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浓,“长安十二香”传习基地的庭院里,金黄的银杏叶随风飘落,铺成一地碎金。阿罗憾的书房内,却无半分秋的寂寥,唯有满室墨香与香料的醇厚气息交织,年过八旬的老人正佝偻着身子,在堆积如山的古籍与手稿中细细翻找,浑浊的眼眸里,偶尔闪过一丝执着的光亮。自加入苏合香的香文化研究团队以来,整理盛唐时期的西域香料资料,便成了他晚年最郑重的使命,那些泛黄的纸页、模糊的字迹,于他而言,都是跨越千年的故友,是丝路香文化最珍贵的见证。
这些日子,阿罗憾一直在整理家族传承下来的古籍,其中大多是他的先祖在盛唐时期往返于西域与中原之间,记录的香料贸易见闻、西域各国的香俗风情,还有一些散落的香方残片。此前为《中华香文化通史》补充西域香文化部分时,他已梳理了大部分资料,可总觉得还差些什么——关于“长安十二香”原料的西域贸易细节,始终缺乏明确的文献佐证,即便有零星记载,也多是只言片语,难以拼凑出完整的脉络。
这日午后,阿罗憾像往常一样,搬出一只尘封已久的紫檀木匣子。这只匣子是他年轻时从西域老宅带回的,据说曾是盛唐时期西域最大的香商所用,匣身刻着繁复的葡萄纹与卷草纹,是典型的西域工艺,匣内铺着早已褪色的锦缎,里面存放着几本最为珍贵的孤本古籍。此前他曾翻阅过数次,并未发现特别的线索,今日不知为何,心底竟隐隐觉得,答案或许就藏在这里。
他小心翼翼地取出古籍,一本本细细翻阅,指尖拂过粗糙的纸页,仿佛能触碰到盛唐时期西域的风沙与香料的芬芳。当翻到最后一本线装古籍时,书页突然从中间裂开一道缝隙,一张折叠的残卷从缝隙中滑落,轻飘飘地落在锦缎上。那残卷纸张泛黄发脆,边缘早已破损,上面的字迹模糊不清,唯有几处墨痕还算清晰,依稀能辨认出“香料”“贸易”“长安”等字样。
阿罗憾心中一动,连忙戴上老花镜,小心翼翼地将残卷展开。残卷不大,约莫只有半张宣纸大小,因年代久远,不少字迹已被岁月侵蚀,变得难以辨认,但仔细研读后,一些关键信息渐渐浮出水面。这竟是一份盛唐时期西域香商与中原香商的贸易往来账目残卷,上面详细记录了每次贸易的香料种类、数量、产地,还有交易的时间、地点与对象,甚至标注了部分香料运往长安后,供给宫廷与民间的具体用途。
“太好了……真是太好了!”阿罗憾激动得声音都有些颤抖,手指轻轻抚摸着残卷上的字迹,眼中满是狂喜。他研究西域香料贸易数十年,从未见过如此详尽的贸易账目,尤其是其中关于“长安十二香”原料的记载,更是填补了史料的空白。残卷上明确标注,盛唐时期,“长安十二香”中“安息香”来自西域的安息国,经波斯商人转运至敦煌,再由敦煌运往长安;“沉香”则来自岭南与东南亚,经海上丝绸之路抵达广州,再通过陆路运往长安;“檀香”来自天竺,由玄奘法师西行归来时带回的种子培育而成,后经西域香商大量贩运,成为“长安十二香”的核心原料之一。
更让阿罗憾惊喜的是,残卷上还记载了一段关于“长安十二香”创始人与西域香商合作的往事——当年苏合香的先祖,在长安开设香铺,专门研制宫廷用香,为了获取最优质的西域香料,特意与西域最大的香商(也就是阿罗憾的先祖)达成合作,双方约定,西域香商负责为其供应稀缺香料,而苏合香的先祖则将部分香方传授给西域香商,促成了中原与西域香文化的深度交流。这段记载,不仅印证了“长安十二香”的原料来源,更揭示了其与西域香文化的深厚渊源,为“丝绸之路香文化”研究项目提供了极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阿罗憾生怕残卷受损,连忙找来干净的软布,小心翼翼地将其包裹好,揣在怀里,不顾年迈体衰,急匆匆地赶往苏合香的书房。此时苏合香正坐在窗前,翻阅着“中华历代宫廷用香”研究项目的相关资料,萧策在一旁为她煮着热茶,阳光透过窗棂洒在两人身上,静谧而安详。
“苏丫头!萧将军!我找到好东西了!”阿罗憾一进门,便迫不及待地喊道,语气中的激动难以掩饰。
苏合香与萧策闻声抬头,见他气喘吁吁,脸色因激动而涨得通红,怀中紧紧揣着一个包裹,连忙起身询问。“阿罗憾爷爷,您慢点,别着急,出什么事了?”苏合香走上前,轻轻扶着他的胳膊,语气中满是关切。
萧策也连忙递上一杯热茶:“先喝口茶,喘口气再说。”
阿罗憾接过茶杯,一饮而尽,稍稍平复了一下心情,才小心翼翼地从怀中取出包裹,将残卷轻轻展开,放在书桌上:“你们看,这是我刚刚在古籍中发现的,是盛唐时期西域香商与中原香商的贸易账目残卷,上面有关于‘长安十二香’原料贸易的详细记载!”
