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我才明白,当那位龟兹老者跪倒在星图阁前时,他颤抖的双手所托举的,不只是国书,更是一个时代的判决书——宣告旧帝国模式的终结。那画面简直像是从历史课本里跳出来的活剧,就差配上悲壮背景音乐了。
那一天,我没有接下他的盐湖。
我扶起他,平静地说:今日恰逢总塾入学考试,不如随我一同观礼。
老者一脸茫然,显然不明白我的用意。他那双布满皱纹的眼睛里写满了说好的金银财宝呢,活像个走错片场的群众演员。
他以为会看到一场金戈铁马的演武,或是唇枪舌剑的谈判。毕竟按照传统剧本,这时候就该是展示肌肉的时候了。
但我带他去的,是总塾工地旁一片刚刚平整出来的巨大空地。这地方要是放在现代,估计就是个大型施工现场,连个遮阳棚都没有。
九月的烈日如熔金般倾泻而下,灼烤着戈壁滩上的每一块石头,蒸腾起层层扭曲空气的热浪。这天气热得能把鸡蛋烤熟,我都怀疑自己是不是穿越到了撒哈拉沙漠。
百余名来自西域各国的少年,皮肤晒得黝黑发亮,汗水顺着额角滑落,在眉骨与鼻梁上汇成细流,滴落在沙地试卷上,发出的一声轻响,随即被滚烫的沙土吞噬,只留下一圈圈浅黄的晕痕。这场景让我想起当年在实验室里做高温实验的日子,只不过这里的实验器材是一群活生生的人。
空气中弥漫着尘土、汗水与陶土管焙烧后的焦味,偶尔夹杂着远处工地上铁钎凿石的闷响。这味道组合堪称古代版的工地限定香水,闻过一次终身难忘。
风掠过耳际,带着干燥的刺痛感,吹动少年们粗麻衣袍的下摆,像一面面无声招展的旗帜。这画面要是拍成纪录片,绝对能拿奖。
第一项考核:测算坡度。
少年们手持简陋的水平仪——两根木杆连着一根细绳,中间坠着铜铢。这装备简陋得让我想起小时候玩的dIY玩具,但在这里却是关乎生死的工具。
他们在沙地上反复丈量、标记、争论,声音低而急切。那认真的模样,比现代学生备战高考还要专注。
若此处高半寸,水便不能通至绿洲北麓!一个少年指着图纸喊道,指尖因用力而泛白。这精准度要求,简直堪比现代工程测量。
另一人蹲下身,用手掌贴地感受地形起伏,触觉成了最原始的测量工具。这种土法测量让我这个现代人看了都自愧不如。
阳光刺得他们眯起眼,却无人退后一步。这份坚持,比什么励志鸡汤都管用。
第二项:组装接口。
一堆大小不一的陶管散落在地,灰褐色的断口参差。这场景活像大型拼图现场,还是难度系数超高的那种。
他们必须在规定时间内,用总塾新授的榫卯结构和草灰密封法,将它们严丝合缝地拼接起来,确保滴水不漏。这技术要求,放在现代都能去当水管工了。
一个看来只有十四五岁的少年,因一次对接失误导致漏水,急得满脸通红,喉结上下滚动,拆掉重来时动作反而愈发沉稳。这种越挫越勇的劲头,让我想起实验室里那些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学弟学妹。
他手指沾满泥浆,指甲缝里嵌着碎陶屑,可眼神坚定如钉。这画面要是拍成特写,绝对能上励志海报。
第三项:默写节气。
考官念出,他们便要写下对应的农时、物候,以及在沙地、盐碱地、绿洲边缘等不同地貌的耕作要点。这知识面要求,堪比现代农业专家。
沙盘上笔画清晰,字迹虽稚嫩却工整。看着这些少年在沙地上奋笔疾书,我突然觉得现代的电子设备都不香了。
有人低声自语,仿佛母亲曾在篝火旁教他背诵歌谣;有人闭目凝神,指尖在空中虚划,像是在复现课堂上的板书。这种学习氛围,比什么高科技教室都来得真实。
