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西风算算时间,萧讷已经16岁了。
以前没有参照,时间过去不知不觉。
现在,萧讷的年龄成了萧西风的计时器。
16岁的萧讷,已是远近闻名的神射手,还是一名弯刀刀客。
南方这些年,政局极不稳定,王朝由刘宋朝换成萧齐朝,没过多少年又变成了萧梁朝。
皇帝走马灯似的改姓、换人,也意味着皇族一批一批遭屠戮。
至于百姓,没有最苦,只有更苦。
万幸,古桑乡民风彪悍、人人尚武。男子个个能骑马射箭、挥刀杀敌不说,女人也都经过训练,关键时刻也可执戟守城墙、抛火油坛子扔石块。
——这些都是萧西风暗地里引导他们走到这步的。
所以,在这些年的兵荒马乱岁月中,古桑乡虽然一茬一茬被抽丁、派赋,损失也大,但从未被任何军队攻进乡堡垒里,没有遭受过洗劫。
这也算是不幸中之万幸。
乡三老顾虞舟、有秩萧清河、游徼周孟熊,都是文武双全的汉子。
江南虽然也饱受战乱,但毕竟没有被胡人铁蹄践踏过,也没受到外族统治,不管京、州、郡、县城头插上什么大王旗,“皇权不下乡”的旧俗还是一直保持着。
古桑乡人口数达到8千4百多,是名副其实的大乡。
乡中心区筑了城墙,挖了护城河,修了堡垒。
中央堡垒周边的屋舍,是后来人口增长新建的房子。
乡约规定:一旦战事爆发,中央堡垒必须接纳周边住户进城墙内躲避战祸。
其实,即使没有这条规定,外敌攻来时,外围的每户居民,在城堡里都有人接纳。
因为,那些人本来就是堡垒户分家分出去的兄弟姐妹。
何况,古桑乡四大姓、几个小姓之间,相互通婚,早就家家户户沾亲带故。
地方上的赋税,依旧是田赋、算赋(口赋)、徭役(包括兵役)这几种。
战争频发时,上头抽税就紧,百姓就难过;朝局稳定、光景太平时,抽税就松得多,百姓日子就轻松些。
百姓最厌恶的是战争,而最把握不了的也是战争。
南齐雍州刺史萧衍,因为兄长萧懿被齐帝萧宝卷无端杀害,于是另立随郡王、荆州刺史萧宝融为帝,并起兵攻打建康。
501年正月,起义军攻入建康,萧宝融登基,称齐和帝;
废萧宝卷为东昏侯;
封萧衍为中书监、大司马、录尚书事、骠骑大将军,封爵建安郡公。
502年4月30日,萧衍接受齐和帝禅让,登基称帝,改国号为“梁”,年号“天监”,是为梁武帝。
齐和帝降为巴陵王。
不久,东昏侯萧宝卷、巴陵王萧宝融先后自杀。二人死时年龄都只二十岁左右。
这其中的事实真相,只有阴修知道。
萧衍开国后,大量启用自己的族人、死党、旧部、归附者为官。
在萧衍的死党中,有个萧西风熟悉的人:沈约。
沈约之父是刘宋朝盱眙太守沈璞。沈璞是建威将军沈林子之子。沈林子及其兄长沈田子是萧西风五位古桑老乡的恩人。
沈璞曾经接纳猛将臧质的败军入盱眙城,二人联手大败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军队。沈璞因此晋升淮南太守。
因为沈璞为官的起点是元凶帝刘劭的太子府主簿。宋武帝刘骏诛杀刘劭后,沈璞迟迟不表态归顺,被刘骏杀害。
父亲被杀时,沈约才10来岁。他与寡母相依为命,生活十分清苦。
萧西风过去得到沈林子大人赠送的重要信物,与五位老乡一起打开了天目山道观地底的宝库,获得大量金币、书籍。
他一直有个心愿,想分一部分财物给沈林子后人。
在成为鬼修后,萧西风发现了沈约母子俩行踪,于是经常想办法送金币给沈家。
后来,他把天目道观里的书籍也辗转送到了沈约手上。
这些年来,身为阴修的萧西风境界,官职也提高了。他要关照沈约,也就更加容易。
沈约在刘宋朝、南齐朝,一路风雨无阻,自然有萧西风的作用。
沈约与萧衍过去同为竟陵王萧子良府的文学清客,关系要好。
萧衍攻打建康城时,沈约担任征虏将军,自然不会与萧衍为敌。萧衍一来,他即刻反水,归附于他。
萧衍担任首宰后,继续保留沈约的征虏将军职位,另升他为骠骑司马。
萧衍的军职是骠骑将军。骠骑司马就是骠骑将军府高级参谋。大约等于萧衍的军事传令官,权力非常大。
现在,根据法条,萧讷必须服徭役参军了。
萧西风略施手段,萧讷经过层层选拔,进了沈约的征虏将军大营,成为一名弓弩兵。
自从父亲被处死,沈约按父亲生前指点,只身逃到天目山投奔抱玄子道长。
原来这抱玄子道长俗名沈佳,是沈田子之子,沈约之父沈璞的堂兄。
沈约的命运轨迹,从此变得平坦了许多。
沈约把这一切归功于堂伯父的帮助。
他自然不知,其实是因为他偶遇了萧西风。后者成了他的护道者。
16岁的萧讷,更不知自己是祖上传奇先人萧西风的托身,对方一直就在自己身边护道。
因为祖上渊源聚到一起的两人,肯定要发生一些故事。
至于故事情节如何演绎,那还要看具体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