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时节的庭院,落满了皑皑白雪,几株腊梅在寒风中缀着花苞,淡淡的幽香透过窗棂,飘进苏合香的静养室。经过一个多月的悉心调理,她的脸色渐渐有了血色,胸口的闷胀感也少了许多,只是依旧不能过度劳累,每日的活动大多局限在庭院和静养室之间。萧策总说让她彻底放下笔墨,安心休养,可苏合香心里清楚,那些沉淀了半生的香事记忆、那些尚未整理完毕的制香技艺,终究是放不下的牵挂。
这日午后,阳光难得挣脱云层的束缚,洒在静养室的书案上,暖意融融。萧策去厨房熬制阿胶羹,苏合香坐在窗边的软榻上,目光落在案头那只紫檀木盒子上——里面装着她穿越回来后一直珍藏的制香笔记,有盛唐时在平康坊香铺写下的配方批注,有复原“长安十二香”时的反复调试记录,还有这些年走访各地香料产地、与香道传承人交流的心得感悟。盒子边角已被摩挲得光滑,每一页笔记都承载着她与香为伴的岁月。
她轻轻打开盒子,指尖拂过泛黄的纸页,那些熟悉的字迹映入眼帘,仿佛又回到了盛唐长安的深夜,她坐在油灯下,一边研磨一边记录香方的场景。那时萧策刚从军中归来,总会默默坐在一旁,为她添上一盏热茶,看着她在香韵中伏案书写,岁月静好,安然无恙。如今时光流转,他们跨越时空重逢,这份与香相依的执念,依旧未曾改变。
“这些笔记,若是就这么放着,未免太可惜了。”苏合香轻声呢喃。这些年,越来越多的人因为“长安十二香”爱上传统香文化,传习基地的学员遍布各地,可真正系统掌握“长安十二香”制香技艺的人并不多。很多学员只能照着固定的配方制作,却不懂得原料筛选的精髓、香气调试的诀窍,更不了解每一款香背后的文化内涵。若是能将这些笔记整理成册,编写一本详尽的制香技艺详解,不仅能让“长安十二香”的技艺得以精准传承,也能为传统香文化的延续留下一份珍贵的资料。
这个念头一旦萌生,便像庭院里的腊梅,在心底悄然绽放。她起身走到书案前,小心翼翼地将笔记一一铺开,避开那些需要耗费心神的古籍梳理,只挑选制香技艺相关的内容,慢慢整理。案头的小香炉里,萧策特意为她燃了“安神香”,温润的香气萦绕周身,让她紧绷的神经渐渐舒缓。她拿起笔,笔尖轻蘸墨汁,开始补充笔记中未曾详尽的细节——“桂子香”的桂花需选用秋日清晨带露的金桂,晾晒时要避开烈日;“松烟香”的松脂需与沉香按三七比例调配,研磨时要细如粉末;“行军香”的艾草需提前三年储存,去除涩味,方能在战场上发挥驱虫安神的功效。
这些细节,都是她历经无数次尝试才总结出来的经验,也是传习基地学员最需要掌握的核心技艺。她写得很慢,每一笔都格外认真,写累了便靠在软榻上歇一歇,闻着淡淡的香韵,回忆着盛唐时制香的场景,偶尔还会在笔记旁画上简单的示意图,标注香具的使用方法、原料的处理步骤,让内容更通俗易懂。
“合香,怎么又拿起笔了?”萧策端着阿胶羹走进来,看到她伏案书写的身影,眉头微微一蹙,语气里带着几分无奈,却又满是心疼,“医生不是让你好好静养,不许劳心费神吗?这些事等你身体好了,有的是时间做。”
苏合香放下笔,抬头看向他,嘴角扬起一抹温柔的笑意:“我知道你担心我,可我只是坐着写写字,不累的。你看,这些笔记都是我这些年的心血,若是不整理出来,以后怕是会慢慢遗忘。传习基地的学员们都等着学真本事,我总不能让他们只照着配方做,却不懂其中的门道。”
萧策将阿胶羹放在案头,走到她身边,轻轻为她揉了揉肩膀:“我懂你的心思,可你的身体才是最重要的。要不,我帮你整理?你口述,我来写,这样你也能省些力气。”
苏合香笑着点头:“好啊,有你帮忙,我也能轻松些。”
此后,每日午后,静养室里便多了一幅温馨的画面——苏合香靠在软榻上,轻声讲述制香技艺的细节,萧策坐在书案前,握着笔认真记录,偶尔会停下脚步,询问笔记中不明白的地方。“合香,‘飞天香’的原料中,西域安息香的用量,你笔记里写的是‘少许’,这个‘少许’具体是多少?”“松烟香研磨时,用石磨还是铜磨更好?”苏合香耐心地一一解答,偶尔还会拿起身边的香材样本,给他讲解原料的辨别方法。
萧策虽是武将出身,对制香技艺不甚精通,却学得格外认真。他的字迹遒劲有力,与苏合香的娟秀小字相互映衬,落在纸上,竟别有一番韵味。有时候,他会根据自己在盛唐的经历,补充一些香品的使用场景,比如“行军香”在战场上的携带方法、“宫廷香”在朝会中的摆放礼仪,让笔记的内容更加丰富立体。
除了整理制香笔记,苏合香也未曾完全放下“中华历代宫廷用香”研究项目。她知道团队此刻正卡在元代宫廷用香的史料梳理上,阿罗憾和故宫的专家们多次线上讨论,却始终未能找到足够的实物证据支撑文献记载。于是,她特意嘱咐苏念唐,每周安排一次线上会议,让她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参与项目讨论,提供指导。
