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楼前的喧嚣逐渐被抛在身后,艾雅琳推着自行车,与林薇又说了几句关于明天课程的细节,这才互相道别,跨上车座,轻盈地蹬动踏板。
夕阳的余晖愈发浓烈,将天际的云彩渲染成一片绚烂的锦缎,瑰丽的橙红、金紫与柔和的粉蓝交织融合,如同打翻了的调色盘,却又无比和谐自然。秋日的傍晚,天空总是格外慷慨地上演着光与色的盛宴。微风拂过,已带着明显的凉意,吹动她额前的碎发,也送来了道路两旁开始泛黄的银杏叶片细微的沙沙声,仿佛在低语着季节的变换。她深吸一口气,那空气清冽干爽,夹杂着淡淡的尘土味、远处飘来的炊烟气息,以及一种独属于校园的、混合着青春与书卷气的活力余温。
自行车轮轻快地碾过路面,发出规律的轻微声响。她并未驶向密集的住宅区,而是拐入了一条更为幽静、绿树成荫的道路。这里的行人车辆明显稀少,两旁多是带着独立庭院的住宅,风格各异,掩映在繁茂的树木之后。她熟悉地穿梭其间,最终在一栋哥特风格的别墅停下。
别墅的外墙是白色的质感涂料,搭配着深色的金属构件和大幅的落地玻璃窗,显得既低调又富有设计感。它不是那种张扬的豪宅,更像是一个精心打造、充满艺术气息的静谧容器。别墅外围是一圈低矮的院墙,更多的是象征性的区隔,而非真正的屏障,让院内葱茏的绿意得以流淌出来。
她将自行车停放在院门旁的专用车架上(车架也是同色系的金属材质,与建筑风格统一),推开并未上锁的、轻盈的黑色金属院门,步入属于自己的小天地。
前院并不巨大,但布置得极为雅致。一条蜿蜒的浅灰色石板步道穿过精心修剪的草坪,通向住宅的入口。步道旁点缀着几组高低错落的景观石和耐寒的蕨类植物。一侧墙角种着一棵姿态优美的红枫,它的叶片已有几片率先被秋意染上了绚丽的红色,在夕阳下如同燃烧的小火苗。另一侧则是一个小小的浅水景,竹制惊鹿偶尔发出“叩”的一声轻响,更添几分静谧。空气中弥漫着湿土、青草和隐约的桂花甜香,那是从邻居家飘过来的。
她踏着石板路走向入户门。门是深胡桃木色的,样式简洁现代,配备了智能门锁。她伸出拇指按在识别区,“嘀”的一声轻响,门锁应声而开。
几乎就在门开的一条缝隙的瞬间,一声软糯而带着些许急切情绪的“喵呜——”就从门内传了出来。紧接着,一个毛茸茸、圆滚滚的雪白身影就灵活地挤到了门边,用它那穿着“白袜子”的爪子扒拉着门框,圆溜溜的蓝宝石般的眼睛仰望着她,尾巴高高翘起,尾尖优雅地微微卷曲,表达着十足的欢迎与一点点“你怎么才回来”的娇嗔。
“团团~我回来啦!”艾雅琳脸上的笑容瞬间放大,声音也变得无比柔软。她立刻弯下腰,将扑过来的小白团子稳稳地抱进怀里。团团满足地在她怀里蹭着,发出响亮而愉悦的“呼噜”声,像一个小型发动机。
她抱着猫,侧身进屋,厚重的房门自动缓缓闭合,将秋日的微凉和外面的世界温柔地隔绝开来。
门内,是一个开阔、明亮、通透且充满了艺术与生活气息的空间。
入口处是一个宽敞的玄关,地面铺着深灰色的哑光大理石瓷砖,与室外有所区分且易于清洁。一侧是整墙的嵌入式玄关柜,柜门是简洁的白色无把手设计,看起来清爽利落。柜体中间做了镂空台面,放着香薰机和一个小型艺术摆件。另一侧则是一面巨大的落地镜,方便出门前整理仪容,也有效地扩大了空间感。玄关中央摆放着一张简约的实木长凳,方便换鞋。
