普通平民无异的待遇,认为这是对他们身份和贡献的极大不尊重。
面对这些阻力和不满,王韧的回应依旧坚定而强硬。他一方面通过监察体系严格执行新法令,对那些逾制纳妾的勋贵进行了严厉的查处。他下令削去他们的爵位,并处以重金罚款,以此作为对其他人的警示。
另一方面,王韧还大力宣传那些凭借自己的功勋从社会底层晋升上来,最终得以合法纳妾、光耀门楣的典型事例。这些成功的故事成为了激励人们努力奋斗的榜样,也进一步巩固了新法令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同时,关于兵权与皇室卫队的安排也正式明确:
兵权由皇帝与长老院共掌。军队各部主官由皇帝任命,但对外宣战、年度军费预算、军队总额、大将以上任免需长老院审议批准。皇帝持有调兵虎符,拥有最终决策权,但受长老院监督。
设立皇家卫队,定额十万人,装备精良,负责神都及皇室安全。
卫队由皇帝与皇族议事会共同掌管,皇族议事会由皇帝、皇后、太子、以及数位德高望重的宗室王公组成,确保皇室内部对这支核心力量的控制权不被单一势力垄断。
皇帝拥有特赦权,可对非政治、非军事的普通罪犯进行特赦,此举旨在保留皇权的仁慈面相与最终调节社会矛盾的能力。
这套精心设计的、环环相扣的制度体系,从婚姻、等级、功勋到兵权、皇权,无一不体现出王韧试图通过精确的规则划分,来平衡各方利益、确保帝国长远稳定的深意。
每一个社会层面,无论是贵族与平民之间的婚姻联姻,还是官僚体系中的等级制度,都经过了细致的考量和规划。
王韧深知,只有通过明确的规则来界定每个人的地位和职责,才能避免权力的滥用和利益的冲突,从而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在功勋制度上,王韧引入了一套详尽的评价体系,用以奖励那些为帝国做出贡献的臣民。
这套体系不仅激励了人们的积极性,还巧妙地将个人的荣誉与国家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
而在兵权和皇权的分配上,王韧更是小心翼翼,他通过设立监察机构和法律来限制军事将领的权力,同时确保皇权的至高无上,避免了历史上常见的军事政变和皇权旁落的情况。
帝国如同一个巨大的精密仪器,每一个齿轮都被重新设定,在磨合的阵痛中,缓缓开始按照新的规则运转。
王韧的改革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时间来让整个社会适应新的秩序。从贵族到平民,从士兵到官员,每个人都必须学会在新的规则下生活和工作。
这个过程充满了挑战,但王韧坚信,只有通过这样的磨合,帝国才能变得更加坚韧和强大。
接下来的考验,在于这架新机器,能否承受住现实政治风雨的洗礼。王韧的制度体系虽然在理论上无懈可击,但在实际操作中却面临着诸多未知的挑战。
政治斗争、自然灾害、外敌入侵,这些都可能成为考验新制度的试金石。只有当这套制度在各种危机中都能保持稳定,才能真正证明其价值和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