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场的沙土地被烈日烤得发烫,汗水顺着学员们的下巴滴落,在干燥的土面上砸出一个个深色的小坑。李云龙拄着拐杖站在土坡上,眯着眼睛观察正在演练战术的学员们。他的草绿色军装后背已经湿透,空荡荡的左裤管被热风吹得微微晃动。
\"停!\"李云龙突然吼道,声音像炸雷般在训练场上空回荡。
正在进攻的学员们立刻僵在原地。带队的一连长小跑过来,脸上还带着战术演练时的兴奋:\"报告首长,我们马上就要突破蓝军防线了!\"
\"突破个屁!\"李云龙一拐杖戳在沙盘上,\"你看看你的火力点布置!三挺机枪全摆在正面,是怕敌人找不到靶子?\"
一连长涨红了脸:\"可是教材上说...\"
\"教材是死的!\"李云龙一把抓过旁边学员的步枪,单腿跳下土坡,\"看好了!\"
他在沙地上快速爬行,动作灵活得不像个残疾人。到达预定位置后,他用枪托在沙地上刨出个浅坑,然后侧身躺进去,只露出小半个脑袋和枪管。
\"这才叫机枪阵地!\"李云龙的声音从坑里传来,\"看见没有?隐蔽、突然、打完就换地方!\"
学员们围上来,有人赶紧掏出小本子记录。李云龙爬出来,拍打着身上的沙土:\"记住!在战场上,活下来的不是枪法最准的,而是最会躲的!\"
--------
傍晚的办公室里,电风扇吱呀吱呀地转着,却驱散不了盛夏的闷热。李云龙光着膀子,用湿毛巾擦着身上的汗。他的断肢处又红又肿——这是天气太热导致的发炎。
小张端着药盘进来,看见这情景立刻急了:\"首长!伤口又发炎了!得去医院!\"
\"去个屁!\"李云龙头也不抬,\"明天还有实弹演练,我得把方案写完。\"
小张知道劝不动,只好熟练地帮他清理伤口。药水碰到溃烂的皮肉时,李云龙的太阳穴跳了跳,但手上的笔没停。
\"首长,今天三团又发来电报。\"小张一边包扎一边说,\"用您教的'弹性防御',成功拖住了美军一个装甲营36小时。\"
李云龙\"嗯\"了一声,继续在教案上勾画。这本《现代步兵战术纲要》已经写了三百多页,从单兵作战到连排配合,全是他在战场上用血换来的经验。
电话突然响起。小张接起来,脸色立刻变了:\"首长!是前线!徐参谋长找您!\"
李云龙一把抓过话筒:\"老徐?\"
\"老李!\"徐志成的声音里带着罕见的激动,\"大捷!三团用你的'倒三角伏击'加'梯次撤退',全歼美军一个装甲连!总部通令嘉奖!\"
李云龙握话筒的手紧了紧:\"伤亡呢?\"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牺牲二十七人,伤五十三人。\"
李云龙闭上眼睛。二十七条生命,换一个装甲连。值吗?他想起长津湖的冰天雪地,想起那些永远留在朝鲜的战友。
\"把详细战报发来。\"他最终只说了一句。
--------
第二天清晨,训练场上整齐地站着五百名学员。李云龙拄着拐杖走上讲台,背后挂着大幅作战地图。
\"今天不讲理论。\"他环视全场,\"讲一个真实的战例。\"
学员们屏息静气。李云龙用拐杖点着地图,开始讲述三团的战斗。他的描述没有任何修饰,血淋淋的细节让一些年轻学员脸色发白。
\"...爆破组王大山,腹部中弹后爬了三十米,把炸药包塞进坦克履带...\"
\"...机枪手老周,双腿被炸断还坚持射击,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
训练场上一片死寂。李云龙的声音突然提高:\"你们以为打仗是什么?是沙盘上的推演?是教材里的条条框框?\"
他猛地扯开衣领,露出胸前狰狞的伤疤:\"这才是战争!\"
学员们被震住了。李云龙放缓语气:\"我教你们的每个战术,都是烈士们用命换来的。你们要做的,就是让这些经验传承下去,让以后的战士少流血!\"
下课铃响起,但没人离开。学员们自发地排成长队,一个接一个地走到讲台前,向李云龙敬礼。
最后一个是个瘦小的学员,他红着眼睛说:\"首长,我大哥...就是三团的...\"
李云龙拍拍他的肩膀:\"好好学,替他多杀几个敌人。\"
夕阳西下,李云龙独自站在空荡荡的训练场上。风吹起沙土,迷了他的眼。他摸出胸前口袋里的子弹壳——那是朝鲜孩子送的,上面刻着\"保家卫国\"四个字。
远处,新一批学员正在列队走来。他们年轻的脸庞上,带着对战争的敬畏,和对胜利的渴望。
李云龙整了整军装,拄着拐杖迎了上去。他的战争还没有结束,只不过换了一种方式继续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