苏合香与萧策闻言,眼中顿时闪过一丝惊喜,连忙凑到书桌前,细细查看残卷。苏合香拿起放大镜,一点点辨认着残卷上的字迹,越看越激动,指尖甚至微微颤抖。“没错……这确实是盛唐时期的贸易账目!你看这里,记载的‘安息香百斤,运往长安,供宫廷制香,为“长安十二香”之“飞天香”原料’,还有这里,‘沉香五十斤,来自岭南,运往平康坊苏记香铺’——这苏记香铺,就是我当年在长安开设的香铺啊!”
萧策也仔细看着残卷,目光落在一段关于“行军香”原料的记载上,语气感慨:“你看这里,记载着‘艾草千斤,来自西域,经敦煌运往军中,用于制作“行军香”,驱虫安神,助军士入眠’。当年我在西域征战时,军中所用的‘行军香’,原料确实都是由西域香商供应的,只是一直不知道具体的贸易路线,如今有了这份残卷,一切都清晰了。”
苏合香点点头,眼中满是欣慰:“这份残卷太珍贵了!它不仅填补了‘长安十二香’原料贸易史料的空白,更印证了‘长安十二香’是中原与西域香文化交流的产物,是丝绸之路香文化的重要见证。之前我们研究‘丝绸之路香文化’,只能依靠零星的史料与考古发现,如今有了这份残卷,我们就能更清晰地还原唐代香料贸易的繁荣景象,更深入地挖掘‘长安十二香’背后的文化内涵。”
“还有更重要的!”阿罗憾指着残卷上一段模糊的记载,激动地说道,“这里记载着,当年我的先祖与你的先祖合作,不仅供应香料,还从你们手中得到了部分香方,将其传入西域,后来这些香方又经西域传入东南亚与欧洲,促成了香文化的全球传播。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你之前在东南亚发现当地传统香品与唐代香料有诸多相似之处——那些香品,正是当年从中原传入西域,再由西域传入东南亚的‘长安十二香’的衍生版本!”
苏合香恍然大悟,心中的疑惑终于得以解开。此前她在东南亚举办香文化讲座时,发现当地的传统香品在原料配比与香气风格上,与“长安十二香”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当时她便推测可能是“海上丝绸之路”香文化交流的遗存,如今有了这份残卷的佐证,她的推测终于得到了证实。“原来如此,”苏合香感慨道,“香文化的传播,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广泛。一份香方,一缕香气,跨越山海,穿越千年,在不同的地域生根发芽,演化出不同的风格,这正是‘香文化无国界’最好的证明。”
萧策看着残卷,语气郑重:“这份残卷不仅是香文化研究的珍贵资料,更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它让我们看到,盛唐时期,丝绸之路不仅是商品贸易的通道,更是文化交流的桥梁,而香料与香文化,便是这座桥梁上最璀璨的明珠。”
为了更好地保护与解读残卷,苏合香当即决定,组织专业的古籍修复师与历史学家,对残卷进行修复与解读。她特意联系了故宫博物院的古籍修复专家,邀请他们前来传习基地,对残卷进行专业处理。与此同时,她还召集了“丝绸之路香文化”研究项目的核心成员,召开紧急会议,通报了残卷的发现,并安排专人负责残卷的解读工作,希望能从残卷中挖掘出更多关于唐代香料贸易与香文化交流的线索。
古籍修复师抵达后,对残卷进行了细致的检查与修复。他们先用软毛刷轻轻清理残卷表面的灰尘与污渍,再用特制的纸张与浆糊,小心翼翼地修补残卷的破损处,最后对模糊的字迹进行加固与拓印。经过数日的精心修复,残卷上的字迹变得清晰了许多,更多此前无法辨认的信息,渐渐浮出水面。
解读工作也同步展开。研究团队的成员们分工合作,有的负责辨认字迹,有的负责查阅相关史料,有的负责梳理贸易路线,有的负责分析香方渊源。阿罗憾凭借自己多年来对西域香料贸易的研究,成为解读工作的核心人物,他结合自己家族的传承与亲身经历,为团队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线索与思路。
