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的草原,融雪在冻土表面汇成浑浊的溪流。方静背着帆布包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胶鞋陷进泥里,每拔一次都带着 “咕叽” 的声响,鞋帮上的泥块已经结了层硬壳,重得像绑了块铅。她怀里揣着给孩子们的课本,用塑料袋裹了三层,还是被溅起的泥水浸得发潮。
“方老师!等等我们!” 身后传来阿古拉的喊声。三个孩子背着破旧的书包,裤腿卷到膝盖,小腿上沾满了泥点,最小的蒙根光着脚,脚掌被碎石划出了血印,却还是攥着半根啃剩的青稞砖,跑得飞快。
“怎么不穿鞋?” 方静蹲下来,摸着蒙根冰凉的脚,心像被针扎了一样。孩子把脚往后缩了缩,小声说:“鞋陷在泥里拔不出来了,怕迟到……” 昨天阿古拉的鞋也丢了一只,现在只能穿着巴图的大棉鞋,走一步掉一下,却还是每天提前半小时出门。
融雪后的草原成了泥潭,原本二十分钟的上学路,现在要走一个小时。方静背着蒙根,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挪,泥水没过脚踝,冰冷的水顺着裤管往上渗,冻得她腿肚子抽筋。突然脚下一滑,她下意识把蒙根往怀里紧了紧,自己却摔在泥里,课本散了一地,瞬间被泥水浸透。
“方老师!” 孩子们围上来,阿古拉用冻得发紫的手帮她捡课本,纸页被泥粘在一起,再也分不开。方静看着湿透的课本,眼泪终于忍不住掉下来 —— 这是粉丝捐的新书,才用了不到一周,现在却成了泥团。
上午九点,“烟火厨坊” 的直播镜头对准了沾满泥水的课本。李伟举着课本,指尖还沾着没擦干净的泥:“家人们,草原的春天来了,可融雪把路变成了泥潭。孩子们光脚走泥路,课本被泥水浸透,连个能上课的地方都没有。” 他转身指向远处的蒙古包,“现在孩子们只能在牧民家的毡房里上课,挤在羊圈旁边,风一吹,粉笔灰就和羊粪味混在一起。”
在线人数瞬间冲破 6500 万,弹幕里的心疼与调侃同时涌来。Id “卖酒瓶的老王” 率先弹出:“李老师!孩子们光脚不行啊!我捐 500 双抗泥雨靴!还有 100 个空酒瓶,当擀面杖用绝对比沈大厨的银勺顺手!” 他附上一张堆满酒瓶的照片,“我家是酒厂的,这些酒瓶洗干净消过毒,擀饼不粘还圆!”
“哈哈哈哈老王你是来砸沈大厨场子的吧!”Id “烙饼达人张大妈” 紧跟其后,头像里的大妈系着碎花围裙,手里举着个金黄的烙饼,“李老师,烙饼不用平底锅!用铸铁锅架在牛粪火上,火候才均匀!我捐 30 口铸铁锅,再教你个秘诀 —— 用筷子戳饼,没面浆冒出来就是熟了!”
沈亦舟拿着银勺敲了敲镜头,无奈笑道:“老王的酒瓶确实能用,但擀之前要裹层保鲜膜,避免青稞粉粘在玻璃上 —— 这是淮扬菜‘借器不毁味’的原则,就算用临时工具,也要保证食材口感。” 他话锋一转,举起一把刚挖的沙葱,“今天的邪修菜选沙葱,是因为草原春天只有它能大规模采摘,富含维生素 c 和膳食纤维,正好弥补孩子们冬天缺乏的蔬菜营养。”
李伟蹲下来,把沙葱放进粉丝捐的滤水器里:“张大妈说得对,今天教‘牛粪火烙沙葱牛肉饼’—— 没有擀面杖用酒瓶,没有平底锅用铸铁锅,没有案板用石板,草原上有的东西,就能做出热乎饭。” 他边说边把沙葱切碎,绿色的碎末落在石板上,带着新鲜的泥土气息。
【邪修菜实操细节】
