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帝龙驭上宾,新皇承继大统。
国丧期满,萧明轩在万民山呼海啸般的拥戴中登临帝位。
祭天、告祖、受玺,礼成后。
萧明轩朗声宣告:朕承先帝遗志,定国号,愿大晟河山永固,开创千古盛世!
新帝登基的同时,册立了多年来以文韬武略、贤德威望深受爱戴的江婉棠为皇后。
然!
登基大典的金钟余韵尚未散尽,蛰伏已久的世家大族便如暗潮汹涌,一场席卷朝堂的滔天反扑,已在无形之中拉开序幕。
大晟王朝,盛世元年。
以太原陈氏为首,清河崔氏、途阳卢氏等世家大族联名上奏,奏章措辞凌厉,直指新政核心:“请废注音词典,禁黔首识文断字!”
文中竟堂而皇之引古训为据:“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黔首皆通文墨,则尊卑倒置,纲常紊乱,国本危矣!”
御书房内,萧明轩览罢奏章,怒不可遏地将其重重摔在案几上,龙颜铁青:“好一个‘民可使由之’!他们是要让百姓永远做蒙眼的羔羊,世代受其愚弄!”
一旁的江锦辞却从容执盏,浅啜清茶,从袖中取出一叠墨迹新鲜的样刊,唇角噙着一抹淡然笑意:“既然世家要堵百姓的眼、塞百姓的耳,不如让天下人自己评评理。”
三日后,大晟新闻部成立,《大晟百姓日报》创刊号横空出世,十万份报纸一日分发殆尽。
头版标题力透纸背:“寒门农家亦可出贵子,知识岂容世家垄断!”
第二版更是将世家联名阻挠教育改革的奏章原文、私下串联的密信一一公之于众,字字诛心,直指其 “垄断知识、愚弄万民、祸国殃民” 的本质。
报纸一出,举国哗然!茶楼酒肆间,识字者高声朗读,不识字者围坐倾听,议论声、怒骂声此起彼伏。
民众的愤怒如星火燎原,迅速席卷各州府;
太学学子更是群情激愤,联名上书数千言,力挺新政,痛斥世家恶行。
世家精心炮制的舆论壁垒,在一纸报纸面前轰然崩塌。
大晟王朝,盛世二年春。
眼见舆论战场节节败退,世家终于祭出杀手锏——联合罢官。
一夜之间,六部九卿近半官员挂印而去,各司署文书堆积如山,朝堂运转几近停滞。
世家笃定萧明轩无可用之才,新朝离了世家子弟必将寸步难行,最终只能低头妥协。
然而他们万万没有料到,这一幕早在江锦辞与先帝萧煜的预料之中。
过去十年间,各地通过科举入仕的寒门子弟数以千计,更在暗中接受了系统的政务培训。
这些新生力量熟稔新政、锐意进取,早已成为朝堂不可或缺的暗流。
朝会之上,萧明轩镇定自若,目光扫过阶下整装待命的官员,朗声宣诏:
农部郎中江硕,擢升户部尚书!
工部主事江海,晋工部侍郎!
御史台监察御史宋濂,升任御史中丞......
一道道任命如春雷震响,一个个寒门出身的干吏应声出列。
更令残余世家胆寒的是,这些新任官员处理政务的效率远超往昔。
他们既通晓律法章程,又深谙实务操作,往日积压的公文竟在旬日间处置一空。
朝堂非但没有陷入混乱,反而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
世家这场破釜沉舟的罢官,最终竟成了自断根基的昏招。
大晟王朝,盛世三年。
束手无策的世家将矛头指向经济领域,联合各地商号罢市,囤积居奇,妄图制造市面混乱、民怨沸腾的局面,逼迫朝廷让步。
御书房内,江婉棠指着案上的账册,嫣然一笑,眼底却藏着锐利锋芒:
“世家此举,无异于自寻死路。玻璃工坊、造纸工坊、新式农具坊,皆为朝廷独资,货源充足、价格公道;
更有南方水稻、北方小麦连年丰收,粮食出口远销海外,这便是我们的底气。”
江锦辞补充道:“不妨顺水推舟,设立皇商制度。由朝廷择优选取诚信经营、实力雄厚的商人,授予特许经营权,供应朝廷专属工坊的商品,再辅以低息贷款、税收减免之策,让他们与世家商队分庭抗礼。”
此策一出,天下商人趋之若鹜。
原本持观望态度的商人们纷纷倒向朝廷,成为皇商后,凭借优质货源、政策扶持和广阔市场,迅速占据主导地位。
世家商队的商品无人问津,囤积的货物腐烂变质,经济封锁不攻自破,反而让朝廷借此牢牢掌控了全国经济命脉。
大晟王朝,盛世四年。
连遭重创的世家已是走投无路,竟铤而走险,暗中勾结北方虞国,许诺割地赔款,企图借外力推翻新朝,重拾昔日荣光。
御书房内,萧明轩将密报轻放在案,与江锦辞、江婉棠交换了一个心照不宣的眼神。
寂静一瞬,三人忽然同时大笑出声来。
终于~上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