经过半个多月的努力,残卷的解读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研究团队不仅梳理出了“长安十二香”主要原料的贸易路线——安息香、檀香等西域香料经陆上丝绸之路,从西域各国运往敦煌,再由敦煌运往长安;沉香、龙涎香等东南亚香料经海上丝绸之路,从广州、泉州等港口运往长安;艾草、桂花等中原本地香料,则由各地香商运往长安,汇聚于平康坊的香铺,成为“长安十二香”的原料——还发现了许多关于唐代香商贸易习俗、香料定价、宫廷用香采购制度等方面的珍贵信息。
更让研究团队惊喜的是,残卷末尾还记载了一个失传已久的唐代香方——“丝路合香”。据记载,这款香是当年苏合香的先祖与阿罗憾的先祖合作研制的,融合了中原的桂花、西域的安息香、天竺的檀香与东南亚的沉香,香气温润绵长,兼具中原与西域香文化的特色,是丝绸之路香文化融合的结晶。只可惜,香方的部分原料配比与制作工艺已经缺失,只能辨认出部分核心原料。
“虽然香方不完整,但这已经是天大的收获了!”苏合香拿着解读出来的香方残片,眼中满是欣喜,“我们可以根据残卷上的记载,结合‘长安十二香’的制香技艺与西域香文化的特点,尝试复原这款‘丝路合香’。若是能够成功复原,不仅能为‘丝绸之路香文化’研究项目增添新的成果,更能让人们直观地感受到唐代中外香文化交流的魅力。”
阿罗憾点点头,眼中满是期待:“我相信一定可以复原成功。这款‘丝路合香’,是我们两家先祖友谊的见证,是丝绸之路香文化的结晶,如今,我们有责任让它重见天日,让它的香气,再次跨越千年,诉说当年的传奇。”
萧策看着忙碌的研究团队,语气欣慰:“一份残卷,解开了千年谜团,填补了史料空白,这是何等幸运的事。它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华香文化的传承,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历史与文化的传承。未来,我们还要继续深入研究,挖掘更多关于丝绸之路香文化的线索,让更多人了解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繁荣景象,让中华香文化的魅力,传遍世界。”
秋日的阳光,透过书房的窗棂,洒在修复完好的残卷上,为每一个字迹都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晕。残卷上的字迹,虽历经千年风雨,却依旧清晰可辨,它仿佛一位沉默的老者,静静地诉说着盛唐时期丝绸之路的繁华,诉说着中原与西域香文化的深度交融,诉说着跨越千年的香缘与传承。
苏合香拿起残卷,轻轻抚摸着上面的字迹,心中满是感慨与坚定。她知道,这份残卷的发现,只是“丝绸之路香文化”研究的一个开端,未来还有更长的路要走,还有更多的谜团等待解开。但她坚信,只要心怀敬畏,坚守初心,一代代人接力传承,就一定能让丝绸之路的香韵永续流传,让中华香文化的文脉,在岁月的长河中,绵延不息。
阿罗憾看着苏合香坚定的身影,眼中满是欣慰。他知道,自己晚年能有这样的发现,能为“长安十二香”的传承、为丝绸之路香文化的研究出一份力,便是此生最大的圆满。而萧策,则默默地站在一旁,目光温柔地望着苏合香,心中暗暗发誓,无论未来遇到什么困难,他都会一直陪伴在她身边,与她一同守护这份跨越千年的香文化遗产,一同续写丝绸之路的香韵传奇。
书房内,墨香、书香与香韵交织,研究团队的成员们依旧在忙碌着,他们的身影在阳光下显得格外坚定。一份残卷,开启了一段新的征程,一缕香气,连接了千年的情缘,在这个金色的秋日,“长安十二香”的传承之路,又增添了一段珍贵的记忆,丝绸之路的香韵传奇,又续写了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