面团调制:李伟把青稞粉和少量小麦粉按 8:2 混合(“小麦粉是粉丝捐的,加一点能让饼更软”),加温水搅拌,手指反复揉搓面团:“和到面团不粘手,能拉出薄膜就行。牧区没有和面机,就用手掌根部压揉,每次压 30 下,重复 5 次,比机器和的还筋道。” 他举起面团展示,薄膜在阳光下透亮,“这就是‘手揉面筋法’,邪修菜也讲基本功。”
馅料处理:沈亦舟接过切碎的沙葱,往里面加了半勺盐和少许羊油:“淮扬菜处理野菜讲究‘去涩保鲜’,沙葱不用焯水,直接加羊油拌匀,既能中和辛辣味,又能锁住水分。” 他把盐冻牛肉切碎,“牛肉要切 1 厘米见方的丁,太大咬不动,太小没口感 —— 这是爷爷教的‘肉丁标准’,就算用邪修做法,也要保证吃着舒服。”
烙饼技巧:李伟用酒瓶擀面团,酒瓶裹着保鲜膜,转着圈把面团擀成圆形:“老王的酒瓶派上用场了!擀的时候要轻压慢转,不然饼会厚薄不均。” 他把馅料包进面团,捏紧收口,再用酒瓶压成饼状,“铸铁锅要先在牛粪火上预热,冒烟后再放饼,每面烙 3 分钟,中间要翻面两次,避免焦糊。”
弹幕里的诙谐互动此起彼伏。Id “卖酒瓶的老王” 刷了个火箭:“李老师!我再捐 200 个带刻度的酒瓶!擀饼能控制厚度,沈大厨再也不用纠结‘3 毫米标准’了!” Id “烙饼达人张大妈” 连麦进来,举着个计时器:“小李你火候大了!铸铁锅烙饼要‘文火慢烘’,我家祖传的烙饼炉,温度控制在 180c最刚好,你用牛粪火就看火苗,蓝色火苗最适合!”
沈亦舟掏出个温度计,凑近铁锅:“张大妈说得对,现在温度 220c,确实太高了。” 他用树枝拨了拨牛粪火,“把外层的明火拨开,用内层的炭火,温度就能降下来 —— 这和淮扬菜‘焖烧’的火候控制原理一样,急火出焦糊,慢火出鲜香。”
突然,镜头里传来蒙根的哭声。孩子光着脚站在泥里,手里的青稞砖掉在地上,被泥水浸湿。“我的饼……” 他蹲下来想捡,却被方静拉住,“脏了不能吃了,老师再给你做。” 阿古拉把自己的半块饼递过去:“给你吃,我不饿。” 方静看着孩子们,突然从包里掏出个塑料袋,里面是粉丝捐的巧克力,她掰成小块分给每个孩子:“先吃这个垫垫,一会儿就能吃热饼了。”
直播间的催泪弹幕瞬间盖过诙谐。Id “鞋厂老板老林” 弹出:“我捐 1000 双儿童抗泥雨靴!每双都加防滑底,再也不怕摔跤!” Id “建材商老郑” 跟上:“孩子们没教室?我捐 500 块防火板和 200 根钢管!搭个临时教室,防风又防雨!” 周小雨的键盘敲得飞快,捐赠台账上的数字飞速跳动:“李老师!老林和老郑的物资已经安排物流,还有‘装修公司赵总’捐了 100 桶环保涂料,说要给教室刷成天空蓝!”
李伟把刚烙好的沙葱牛肉饼递到蒙根手里,饼还冒着热气,油花在表面亮晶晶的。“快尝尝,是不是比青稞砖好吃?” 孩子咬了一口,眼睛突然亮了,嘴角沾着沙葱碎也顾不上擦:“有肉的香味!还有点甜!” 阿古拉捧着饼,跑向不远处的羊圈,把饼分给正在吃草的母羊:“小羊也尝尝,以后我们一起吃热饼。”
沈亦舟拿着饼,补充营养知识:“这饼每 100 克含蛋白质 12 克、膳食纤维 3.5 克,相当于 1 个鸡蛋 + 半颗白菜的营养。孩子们每天吃一块,既能抗饿,又能补充春天长身体需要的营养。” 他顿了顿,指向远处的沙葱地,“沙葱可以大面积种植,我联系了青海的农业研究所,捐 10 斤沙葱种子,教牧民种在羊圈旁边,以后食材就不用愁了。”
下午一点,老周的车队终于冲破泥泞赶到。卡车陷在泥里,几个牧民骑着骆驼过来帮忙,用绳子把车拉出来。老周跳下来,棉裤上全是泥,却举着个大箱子喊:“李老师!老林的雨靴和老郑的建材到了!还有张大妈捐的铸铁锅,整整 30 口!”
