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以来,朝廷权力格局由五个因素构成:1.皇帝;2.丞相或朝官;3.皇族;4.外戚;5.宦官(太监);
魏国现在的朝局是:皇帝元恪对二叔元禧代表的皇族和朝官不信任,他便在外戚和宦官中培植势力。
元恪与前太子元愉同岁,受到的教育、见过的世面都不少。
他很精明,知道自己身居禁宫,安全是第一位的。
而自己的安全,首先掌握在禁军手上。
元恪被册封为太子后,读书的时候,碰巧读到过南朝刘宋国宋少帝刘义符的故事。
刘宋开国皇帝刘裕死后,嫡长子、太子刘义符继位。刘裕给太子安排了四位辅政大臣:徐羡之,谢晦、傅亮、檀道济。
徐羡之负责中枢决策、傅亮负责落实执行、谢晦负责皇宫及京城防卫、檀道济担任全国军队总司令。
这四人都是刘裕的心腹大臣,对刘裕那是忠心耿耿。
按说先帝给继承者配上这样的搭档,刘义符的皇位应该高枕无忧。
可是,这四人觉得年轻皇帝不听话、把控不住。
就是这四人一合计,决定干掉皇帝、另选他人。
于是,经徐羡之、傅亮决策,谢晦、檀道济亲自带兵执行,他们很轻松就把皇帝咔嚓了。
刘义符生前身体极棒,个人武功高强,他不甘束手就擒,亲自持刀抵抗禁卫军,受伤被俘。被弄死时才19岁。
元恪读到这段时,万分悲愤同时深有感触:只要皇宫禁卫军统领、领军将军谢晦是刘义符的人,其余三人就不敢打皇帝歪主意。
元宏坐上皇位后,亲身体会道:若不能掌控禁军,那皇宫与鬼门关没什么区别。
父皇元宏留给他的禁军统领是光禄卿、领军将军于烈。
元恪决定,无论如何也要把于烈拉到自己阵营。
于烈本来就深得孝文帝信任。元宏曾赐给他一面金牌,正反两面篆刻着“护持少主、获罪免死”八个大字。
也就是说,先皇交给他的任务是保护元恪。即便犯罪也可凭此金牌免于一死。
那面金牌就是后来所谓的“免死金牌”。
元恪继位后,立即与于烈攀感情、谈条件、许诺权柄好处。
一系列操作下来,于烈很快就对新皇发下了誓言:效忠陛下、至死不渝。
于烈成为元恪的第一个“死忠粉”。
于烈手头掌握着宿卫、中领军、虎贲三个大营3万甲士。在皇宫及洛阳城内,任何人都不敢小觑他。
有了于烈这位盟友,元恪顿时感觉睡觉也安稳踏实了。
在于烈干预下,高显成为中护军参军。
中护军是皇城护卫六大营之一,有一万禁卫军。中护军参军就是中护军将军的助手。
元恪有了禁军统领于烈、外戚高肇、高显等第一批心腹后,继续发展其他人选。
接下来,他计划从辅政大臣手中把权力夺过来,自己亲自操持。
六位辅政大臣里,宋弁在元恪继位几个月后就病逝。
首辅元禧的最大爱好是贪财。从孝文帝晚期到宣武帝早期,他的主要工作就是卖官鬻爵,其它事务分派下去,让官员们干活。
元禧手底下的官员,虽然买职位花了钱,但随即就从老板那里接到具体活计,个个都得到发财机会,赚得盆满钵满,没有不喜上眉梢、感恩戴德的。
老王爷元澄曾是孝文帝的左膀右臂,元禧作为孝文帝的二弟,在辅政大臣里排位比元澄高,这是宫廷与朝堂共识:一辈有一辈的主心骨,不能混淆。
元澄是上几辈的人,功劳再大、能力再强,也不能占这辈的c位。
元勰是这一辈里才德仅次于孝文帝之人,但他为了避免削弱元禧影响力,引起手下人矛盾冲突,主动避让、退守边防。
