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年?通络
大修官道以畅八方交通,广开商路以活天下经济,
目标:车马通于四境,货物流转无滞,万邦来朝,国库充盈。
读到此处,萧煜已是按捺不住心中急切,探身问道:“这通络之策关乎国计民生,牵连甚广,想必你早已思虑周全,定下了详尽章程?”
江锦辞却话锋一转,眼底掠过一丝狡黠,笑道:“通络之法,我心中确有腹稿,甚至连官道修造的规制、商路开拓的路线都已绘成图纸。只是…..”
他故意顿了顿,“治国如烹鲜,火候未到,急则生乱。
需等一五固本、二五强基之功落成,百姓殷实、民心凝聚,再推通络之策,方能事半功倍。此刻急于求成,反倒可能劳民伤财。”
萧煜闻言,先是一怔,随即抚掌大笑,眼中满是信服与赞赏:“好一个‘火候未到,急不得’!锦辞所思,远在我之上。
便依你这‘三步走’方略,步步为营,稳扎稳打。有你这般经天纬地之才掌舵,我大晟王朝,何愁不能比肩上古盛世!”
江锦辞送走萧煜后,便着手写下太平穗和济世麦,的培育方法和经验,这些在古代王朝就已经成功培育出来并且牢牢记在他的脑子里,如今只是重现而已根本不是难事。
大晟王朝,盛启六十年,萧煜力排众议推行改革,朝野震动。
守旧派大臣跪在宫门前以“祖制不可违”死谏,世家大族暗中串联抵制新策,连后宫太后都以“动摇国本”为由欲加阻拦。
但萧煜铁了心要走革新之路,将死谏的大臣贬斥外放,打压暗中作梗的世家,硬是凭着帝王独断的魄力,为江锦辞的改革方案扫清了第一道障碍。
很快,大晟王朝在首个“五年计划·固本”的指引下,掀起了一场席卷全国的农业革命。
江锦辞带着司农寺的官员扎在田埂上,将“选优汰劣”“异地换种”“控制授粉”等核心理论,拆解成老农都能听懂的白话。
春去秋来,寒来暑往,经过三年反复试验,抗倒伏、穗大粒满的新型稻种“太平穗”终于培育成功;
又过两年,耐寒抗旱的小麦良种“济世麦”在北境试种成功,麦穗沉甸甸的,压弯了麦秆。
当第一批推广地区的产量统计报表送到紫宸殿时,整个大殿静得落针可闻。
户部尚书捧着薄薄一张纸,双手却抖得像筛糠,老泪纵横地跪伏在地:“陛下……亩产!亩产较往年增加了五成!五成啊!
有了太平穗和济世麦,我大晟百姓,再也不用受饥馑之苦了!”
惊喜远未结束。江锦辞画出温室大棚的草图,用透明桐油纸和皇家琉璃窑特制的玻璃搭起暖棚,再辅以地火龙供暖,竟在滴水成冰的冬日,种出了水灵灵的黄瓜、绿油油的韭菜。
冬日宫宴上,这盘翠绿的凉拌黄瓜,成了比熊掌燕窝更震撼的珍品。
群臣围着那盘翠绿的凉拌黄瓜啧啧称奇,纷纷赞叹:国师真有点石成金、逆转四季之能!
江锦辞闻言不过淡淡一笑,转头便用青砖黄泥在庄子里砌起了北方火炕。
他亲自指导匠人垒砌炕体,预留排烟通道,待第一铺火炕升起炊烟时,整个屋子顿时暖意融融,却再无往日的炭火气闷。
技法图纸迅速传到民间,家家户户都砌起炕体,这个冬天格外温暖。
往年冻毙家中的百姓少了七成,百姓们无不感激涕零:江公这是救了我们穷苦人的性命啊!是活神仙啊!
农业稳了根基,江锦辞将目光投向工业。
他“偶然”在工部工坊闲逛时,指着传统灌钢炉笑道:“这般炼法,火候散得太快,钢水自然不纯。”
说着在地上画了新的炉型图,增加了鼓风装置和余热回收通道。
新炼钢炉立起来后,流淌出的钢水质地均匀、韧性十足,产量较之前翻了三倍。
以此为基础,军工坊打造的环首刀能劈断旧制兵器,铠甲轻便如衣却坚不可摧,边军将士拿到新装备时,当场列阵欢呼,声震营寨。
优质钢材又反哺农业,改良后的农具更耐用,形成了良性循环。
紧接着,“标准化”生产理念横空出世。
江锦辞为弩机零件、马车轴承甚至铁钉都制定了统一尺寸,起初工匠们怨声载道:“我们做了一辈子手艺,凭啥要按死规矩来?”
