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透过二楼画室朝北的高窗,洒下均匀而柔和的光线,将空气中细微的尘埃都照得清晰可见。艾雅琳已经洗漱完毕,换上了一身适合初秋校园的装束:一条修身的深蓝色直筒牛仔裤,搭配一件简约的白色棉质t恤,外罩一件薄款的卡其色风衣,脚上是一双百搭的白色板鞋。整体造型利落清爽,又带着几分随性的学生气。她站在巨大的软木板前,目光落在刚刚用图钉固定好的新学期课程表上。
“嗯……”她嘴角不自觉地上扬,发出一声满意的轻哼。课程表用清晰的表格划分,周一的栏目里,只有上午八点到十一点半的《中外美术史》,用加粗的字体标注在“c栋304”。而下午的格子,是一片令人心旷神怡的空白。她的视线继续向右移动,周三和周五,更是整日无课,如同课程表中镶嵌的两块完整的、可供自由挥霍的宝石。
这种安排对于需要大块时间进行创作的美术生来说,简直是天赐的礼物。这意味着她可以有完整的时间沉浸在画室或者手工室里,不必被零碎的课程切割得支离破碎。当然,她也清楚,这些“空白”并非真正的假期,而是需要更高自律性去填充的学习和创作时间。
“叮咚——”手机提示音响起,是林薇的消息:「琳琳!起床了吗?看到课表没?幸福来得太突然!上午上完课就解放了!c栋304,别睡过头哦,七点五十教学楼门口见!」
艾雅琳笑着回复:「已起,已看到,幸福感爆棚。一会儿见,保证不迟到。」
她下楼,简单地准备了早餐:烤吐司、煎蛋、一杯牛奶。团团在她脚边绕来绕去,享受着清晨的陪伴。吃完早餐,将碗碟放入洗碗机,她检查了一下背包:素描本、笔袋、课程表、水杯,一应俱全。她轻轻揉了揉团团的脑袋,“在家乖乖的,我下午就回来。”
七点四十多分,艾雅琳骑着自行车抵达美院c栋教学楼。秋日早晨的空气清新微凉,阳光斜照在红砖墙上,泛着温暖的光泽。林薇已经等在门口,正低头看着手机。她今天穿了一件连帽卫衣和工装裤,显得活力十足。
“薇薇!”艾雅琳招呼道。
林薇抬起头,脸上绽开一个大大的笑容:“够准时的呀!走走走,占个好位置去!听说这《中外美术史》是刘教授讲,他课讲得特别好,就是喜欢提问,坐前面点安全。”
两人说笑着走上楼梯,找到304教室。这是一间阶梯教室,能容纳百来人。她们选了中间偏前的位置坐下。陆陆续续有同学进来,教室里充满了新学期第一次上课特有的、混合着期待和些许懒散的气氛。
八点整,刘教授准时踏入教室。他是位精神矍铄的老先生,头发花白但梳理得一丝不苟,穿着合身的西装马甲,戴着金丝边眼镜,气质儒雅。他放下讲义,扫视了一圈教室,目光锐利而温和。
“同学们,新学期好。我是刘建安,这学期由我来为大家讲授《中外美术史》。”他的声音洪亮,带着一种天然的吸引力,原本还有些嘈杂的教室迅速安静下来。
课程正式开始。刘教授果然名不虚传,他并不照本宣科,而是将枯燥的历史脉络和艺术流派,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图像资料以及有趣的历史轶事串联起来。从史前洞穴壁画的神秘冲动,到古埃及艺术的永恒追求,再到古希腊对完美比例的痴迷……他就像一位技艺高超的导游,带领着学生们穿越时空,领略人类艺术长河中的璀璨星光。
艾雅琳和林薇都听得十分入神,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下要点和自己的感悟。当刘教授讲到古希腊雕塑时,他忽然提问:“有同学知道为什么古希腊雕塑中,男性形象多为裸体,而女性形象早期却穿着衣物吗?”
教室里安静了一瞬,有几个同学低下了头。艾雅琳正思考着,林薇却悄悄戳了戳她,小声道:“琳琳,你说。”
艾雅琳犹豫了一下,举起手。刘教授示意她回答。
她站起身,略微整理了一下思路,回答道:“我认为这可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观念。古希腊崇尚男性的力与美,认为裸露的身体是展示公民勇气和体魄的方式。而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相对受限,她们的形象更多地与家庭、私密空间联系在一起,所以用衣物来表现一种含蓄和庄重。”
刘教授赞许地点点头:“很好,请坐。这位同学提到了社会观念的影响,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视角。艺术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深深植根于特定的社会、文化和哲学土壤之中……”他接着艾雅琳的回答进行了更深入的阐述。
坐下后,林薇冲她竖了个大拇指,用口型说:“厉害!”
艾雅琳松了口气,心里也有些小小的成就感。这种沉浸式的课堂体验,让她对新学期的学习充满了期待。
三节课的时间在精彩的讲述中过得飞快。下课铃响时,大家还有些意犹未尽。
“哇,刘教授讲得真棒!感觉脑子里的艺术史框架清晰多了!”林薇一边收拾东西一边兴奋地说。
“是啊,比光看书有意思多了。”艾雅琳也表示赞同,“走吧,去食堂?庆祝一下开学第一课顺利结束,也顺便商量一下下午干嘛。”
“正合我意!饿死我啦!”
