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林家牵头组织的农产品集体销售,经过几次成功的试水,不仅在军管会下属的食堂站稳了脚跟,消息传开,连附近几条街的一些小饭馆和居民合作社也慕名找来,希望能稳定采购这种质量上乘的鸡蛋和蔬菜。
需求一下子增加了,单靠王老栓、七叔公这几户的产出,已经有些捉襟见肘。眼看着一条稳定的财路摆在面前,却因为货源不足而无法扩大,林大山和几位核心成员都有些着急。
“光靠咱们这几家,量还是太小了。”周末的家庭会议上,林大山皱着眉头说道,“我想着,是不是可以再稳妥地发展几户信得过的乡亲加入进来?另外,城里的销路也得再拓宽拓宽,光靠一两个食堂,不稳定。”
李秀兰和王老栓等人都点头表示同意。扩大规模是必然的,但关键在于如何把控质量和信誉。
“爹,”林向阳适时开口,“既然要扩大规模,和城里的买家建立更稳定的联系就很重要。下次往城里送货的时候,您能不能亲自去一趟,跟那几个主动找上门的饭馆和合作社当面谈谈?把咱们的章程和保证质量的想法跟他们说说,建立个长期合作的意向。”
林大山沉吟着。他平时工作忙,请假不容易,但儿子说得有道理。要想把这条线做大做稳,他这个在城里有正式工作、身份上更有说服力的人出面,确实比王老栓他们自己去谈要强得多。
“我看行。”林大山最终点了点头,“下个休息日,我请半天假,亲自跑一趟。”
林向阳心中一动,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他立刻说道:“爹,带我一起去吧!”
“你去?”林大山有些意外,“你去干啥?路上颠簸,而且我们是去谈正事。”
“爹,我就跟着去看看,长长见识。”林向阳努力让自己的语气听起来像个渴望见世面的少年,“我还没正经在城里转过呢,就想看看四九城到底是啥样。而且,我保证不捣乱,就在旁边听着,说不定……还能帮您记记账、看看东西啥的。”
他给出的理由合情合理,带着少年人对繁华都市本能的好奇。林大山看着儿子期盼的眼神,想到儿子虽然心智成熟,但毕竟还是个半大孩子,对城市充满好奇也是正常的。而且,儿子脑子活络,见识也多(归功于老爷爷),带他去,说不定真能帮上点忙。
李秀兰也有些心疼儿子整天不是在学校就是在村里,便帮着劝道:“他爹,你就带向阳去吧。孩子还没怎么进过城呢,让他跟着你去见见世面也好。有你看顾着,出不了啥岔子。”
王老栓也笑道:“是啊大山,带上向阳吧,这孩子机灵,说不定还能给你出出主意呢!”
见众人都这么说,林大山便不再坚持:“行吧,那你就跟着。不过说好了,一切听我安排,不许乱跑。”
“谢谢爹!我保证听话!”林向阳心中暗喜,连忙答应。
他极力请求同行,自然不是为了单纯的“见世面”。四九城的繁华与复杂,他早已通过之前的零星接触有所了解。他真正的目的,是多方面的一是亲眼观察父亲如何与城里的商户打交道,了解这个时代商业运行的潜规则和人际关系网络,这是他未来布局必不可少的一课。
二是借此机会,更深入地观察那座近在咫尺的四合院,以及周边区域的人员流动和社会生态。他要为自己未来可能的“介入”,收集更多第一手的信息。
三是看看能否发现一些新的、可以利用系统或知识进行“改良”或“介入”的领域。城市的市场需求和痛点,与农村是不同的。
进城的计划就此定下。
接下来的几天,林向阳帮着母亲和几位叔伯,精心挑选和准备这次要运送的农产品。鸡蛋一个个检查,确保没有裂纹;萝卜白菜择掉黄叶,收拾得干干净净。他们要拿出最好的货色,为建立长期合作打下基础。
林向阳自己也做足了准备。他将自己收拾得利利索索,虽然衣服依旧朴素,但干净整齐。他还在系统空间里准备了一些可能用到的小东西:一小包自制的止血粉(以防万一),几块系统签到来的、包装不起眼的水果硬糖(或许可以用来拉近关系),还有那个贴身藏好的、记录着各种想法和观察的小本子(用这个时代的粗糙纸张自制)。
他就像一个即将踏上新地图的探险家,充满了期待与谨慎。
出发的前一晚,林向阳躺在床上,望着窗外透过窗纸的朦胧月光,心潮起伏。
这一次进城,与以往都不同。他不是以一个过客或者求学的学生身份前往,而是以一个潜在的“参与者”和“观察者”的身份,带着明确的目的而去。
四九城,这座古老而又崭新的城市,它既是新中国的心脏,也隐藏着无数像南锣鼓巷95号院那样的、充满了人情世故与时代烙印的微观世界。
他要去亲眼看看,亲身感受,去寻找属于他的机会和位置。
“舞台很大,但每一步都要走稳。”林向阳在心中默默告诫自己。
带着这样的心绪,他缓缓进入了梦乡。等待着明天的,将是一次意义非凡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