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的“长安十二香”传习基地,青瓦白墙间缀满了盛放的蔷薇,微风拂过,花香与庭院中燃着的“兰芷香”交织,酿成一缕清润绵长的气韵,漫过每一间教室、每一寸回廊。苏合香的身体已无大碍,只是依旧遵医嘱,每日限量操劳,而此刻她手中捧着的,正是历时三月整理完毕的《长安十二香制香技艺详解》书稿,泛黄的纸页上,娟秀的字迹与萧策遒劲的批注相映,每一笔都藏着半生研香的心血。
“终于能定稿了。”苏合香坐在传习基地的会客厅里,指尖轻轻拂过书稿的封面,那是苏念唐特意设计的——素色绢面,印着一枚镂空的香纹,正是当年玉佩映出的《香经》原纹,古朴而雅致。萧策坐在她身侧,手中端着一杯温好的花茶,目光落在她眼角的笑意上,语气里满是欣慰:“这些日子的辛苦总算没有白费,往后,这些技艺就有了实打实的传承依据。”
一旁的阿罗憾也凑过来看,手中还拿着一本泛黄的西域香料图谱,那是他早年在盛唐西域收集的,此次也一并补充进了书稿的附录部分。“苏丫头,你这书稿详尽得很,就连‘松烟香’研磨时要避开阴雨天、‘桂子香’需搭配晨露金桂这些细节都写了,比我当年见过的宫廷香谱还要周全。”阿罗憾摩挲着书稿的内页,眼中满是赞叹,“有了这本书,‘长安十二香’就再也不会像西域那些失传的香方一样,只留传说了。”
苏合香笑了笑,将书稿轻轻放在桌上:“我编写这本书,本就不是为了留作私藏。传习基地的学员来自五湖四海,很多人都是凭着一腔热爱来学制香,可此前只能靠着口传心授,难免会有细节偏差。这本书能把原料筛选、工具使用、工艺步骤、香气调试的诀窍一一写清,再配上示意图,就算是零基础的学员,也能循着书页,摸到‘长安十二香’的门道。”
正说着,苏念唐提着一个布包走进来,脸上带着雀跃的神色:“妈,萧叔叔,阿罗憾爷爷,印刷厂那边送样书过来了,你们快看看!”她将布包打开,十几本装订整齐的样书摆放在桌上,与初稿的散装纸页不同,样书已是正式装帧,素绢封面配着烫金的书名,翻开内页,字迹清晰,示意图精美,就连阿罗憾补充的西域香料图谱,也被精心排版,色彩还原得恰到好处。
苏合香拿起一本样书,缓缓翻开第一页,开篇便是她写下的序言,字里行间满是对香文化传承的期许:“香者,承天地之气,载古今之韵。‘长安十二香’自盛唐流传至今,非一人之功,实乃历代香人薪火相传之果。今整理此书,愿以纸为媒,以笔为薪,将制香技艺公之于众,盼更多人能识香、懂香、制香,让盛唐香韵,绵延不息。”
看着母亲的字迹,苏念唐眼眶微微发热:“妈,我还记得小时候,你教我辨认香料,说每一款香都有自己的脾气,要用心去揣摩。那时候我不懂,总觉得麻烦,现在才明白,你教我的不只是制香技艺,更是对传统文化的敬畏。这本书,就是你这份敬畏最好的见证。”
萧策轻轻拍了拍苏念唐的肩膀,语气温和:“你母亲这一辈子,都在与香为伴,从盛唐的平康坊香铺,到如今的传习基地,她心心念念的,从来都是让‘长安十二香’的香韵不被时光淹没。现在这本书印出来了,也算是了了她一桩心愿。”
阿罗憾翻到书稿的“西域香料篇”,指着其中一段关于安息香的记载,笑道:“你看这里,我补充的盛唐时期安息香从西域运往长安的路线,还有不同产地安息香的香气差异,都写得很清楚。当年我在西域做香料生意,就是靠着这些经验辨别香料好坏,如今能把这些写进书里,也算是为‘长安十二香’的原料溯源,尽了一份力。”
苏合香点点头,目光落在书稿的下卷:“下卷我特意加了‘香品与文化’的章节,不仅写了‘长安十二香’各自的历史渊源,还记录了它们在盛唐宫廷、民间的使用场景,比如‘宫廷香’用于朝会、祭祀,‘行军香’用于军旅,‘桂子香’用于中秋雅集。我想让学员们知道,制香不只是手艺,更是文化,每一款香的背后,都藏着一个时代的生活图景。”
几人正说着,传习基地的几位资深学员闻讯赶来,其中既有跟随苏合香学了五年的老学员,也有刚加入不久的年轻人。学员李青是个二十出头的姑娘,来自南方的一个小镇,当初就是因为在“盛唐小镇”体验了制香,便毅然辞职,前来传习基地拜师学艺。她拿起一本样书,翻到“梅影香”的制作章节,看着上面详细的原料配比和工艺步骤,激动得声音都有些发颤:“苏老师,太好了!以前学‘梅影香’,总觉得香气调不好,要么太淡,要么太烈,现在有了这本书,我终于能看清每一个步骤的细节了,以后再也不用反复麻烦您了。”
另一位老学员陈默,是做传统香具生意的,他翻到书稿中关于香具使用的章节,眼中满是认可:“苏老师,您这本书里不仅写了制香技艺,还详细介绍了唐代青铜香炉、陶制香篆的使用方法,甚至还有香具与香品的搭配技巧,这太实用了!以后我给客户推荐香具,也能说得更透彻,让他们知道,好香配好器,才能真正品出香韵的精髓。”
苏合香看着学员们欣喜的模样,心中满是暖意:“我知道大家学制香的不易,所以这本书不仅会作为传习基地的教材,免费发放给每一位学员,还会印刷一部分,放在‘盛唐香文化博物馆’的文创区,供香文化爱好者免费领取。我不求大家都能成为顶尖的调香师,只求每一个拿到这本书的人,都能真正尊重传统制香技艺,用心对待每一份香料,让‘长安十二香’的技艺,能在更多人手中传承下去。”
“谢谢苏老师!”学员们异口同声地说道,眼中满是感激与坚定。他们之中,有人是为了传承手艺,有人是为了弘扬文化,还有人是为了圆一个盛唐香梦,而这本书,无疑为他们的追梦之路,点亮了一盏明灯。
接下来的几日,传习基地忙着给学员们发放《长安十二香制香技艺详解》,每一位学员领到书时,都会小心翼翼地捧在手中,像是捧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苏合香还特意安排了几场书稿解读会,亲自为学员们讲解书中的重点难点,从“长安十二香”的原料筛选诀窍,到制香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再到香品的文化内涵,她都一一细致讲解,耐心解答学员们的疑问。
解读会上,有学员问道:“苏老师,这本书里记录的都是传统制香技艺,我们现在能不能结合现代技术,对工艺进行一些改进呢?”