两人随着人流走向学生食堂。正值用餐高峰,食堂里人声鼎沸,各个窗口都排着队,空气中弥漫着各种食物的混合香气。她们选择了人相对少一些的风味窗口,点了两份套餐,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
午后的阳光透过巨大的玻璃窗照进来,暖洋洋的。她们边吃边聊,话题自然围绕着刚上的课、新学期的计划,以及那诱人的空课表。
“下午真不打算直接回家?”林薇夹起一块糖醋里脊,问道。
“嗯,”艾雅琳点点头,用勺子搅动着碗里的汤,“刚开学,感觉直接回去有点太‘松懈’了。而且,咱们不是早就说好,要好好规划一下大二这一年吗?正好下午没事,去自习室吧,安静,氛围也好,适合做计划。”
“有道理!”林薇表示赞同,“我也觉得得好好规划一下。大二可是关键时期,专业课多了,还有各种比赛、展览、奖学金申请……想想事情还真不少。周三周五全天没课,简直是我们搞创作的黄金时间,可不能浪费了。”
“对,”艾雅琳接过话头,“我的想法是,先把这学期几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比如写生周、中期检查、期末作品展这些标出来。然后,根据课程安排和作业量,把我们自主创作、阅读、还有准备参加比赛的时间大概规划一下。当然,计划赶不上变化,得留出足够的弹性空间。”
“没错没错,还要留出玩的时间!劳逸结合嘛!”林薇笑嘻嘻地补充。
吃完午饭,两人端着餐盘放到回收处,决定不去拥挤的图书馆,而是前往美院大楼里专门为学生开设的几间小型自习室。这些自习室通常更安静,氛围也更偏向艺术生的需求。
她们来到三楼的一间自习室。推开厚重的木门,室内非常安静,只有空调运行的轻微风声和偶尔翻动书页的沙沙声。自习室不大,摆放着十几张宽大的实木书桌,每张桌子都配有舒适的椅子和独立的台灯。墙壁被刷成安静的浅绿色,上面挂着几幅历届学生的优秀作品复制品。靠墙是一排书架,放着一些常用的艺术工具书和期刊。阳光从南向的窗户斜射进来,在光滑的桌面上投下明亮的光斑。
她们找了个靠窗的角落位置坐下。艾雅琳从背包里拿出日程本、笔记本电脑和几只不同颜色的笔。林薇也拿出了自己的计划本和ipad。
“好了,艾规划师,林助理已就位,请开始你的表演。”林薇压低声音,开了个玩笑。
艾雅琳被她逗笑了,打开日程本,翻到九月的那一页。“首先,标记重要日期。”她用红色的笔将写生周(十月中旬)、中期检查(十一月底)、期末作品展提交截止日期(一月初)等几个关键节点醒目地圈了出来。
“然后,”她切换到蓝色的笔,“是我们的固定课程时间。周一上午,周三周五全天没课,这是我们的核心自由时间。周二周四的课……我看看,周二下午有《色彩构成》,周四上午有《素描进阶》,下午是《艺术概论》。”她在相应的日期下做好标记。
林薇也在自己的ipad上同步记录着。“嗯,看起来周二和周四是比较满的,周一、三、五相对宽松。我觉得,我们可以把需要大块时间、不容易被打断的事情,比如个人创作、复杂的模型制作、或者去博物馆看展,主要安排在周三和周五。周一上午上完课,下午可以用来处理一些零碎的事情,比如整理课堂笔记、查阅资料、或者进行一些不需要太长时间的手工练习。”
“同意。”艾雅琳点点头,在周三和周五的空白处写上“主要创作\/深度研究日”,在周一下午写上“整理\/琐事\/轻量练习”。“那周二和周四的晚上呢?是复习当天课程,还是也可以安排一些学习任务?”
“我觉得晚上效率可能不如白天,”林薇思考着说,“可以安排一些相对轻松的任务,比如阅读艺术理论书籍、浏览一些艺术网站找灵感、或者画一些简单的速写练习。保证休息也很重要,不能排得太满。”
“有道理,可持续发展。”艾雅琳表示赞同,在周二周四晚上标注了“阅读\/灵感收集\/轻练习”。
接着,她们开始讨论具体的目标。艾雅琳提到她想在下学期尝试申请一个青年艺术家的扶持项目,需要提前准备作品集;林薇则对参加一个全国性的插画比赛很感兴趣。她们将这些长期目标分解成阶段性的任务,也纳入到日程规划中。
“还有奖学金,”林薇提醒道,“成绩要保持,平时表现也很重要。”
“嗯,课堂参与、作业质量都得注意。”艾雅琳补充。她们意识到,看似宽松的课表背后,其实是对自我管理能力更高的要求。
规划的过程中,她们也不时交换一下各自听到的“小道消息”,比如哪位教授指导毕业设计特别严格但收获很大,哪个选修课特别有意思但作业量惊人,哪里的画材店最近有折扣……这些信息对于她们调整和丰富自己的计划也很有帮助。
时间在专注的讨论和记录中悄然流逝。阳光逐渐改变了角度,自习室里的光线变得更加柔和。当艾雅琳合上日程本,林薇放下ipad时,两人都感到一种清晰的满足感。
“呼——感觉心里有底多了。”林薇伸了个懒腰,“虽然知道以后肯定会有各种突发情况需要调整,但有个大方向,总比抓瞎强。”
“是啊,”艾雅琳看着写得密密麻麻的日程本,笑了笑,“至少我们知道,周三和周五的‘自由’,不是用来躺平的,而是用来‘起飞’的。”
“精辟!”林薇竖起大拇指,“好了,大政方针已定,本助理提议,今天的学习计划到此为止,我们去小卖部买杯奶茶犒劳一下自己如何?”
“批准!”艾雅琳笑着开始收拾东西。
两人离开安静的自习室,走廊里已经响起了下午课的预备铃声。她们相视一笑,带着一份刚刚制定的“蓝图”和对新学期的满满期待,走向洒满夕阳的校园小道。开学第一天,在知识的汲取和未来的谋划中,平稳而充实地度过了。她们知道,忙碌而精彩的大二生活,才刚刚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