穿过玄关,步入的是挑高近一层的宽敞客厅。巨大的落地窗将后院的风光以及天际残留的晚霞毫无保留地引入室内,成为最动人的背景画。整个客厅的色调延续了外立面的简约风格,以高级灰、纯净白和温润的原木色为主基调,通过家具、画作和软装来点缀色彩。
客厅的一侧是宽敞的开放式餐厨区。中岛台兼早餐台将厨房与客厅做了柔性的区隔。厨房设备齐全且嵌入式设计,显得非常整洁。中岛台上放着新鲜的水果篮和一个现代化的多功能料理机。
客厅的休息区摆放着一组宽大舒适的浅灰色布艺沙发,沙发上随意散落着几个来自不同国家和风格的刺绣靠垫,以及那条手钩的祖母方格纹毛线毯,为现代空间注入了手作的温暖和旅行的记忆。沙发前是一个低矮的、造型不规则的原木大茶几,上面放着几本精装艺术画册和一套简约的茶具。
最引人注目的,是客厅另一侧整面墙的书架。书架是顶天立地的设计,大部分空间被书籍填满——艺术理论、画册、小说、旅行笔记……还有不少格子用来展示她收集的陶瓷器、矿物标本、以及她自己制作的一些小型雕塑和工艺品。书架前放着一把舒适的阅读椅和一盏落地灯。
楼梯采用悬浮式设计,透明的玻璃护栏保证了空间的通透性,深色的踏步板与浅色的墙面形成对比,如同一个优雅的艺术装置本身。
艾雅琳抱着团团,光脚踩在客厅柔软的浅灰色长绒地毯上,感受着地暖带来的、从脚底升起的融融暖意。中央空调系统维持着室内恒定的温湿度,无比舒适。
她没有立刻上楼,而是先穿过客厅,推开另一侧的玻璃推拉门,来到了后院。后院比前院更为私密和开阔。草坪养护得极好,像一块绿色的厚地毯。一角设有一个木质平台,平台上放着户外沙发和茶几,是傍晚小憩或周末朋友小聚的绝佳场所。另一角则种了些应季的花卉和一棵高大的桂花树,甜香正是来源于此。夕阳已经完全落到了地平线以下,天空只剩下深蓝色的余晖,庭院里的地灯自动亮起,散发出柔和的光晕,勾勒出树木和建筑的轮廓。
“团团,看,天快黑了呢。”她轻声对怀里的猫说。团团只是“喵”了一声,蹭了蹭她的下巴。
回到室内,她先将双肩包放在玄关凳上,然后抱着团团圆了厨房。她从嵌入式冰箱里拿出一盒酸奶,给自己倒了一杯水,又给团团的食盆里添了些猫粮和水。看着小家伙迫不及待地从她怀里跳下去,埋头苦干起来,她不由得笑了。
喝了几口水,她这才拎起包,踏上那设计感十足的楼梯,走上二楼。
二楼是更为私密的休息和工作区。楼梯口正对着一个小起居厅,摆放着一张小沙发和一个小书架,这里可以算作是她的阅读角或者临时放松的地方。
她先走进了自己的卧室。卧室同样宽敞明亮,带有一个巨大的步入式衣帽间和一个宽敞的卫生间。卧室的布局极简,一张低矮的宽大床垫直接放在地台上,床上用品是舒适的浅米色棉麻材质。除了床头两侧的悬挂式阅读灯和一个小巧的床头柜,几乎没有多余的家具。同样有一面巨大的落地窗,通向一个不大的阳台,此刻窗帘敞开,能看到夜空中的星星开始闪烁。
但她没有在卧室多做停留,而是走进了隔壁的房间——这才是她真正的“领地”,她的画室与手工室。