整个考场,唯有烈日下的喘息声、刻度尺划过沙面的沙沙声、陶管轻碰的脆响,交织成一种近乎神圣的静谧。这种安静,比图书馆里的肃静更有力量。
这静谧中藏着力量——不是刀剑的寒光,而是知识扎根大地时那细微却不可逆的裂响。这种感觉,就像看到种子破土而出的那个瞬间。
龟兹使臣站在我身旁,从最初的困惑,到震惊,再到最后,他的身体开始微微颤抖。他的表情变化堪称教科书级别的情绪递进。
他不是武将,却比任何一个败军之将更能看懂眼前这一幕的恐怖。这种恐惧,比面对千军万马来得更深刻。
考试结束的钟声敲响,青铜钟音悠远,在戈壁间回荡三次。这钟声仿佛在宣告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少年们三三两两地收拾工具,互相擦着汗,讨论刚才的得失,笑声清朗,毫无敌意。这种和谐场面,在尔虞我诈的朝堂上简直难以想象。
一个乌孙少年拍了拍车师同伴的肩,两人用彼此不通的语言比划着水渠走向,竟笑作一团。这种跨越语言障碍的友谊,比什么外交辞令都来得珍贵。
我转头看向早已面无人色的龟兹使臣,缓缓开口:使者,你看到的,是一群正在考试的学生,还是未来的对手?这个问题,简直能写进外交教科书。
他的嘴唇哆嗦了许久,才从喉咙里挤出一句变了调的话:是……是……是不可战胜的另一种军队。这个评价,比任何战利品都来得有价值。
我笑了。这比接受盐湖更有价值。这种成就感,比在朝堂上斗倒政敌来得更踏实。
三日后,咸阳方向的烟尘卷地而来。这阵仗,一看就是重要文件到了。
六百里加急的诏书抵敦煌,嬴政朱批仅七字:卿之所行,即朕之意。这简短的批复,比万言书还有分量。
我捧简静立,仿佛听见万里之外,一道沉重的门缓缓开启。这种历史性的时刻,让人不由得屏住呼吸。
李斯随之提议设立西域都护府。这老狐狸果然不会放过任何机会。
这是传统,也是陷阱。这种套路,在官场上见得多了。
都护府意味着城墙、驻军、税赋与镇压——它划出与的界限,而这正是我要消弭的。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早就该被淘汰了。
我要织一张网,不用铁链,而用知识、希望与共同未来的想象。这种理念,放在现代都算前卫。
当晚,我下令召集七国教习,于星图阁召开大会。这场会议,注定要载入史册。
会上,我不谈律法,不谈军政,只发布一项任务:用你们本族的语言,去编写一本《实学启蒙童谣》。内容要简单,要让一个五岁的孩童,都能在母亲的膝上,听懂什么叫一年三熟的轮作,什么叫人人遵守的共治这个任务,比编写教科书难多了。
话音刚落,墨鸢默默将一叠叠早已准备好的双语刻板模板分发给各组。这准备工作做得,比我当年做实验时还要周到。
上面一面是秦篆,一面空白,等待他们填上属于自己民族的音符。这种设计,既统一又尊重个性。
烛光映照下,那些教习们的手指微微发抖,眼中燃起一种近乎朝圣般的狂热。这种对知识的敬畏,在现代社会已经很少见了。
十月初一清晨,马蹄声踏破晨雾,楼兰王亲自押送三车上好的和田玉石而来。这阵仗,堪比现代土豪送礼。
他姿态极低,说是赔罪礼,实则是恳求多派几名教习。这种转变,比川剧变脸还精彩。
他的贵族们已为一个旁听名额争得头破血流。这种求学热情,比现代家长抢学区房还夸张。
我收下了玉石,这是确立规矩。该有的姿态还是要有的。