元勰这样做,最受伤的是追随他的那些僚属。
但为了大哥传下来的江山,他宁愿牺牲自己圈子里的利益。
元澄的资格、功绩、能力都比元禧强,但他懂得规矩,可以屈居元禧之下。
但不代表他可以屈居其他人之下,比如王肃。
按照孝文帝遗嘱,王肃任尚书令,在辅政大臣里居元禧之后排名第二。
元澄爵位是任城王、军阶是骠骑将军,这些都比王肃高。但他的实职是尚书左仆射,也就是朝堂上第三宰相,居元禧录尚书事、王肃尚书令之后。
元澄对王肃很不服气。
正当此时,南朝豫州刺史裴叔业担心被萧宝卷清理、打算投降北魏,派人与老熟人王肃联络,献出寿阳。
寿阳城可是关键重镇。
王肃征得大将军元勰同意,上报元禧后,持使节负责与裴叔业接洽。
王肃、裴叔业双方的信使往来比较频繁,也有许多物资过手。
元澄不知实情。他派人截获王肃与裴叔业往来信件、扣押了一批物资,认为这是逮到了王肃把柄,于是以通敌叛国嫌疑,下令拘禁王肃。
后来是咸阳王元禧、北海王元详共同作保,王肃才被释放。
但元澄、王肃间的梁子算是结下了。
这也让皇帝元恪看了窍门:六辅臣并不是一块。
对他们可以分化瓦解,拉一派打一派,从而削弱他们。
作为北魏一国之主的皇帝,元恪打算吸取宋少帝刘义符教训,先解决辅政大臣。
他这样做,无异是自毁长城之举。
景明二年(501)春,皇帝元恪率百官到郊外举行宗庙祭祀活动。
祭祀完毕,元恪宣布就地扎营休息。
按以往习惯,接下来就是群臣们享受皇帝赐下的美酒佳肴,开始赏花观水、吟诗作赋的快乐时光。
可是,大伙就坐后,没有侍女奉上果子点心、肉食美酒,而是出现一大队禁卫军,包围了众人。
正当大家面面相觑时,卫尉卿、领军将军于烈出现在众人面前,捧着一道诏书,宣元禧、元澄、元详、元嘉、王肃觐见皇帝。
五位大臣满腹疑惑,其余臣子们更是一头雾水。
五人在于洋引导下走进一座大营帐,皇帝元恪端坐正中,脸色严肃。
营帐里也没准备多余座椅凳子。
五人不动声色,依次行礼参见。
元恪摆摆手道:“诸位爱卿们免礼。之前,朕身子欠安,有劳诸位操持政务,朕在此多谢了。现朕身体复原,打算亲政。诸位爱卿各归原位,等待下一步安排。诸位以为如何?”
元禧等人一听这话,顿时明白对方意思。
这是要自己几人放弃辅政权力。
感情咱们之前绞尽脑汁、拼死拼活想减轻皇帝负担,原来倒碍着人家了。
元禧立即出奏道:“皇上英明。为皇上分忧,是臣子们之幸。今后皇上亲政,我等属下幸甚。臣坚决支持皇上的决定。”
元澄等四人也先后表达了相同意思。
既然大伙这么好说话,元恪准备的其它威逼利诱招式也就用不着了。
他挥挥手,于烈领着五人出帐。
然后,所有人默默回家。
不久,皇宫发出两道诏书:
一道是给咸阳王元禧的,晋升元禧为太保,领太尉职务。
另一道给北海王元详,晋元详为大将军,录尚书事。
其他三人被剥夺了辅政大权,回到原来职位。
皇帝收回政权。对原来掌权的五人,拉拢两人、冷落三人。
年轻皇帝第一次出手,对象竟是全体辅政大臣。
而且,甫一出手就摧枯拉朽、毫无滞碍,显露出凌厉本色,给所有人留下了深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