这个房间几乎和卧室一样大,甚至更为开阔。一整面墙都是朝北的高窗(为了保证光线稳定均匀),安装了可调节的百叶帘。另一面墙则是结实的实木工作台,上面摆放着她的数位屏、台式电脑、以及各种正在进行的绘画工具。另外的空间则被巨大的裁剪台、材料收纳架、以及各种专业工具所占满——缝纫机、锁边机、小型窑炉(用于烧制陶瓷或琉璃)、木工工具台、3d打印机等等,分区域摆放,虽然工具繁多,但收纳得井井有条,电线都用了理线器收拾得服服帖帖。墙面上钉满了软木板,上面贴着灵感图片、设计草图、布料样本。几个完成度和大小不一的微缩模型被妥善地安置在专门的展示架上,其中就包括那个巨大的、暑假心血来潮的工程,此刻正蒙着防尘布,像一个等待再次被唤醒的小世界。
房间里有淡淡的松木、颜料和纸张混合的味道,这是她最熟悉和安心的气息。
她将双肩包放在工作台旁的一把 ergonomic 人体工学椅上,从里面拿出新发的课程表和笔记本,仔细地放在桌面的文件架上,与其他的计划本、素描本排列在一起。
做完这一切,她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真正感觉到了一种“归来”与“落地”的踏实感。她从二楼俯瞰下去,看到团团已经吃完了饭,正蹲在客厅的地毯上认真地舔爪子洗脸。
她笑了笑,走下楼梯。假期确实结束了,但迎接她的并非压力和不适,而是一种充盈的平静和清晰的方向感。这个家,这个空间,完全按照她的心意和习惯打造,是她创作、休憩、汲取能量的完美港湾。她知道,在这里,她可以从容地应对新学期的所有挑战。
她走进厨房,决定简单为自己做一份晚餐。打开冰箱,里面整齐地存放着新鲜食材。她拿出鸡蛋、西红柿、一把青菜和一把面条。很快,厨房里响起了切菜的笃笃声、水沸腾的咕嘟声以及食物下锅的滋滋声。温暖的灯光下,食物的香气渐渐弥漫开来,与屋子里原有的雪松清香混合,编织出最具象的“家”的味道。
团团不知何时已经来到厨房门口,蹲坐着,尾巴尖轻轻摆动,看着忙碌的她。
晚餐很快做好。一碗简单的西红柿鸡蛋面,热气腾腾,色彩诱人。她端着碗走到中岛台旁的高脚凳上坐下,慢慢地吃着。透过餐厅的窗户,能看到后院被精心设计的灯光点亮的夜景,宁静而美好。
吃完饭,收拾好厨房,她给自己泡了杯桂花红茶,端着茶杯又回到了二楼的画室兼手工室。她没有立刻开始工作或学习,只是坐在椅子上,慢慢地喝着茶,看着窗外完全暗下来的天空和远处城市的零星灯火,任由思绪放空。
团团圆了上来,跳上桌子,在她手边的数位屏旁找了个温暖的地方团成一团,开始打盹,发出细微的呼噜声。
这一刻,万籁俱寂,却又充满了内在的丰盈。
她拿起手机,看了一眼班级群里还在活跃地讨论着明天课程的同学们,嘴角泛起一丝笑意。然后,她点开日历App,再次确认了明天的课程时间和地点:早上八点,c栋304,《中外美术史》。
“好了,”她轻声对自己说,也像是对着熟睡的团团和这个安静包容她的家说,“假期正式落幕了。”
她放下茶杯,眼神变得清晰而专注。新的学期,新的航行,就在眼前。而她,已经在自己的港湾里做好了全部准备,只待明日晨光升起,便可扬帆启航。
她感到一种平静的兴奋感,一种对已知挑战和未知收获的期待。这个夜晚,注定是充实而安宁的,为一个崭新的开始,蓄满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