孩子们兴奋地围上去,蒙根捧着一双蓝色的雨靴,贴在脸上蹭了蹭:“这是我的吗?上面有小羊图案!” 方静帮他穿上雨靴,孩子站起来走了两步,突然跑起来,泥地里再也不会陷脚,笑声在草原上回荡。
“建材够搭一个 30 平米的临时教室!” 老郑派来的工程师打开图纸,“我们先搭框架,再铺防火板,三天就能完工!里面能放 10 张桌子,孩子们再也不用在羊圈旁边上课了。” 牧民们主动过来帮忙,巴图扛着钢管,走在最前面:“我们有力气,多干点活,让孩子早点有教室。”
直播间的爱心捐赠还在升级。Id “文具商小吴” 捐了 50 套课桌椅和 1000 本作业本:“每本作业本都印上‘草原的星星’,孩子们写作业更有动力!” Id “灯具商老钱” 捐了 20 盏太阳能台灯:“晚上孩子能在灯下看书,再也不用点煤油灯了!” 周小雨盯着后台数据,声音带着颤抖:“李老师!新增捐款突破 200 万了!足够建一个永久的砖瓦教室!”
傍晚时分,第一间临时教室的框架已经搭好。夕阳下,蓝色的防火板在草原上格外醒目,工程师们正在安装窗户,孩子们帮着递钉子,蒙根举着个小锤子,有模有样地敲着,虽然没敲中钉子,却笑得格外开心。
李伟站在临时搭建的铁皮灶台前,蒸腾的热气将他眼镜片蒙出一层白雾。他小心翼翼地用竹夹翻了翻平底锅内的沙葱牛肉饼,金黄酥脆的饼皮正滋滋冒油,沙葱特有的辛辣香气混着牛肉的焦香,裹挟着草原上干燥的风,引得围观的孩子们不断抽着鼻子。
他笑着擦了擦眼镜,将镜头拉近,对准还在微微颤动的饼面:“家人们看这饼皮,起了整整十八层酥!咱们草原上的沙葱是牧民们天不亮就去盐碱地采的,叶片上还沾着露水;牛肉选的是苏尼特羊尾油现炼的牛油,拌上现宰的黄牛肉,咬一口 ——” 说着他轻轻咬下一块,故意发出 “咔滋” 的脆响,“满嘴都是草原的春天。”
镜头扫过身后歪斜的土坯房,几个孩子正踮着脚往这边张望。李伟眼眶微微发红:“以前总有人说我们‘邪修菜’偷工减料,可谁见过用凌晨三点的沙葱、现宰的牛做公益餐的?公益从来不是喊口号,是你们捐的每一双雨靴、每一块砖头,是把钢筋水泥变成孩子们朗朗读书声的奇迹。” 他举起手中的饼,阳光穿透薄如蝉翼的饼皮,在掌心投下细碎的金斑,“这一口热乎,就是咱们给草原孩子搭的‘家’。”
沈亦舟打开新的 “草原教育计划”,屏幕上写着:“1. 先建临时教室解决上学问题;2. 用捐款建永久砖瓦教室,配太阳能供暖;3. 教牧民种沙葱,建立‘食材 - 教育’互助体系。” 他抬头看向远方,“青海的沙葱种子明天就到,以后草原上不仅有羊,还有能吃的沙葱,有能上课的教室。”
夜色渐深,草原上的太阳能路灯亮了起来。临时教室的窗户里透出灯光,工程师们还在加班安装桌椅,孩子们趴在新桌子上,用粉丝捐的彩笔在纸上画着未来的教室 —— 有蓝天,有白云,还有一群手拉手的孩子,旁边写着:“谢谢叔叔阿姨,我们有教室了。”
方静掏出卫星电话,给教育局打了个电话:“局长,我们有临时教室了,孩子们再也不用走泥路、在羊圈上课了。” 电话那头传来局长的笑声,她却笑着哭了:“这里的星星特别亮,因为有太多好心人,把光送到了草原上。”
阿古拉抱着沙葱牛肉饼,坐在新教室的桌子旁,对着镜头小声说:“谢谢酒瓶爷爷的擀面杖,谢谢张大妈的烙饼秘诀,谢谢所有帮我们的人。以后我要好好学习,长大了也做热饼给别人吃。” 镜头拉近,饼上的沙葱碎还闪着油光,在灯光下像撒了把星星。
月光洒在草原上,临时教室的影子拉得很长,里面堆满了新的课桌椅和文具。这场跨越山海的爱心接力,已经从解决温饱变成了守护教育 —— 有雨靴,有教室,有烟火,草原上的孩子,终于能在春天里,踩着不沾泥的路,坐在温暖的教室里,吃着热乎的沙葱饼,奔向属于他们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