可当第一批标准化零件运到军营,士兵们发现损坏的弩机只需换上新零件就能立刻使用,效率提升十倍不止时,所有抱怨都变成了由衷的敬佩。
工部专门成立“将作院”推行标准化,大晟的制造业从依赖老师傅经验的小作坊,悄然转向规模化、规范化的大工场。
解决了温饱与生产,江锦辞将目光投向更深远的“知识与健康”。
他改良的造纸术,成本仅为旧法的一成,质量却更优;
紧接着,标点符号与注音词典横空出世。
大晟音韵词典》里,每个字都标注了读音和释义,连不识字的孩童只要学会了拼音,都能跟着拼读。
当第一批《大晟音韵词典》以三文钱的价格在京城书铺售卖时,整个文坛乃至朝堂都为之震动。
清流领袖、翰林院大学士捧着墨香犹存的词典,激动得胡须直颤,对着江锦辞的庄子方向深深一揖:“此乃开启民智,传承文明之圣器!国师之功,当彪炳千秋!”
寒门学子再也不用为抄书而彻夜不眠,知识传播的壁垒,被彻底打破。
与此同时,江婉棠在江锦辞的幕后指导下,掀起了一场“卫生革命”。
她力排众议,在京城修建公共浴堂,推行“垃圾不落地”政策,建立官办药局统一药材质量。
起初,宗室元老以“后宫不得干政”发难,指着她的鼻子怒斥“牝鸡司晨”。
江婉棠却丝毫不惧,在朝会上拿出详实数据:“推行清洁政策的南城,上月病患较上月减少七成;
未推行的北城,病患依旧未减。臣所为,是为百姓安康,何谈干政?”
数据面前,发难者哑口无言。萧煜更是当朝拍板:“太子妃之才,胜于前朝宰相!能者多劳,何分男女?此后,太子妃与太子同理朝政!”
十余年弹指一挥间。大晟王朝早已换了天地。
粮仓堆得漫过屋檐,工坊的灯火昼夜不息,市井上商铺林立,连偏远村落都有了蒙童捧着《大晟音韵词典》识字的声影。
而朝堂之上,以萧煜为核心,萧明轩与江婉棠为左膀右臂的“铁三角”,早已成为大晟的定海神针。
萧煜是稳舵的领航人,平衡各方势力,为改革兜底;
萧明轩是锐意进取的执行者,深入田间工坊,将政策落地生根,面对守旧派的阻挠,他雷厉风行,毫不手软;
江婉棠则是润物无声的运营者,督办卫生、刊印书籍、审核财政,事事井井有条,用温和却坚定的方式,化解了无数矛盾。
“朝堂三杰”的名号响彻九州,百姓都说:“有这皇帝、太子以及太子妃在,大晟的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然而,就在江婉棠以女子之身参预朝政,成为大晟开国以来首位参政太子妃之际,萧煜的生命之火,却在不经意间渐趋黯淡。
大晟王朝,盛启七十四年深秋,紫宸殿的烛火彻夜长明。
这位执掌江山四十载的帝王,在亲眼见证自己开启的变革已结出硕果后长逝,享年七十有五。
他亲手推行的新式农具让粮仓堆满金穗,他大力扶持的官学已传遍琅琅书声,他全力支持的工坊正锻造着王朝的未来。
临终前,萧煜似有所感,将明轩、江婉棠与两位皇孙唤至榻前。
他紧紧握住太子的手,目光却仿佛穿透宫墙,望向京郊那座熟悉的庄子。
朕这一生,最大的憾事,便是太晚遇见锦辞......
萧煜的声音渐渐低沉,带着说不尽的怅惘。
若他能早生三十年,朕若能年轻二十岁......
你我君臣携手,何止开创这区区大晟盛世?便是四海归一,九州同轨,也未必不能实现啊......
吾生君未生...君生吾已老......告诉锦辞...他描绘的商路...朕...看不到了...
话音未落,那双执掌江山四十年的手终于无力垂落。
殿外秋风卷起满地金黄,九重宫阙的丧钟沉沉响起,声震金陵。
钟波层层荡开,越过巍峨城墙,掠过丰收的田野,传遍大晟的每一个角落。
文武百官跪倒丹墀,白发老臣以额触地;
田间农夫放下农具,面朝京城长跪不起;
学堂里的孩童望着突然静默的先生,懵懂地跟着跪下。
这一刻,山河同悲。
(这卷明天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