苏合香闻言,笑着点头:“当然可以。传统不是守旧,传承也不是一成不变。我在书中补充了现代制香技术与传统技艺的结合点,比如用低温萃取技术保留香料的有效成分,用数字化手段精准控制原料配比,这些都是创新。我希望大家既能守住传统技艺的根,又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让‘长安十二香’既能保留盛唐的韵味,又能适应现代人的生活需求,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香韵永续。”
学员们听后,纷纷点头称赞。他们明白,苏老师编写这本书,不仅是为了传承技艺,更是为了引导他们在传承中创新,让古老的香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除了给传习基地的学员发放书稿,苏合香还特意给全国多所开设文化遗产保护专业的高校,以及各地的香道协会、博物馆,寄去了《长安十二香制香技艺详解》。北京故宫博物院、西安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等单位收到书稿后,都纷纷发来感谢信,称这本书不仅填补了唐代制香技艺系统记载的空白,更为传统香文化的研究与传承,提供了珍贵的参考资料。
其中,敦煌研究院的院长特意给苏合香打来电话,语气激动地说:“苏老师,您的这本书太珍贵了!我们之前在莫高窟壁画中发现了‘飞天香’的描绘,却一直没能找到详细的制香技艺记载,如今在您的书中,找到了‘飞天香’与‘长安十二香’的关联,以及西域香料与中原香料融合的工艺细节,这为我们研究敦煌香文化,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苏合香笑着回应:“能为敦煌香文化的研究出一份力,我很荣幸。‘长安十二香’本就是盛唐香文化的缩影,而敦煌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承载着中原与西域香文化交流的印记,希望这本书能为更多的香文化研究,提供一些线索与启发。”
日子一天天过去,《长安十二香制香技艺详解》在香文化界引发了不小的反响,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这本书,了解到了“长安十二香”的制香技艺与文化内涵,不少人甚至专程来到传习基地,希望能系统学习传统制香技艺。传习基地的学员数量日益增多,苏念唐创新的线上制香课程,也因为有了这本书的配套教材,变得更加火爆,每月报名的学员都能突破数万人。
这日傍晚,苏合香、萧策、阿罗憾和苏念唐,坐在传习基地的庭院里,看着学员们在教室里认真研读《长安十二香制香技艺详解》,偶尔相互交流探讨,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与香韵,温馨而安宁。
萧策看着苏合香,轻声说道:“合香,你看,这些孩子就是‘长安十二香’的未来,也是中华香文化的未来。有了这本书,就算我们老了,这些技艺也能一直传下去。”
苏合香点点头,目光望向远方,夕阳的余晖洒在她的脸上,温柔而坚定:“我这辈子,从盛唐穿越而来,历经浮沉,唯一不变的,就是对香的执念,对传承的坚守。这本书,只是一个开始,往后,还需要我们一代代人,用心守护,用心传承,让‘长安十二香’的香韵,穿越千年,永续流传。”
阿罗憾喝了一口茶,笑道:“是啊,香文化无国界,更无时代之分。只要有人懂香、爱香、传香,这盛唐香韵,就永远不会消失。”
苏念唐握着母亲的手,眼中满是坚定:“妈,您放心,我一定会带着这本书,带着‘长安十二香’的技艺,继续往前走,不仅要让它在国内发扬光大,还要让它走向世界,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中华传统香文化的魅力。”
晚风拂过,庭院中的蔷薇轻轻摇曳,花香与香韵交织,漫过传习基地的每一个角落。桌上的《长安十二香制香技艺详解》,在夕阳的映照下,泛着温暖的光芒,纸间藏着的,是千年的香韵,是传承的初心,更是一代代香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敬畏与坚守。而那些捧着书稿的身影,那些专注的目光,那些轻声的探讨,都是薪火相传的见证,都是香韵永续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