第一次线上会议时,苏念唐特意提前调试好设备,将手机架在书案上,让母亲能清晰地看到屏幕上的史料文档。会议开始后,故宫的古籍专家率先汇报了近期的研究进展:“苏老师,我们在《元史·祭祀志》中找到了关于元代宫廷祭祀用香的记载,提到‘以乳香、沉香、檀香为主要原料,辅以西域香料’,可目前尚未找到对应的香具或香料遗存,无法验证记载的真实性。”
苏合香看着屏幕上的文献截图,缓缓开口,声音虽轻,却条理清晰:“我记得阿罗憾先生之前整理过西域香料贸易的资料,元代西域香商与中原的贸易往来十分频繁,安息香、乳香等香料的输入量很大,或许可以从西域香料的贸易路线入手,寻找元代宫廷用香的线索。另外,元代宫廷多沿用宋代的香具形制,只是在材质上更偏爱陶制,或许可以重点关注元大都遗址的考古发掘,看看能否找到相关遗存。”
阿罗憾坐在屏幕另一端,闻言立刻点头:“苏老师说得对,我这里确实有一份元代西域香商的贸易清单,上面记载了向宫廷进贡香料的种类和数量,我稍后整理出来,发给大家参考。”
苏念唐也补充道:“我已经联系了元大都遗址的考古队,他们表示会重点关注香具遗存的发掘,有消息会第一时间通知我们。”
这场线上会议,苏合香全程没有过度发言,只是在关键节点提出自己的建议,既为团队指明了研究方向,又没有耗费过多心神。会议结束后,萧策连忙给她递上一杯温水,轻声说道:“累了吧?说了让你少操心,你还是忍不住。”
苏合香接过水杯,暖意顺着指尖蔓延至心底:“能为项目出一份力,我心里踏实。再说,看着大家一步步推进研究,也是一件很欣慰的事。”
日子一天天过去,苏合香的身体在萧策的照料下,渐渐好转,脸色愈发红润,也能在庭院里多走一会儿了。她整理制香笔记的进度也渐渐加快,从“长安十二香”的原料筛选、制作工艺,到香气调试的诀窍、香品的文化内涵,再到常见香具的使用方法、制香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她都一一详尽记录,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有时候,苏念唐下班回家,也会坐在母亲身边,帮她校对笔记内容,补充现代制香技术与传统技艺的结合点。“妈,‘长安十二香’的现代复原过程中,我们用到了低温萃取技术,保留了香料的有效成分,这个要不要补充到笔记里,让学员们了解传统技艺的现代创新?”苏念唐指着笔记中的“兰芷香”配方,轻声问道。
“当然要加,”苏合香点头赞同,“传统不是守旧,传承也不是一成不变。让学员们了解现代技术与传统技艺的结合,才能让‘长安十二香’更具生命力,适应时代的发展。”
在母女俩的共同努力下,《长安十二香制香技艺详解》的初稿渐渐成型。书稿分为上下两卷,上卷详细介绍“长安十二香”的制香技艺,包括原料筛选、工具使用、制作步骤、香气调试等内容,每一款香都配有详尽的配方、示意图和注意事项;下卷则讲述“长安十二香”的文化内涵、历史渊源,以及与其他香品的关联,同时收录了苏合香多年来的制香心得、与香道传承人的交流感悟。
整理完最后一页笔记时,已是初春时节,庭院里的腊梅早已绽放,暗香浮动,积雪消融,露出了泥土的湿润气息。苏合香靠在萧策怀里,看着案头厚厚的书稿,心中满是欣慰。“终于整理完了,”她轻声说道,“以后,就算我不在了,这些技艺也能一直传承下去,‘长安十二香’的香韵,也能永远延续。”
萧策紧紧握住她的手,语气坚定:“不许说傻话,你会一直陪着我,陪着念唐,陪着我们一起,看着‘长安十二香’传遍天下,看着中华香文化永续流传。”
苏合香抬头看向他,眼中满是温柔与期许。她知道,这本书稿,不仅是她半生香事的总结,更是一份传承的承诺。它承载着盛唐的香韵,承载着她与萧策的深情,也承载着中华传统香文化的生命力。等到身体完全康复,她便将这本书稿作为传习基地的教材,免费发放给每一位学员,让“长安十二香”的制香技艺,得以精准传承,让千年香脉,在岁月的长河中,绵延不息。
窗外的阳光愈发温暖,透过窗棂洒在书稿上,为每一个字迹都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晕。静养室里,香韵袅袅,墨香阵阵,岁月安然,文脉延续,一切都在时光的滋养中,朝着美好的方向缓缓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