但随即,当众宣布退还一半,另一半注入全新基金。这一手,既保全了对方面子,又实现了自己的目的。
自今日起,总塾设立信风奖学金我的声音传遍工地,凡西域各族子弟,无论贵贱,只要协助推广农技、修建水利、调解纠纷,积累功绩,便可获得资助,最优者保送咸阳稷下学宫深造!这个政策,比什么惠民政策都来得实在。
消息如沙隼展翅,飞越绿洲。这传播速度,都快赶上现代社交媒体了。
无数人争抢学习秦篆,背诵九九表,甚至有小国王子扮作仆役混入培训班。这种学习热情,让我这个现代人都自愧不如。
轲生抚须而笑:君上,他们不怕我们的刀兵,却怕被这个时代抛下。这话说得,简直可以入选年度金句。
十月初三深夜,星图阁灯火未熄。这种加班日常,让我想起在实验室赶项目的日子。
墨鸢送来第一批《实学童谣》初稿。看着这些还带着墨香的作品,我突然有种老母亲看孩子作业的欣慰感。
我一卷卷翻阅,心潮澎湃。这些童谣,比什么政治宣言都来得有力。
车师人将二十四节气编成高亢牧羊调,乌孙人把沙地冷凝法唱成温柔哄睡儿歌。这种创意,放在现代都能拿文化创新奖。
我让她用乌孙语轻哼那首儿歌,陌生曲调裹着熟悉知识,竟让我眼眶微热。这种跨越文化的感动,难以用语言形容。
次日,我在星图阁前举行仪式,亲颁《协理师誓词》,带领百人齐声宣誓:
我,协理师,在此立誓!
我不持剑,不依权,唯以知识为民解困!
我不出令,不称尊,但求一地有一人因我而活!
我的足迹,便是文明的疆域;我的声音,便是秩序的基石!
这誓词,比什么就职宣誓都来得真诚。
百人之声震动戈壁,砂石为之共振,远处骆驼惊起长鸣。这场面,堪比大型励志现场。
那一刻,我无比确信:哪怕明日大秦军队尽数撤离,这个体系也将长存——因为它已长进这片土地的血肉里。这种成就感,比发表十篇ScI论文还来得强烈。
十月初五,我登上星图阁顶层,亲手点亮舆图中央的第四颗星灯。这个动作,带着开启新时代的仪式感。
它不在城池之上,而在诸国交汇之心。这个位置选择,寓意深远。
我将其命名为——协理成军。这个名字,比什么威武之师都来得有内涵。
随后,我铺开竹简,给嬴政修书一封,恳请他亲赴玉门关,主持巡行总塾开学大典:
……陛下此行,非为炫耀武功,而为昭示天下:大秦所拓者,非金石之土地,乃文明之道路;大秦所守者,非砖瓦之城池,乃万民之心之疆……
这封信写得,我自己都被感动了。
书信写就,窗外忽起狂风。这天气变化,简直像在配合剧情发展。
黄沙蔽天,拍打窗棂如怨魂嘶吼,天地混沌再临。这种恶劣天气,在戈壁滩上倒是家常便饭。
可无论风沙如何肆虐,星图阁与工地上那一排排灯火,始终明亮,吹之不灭。这景象,像极了理想与现实的对抗。
我的目光越过灯火,投向舆图最西北角——
那里,一枚空白区域静静躺在黑暗中,旁注小字:碎叶城。这个地名,像是下一个冒险的邀请函。
那是我下一个十年的起点。这个规划,比什么职业规划都来得宏大。
风暴在午夜平息,只余狼藉与死寂。这种暴风雨后的宁静,总是格外意味深长。
我放下笔,正欲吹灯歇息,一阵急促脚步声突然从阁楼下传来,由远及近,踩碎深夜宁静。这种情节发展,简直像是悬疑小说的开头。
这声音不属于巡夜卫兵,也不属于墨鸢。排除法用得,我都佩服自己的推理能力。
它来自一个意想不到的方向,带着一股风沙都吹不散的血腥味。这个结尾,成功勾起了我对下一章的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