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着,便拉着文安就朝正准备离开的孙伏伽、李靖和长孙无忌那边走去。
孙伏伽等人正要按照魏征指出的几个坊区,派人搜查,捉拿妖人,但范围依旧太大,如同大海捞针,心中有些没底。
听到尉迟恭说明来意,又听文安清晰地描述了一条具体的街道景象,顿时大喜过望!
“文县子,此言当真?”孙伏伽急切地问道,如同抓住了救命稻草。
文安想了想,回想王禄说的就是兴化坊的那条街道,便点了点头。
“好!太好了!”
孙伏伽激动地搓着手,“那我们就先去那里看看!文县子,你可是帮了大忙了!”
李靖也看向文安,点了点头:“多谢文县子,此线索至关重要。”
长孙无忌也道:“事不宜迟,孙少尹,李卫公,我们即刻部署,按图索骥!”
几人不再耽搁,立刻聚到一边,低声商议起具体的搜捕和清剿计划来。
文安看着他们匆匆离去的背影,又看了看依旧有些愤愤不平的尉迟恭和程咬金,心里默默叹了口气。
这长安城,太大了,藏污纳垢的地方也多,也许就在看不到的某个角落,正发生着各式各样的事情,片刻也不会安宁。
底层的官吏和普通百姓自然不知道发生了何事,不过朝会上的消息,该知道的人自然都知道了。
天子震怒,限期五日破案,京兆府和金吾卫这两部平日里或许还有些龃龉的衙门,此刻被架在了火上,不得不拧成一股绳。
孙伏伽等人得了文安提供的线索,不敢耽搁,点齐京兆府的精干衙役、不良人,会同李靖调派的一队金吾卫精锐,直奔兴化坊那条街道。
然而,当他们赶到时,街道已恢复了寻常夏日的模样。
家家户户门窗紧闭,偶尔有胆大的探头张望,也被官差凌厉的眼神吓了回去。
那些悬挂在门楣下的、令人毛骨悚然的大竹笼,早已不见了踪影,仿佛昨夜文安所见只是幻觉。
孙伏伽心头一沉,难道那些孩童都已经被妖人带走了?心中所想,口中下令挨家挨户敲门询问。
起初,那些百姓见到官府来人,还带着大队兵马,个个吓得面如土色,问什么都说不知道。
直到孙伏伽耐着性子,反复说明来意,是为了追查那“大乘教”妖人,解救被拐孩童,一些人才稍稍放松了些戒备。
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让孙伏伽和一众官差气得差点吐血。
“官爷,您……您说什么呢?什么拐卖孩童?那是佛爷座下的尊者来接引佛子佛女哩!”
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妪,睁着浑浊的眼睛,一脸虔诚地反驳。
旁边一个中年汉子也帮腔道:“就是!尊者说了,俺家娃儿有机缘,被选中是俺家几辈子修来的福分!侍奉佛爷了,就不用在这世上受苦受难了!”
“官爷,你们可不能断了俺娃的机缘啊!”
一个妇人更是直接跪了下来,哭喊着,“那天杀的旱魃,要不是尊者指点,俺们一家老小都活不下去了!献出娃儿,是为俺们全家消灾啊!”
类似的对话,在好多户人家门口上演。
这些被蛊惑至深的百姓,非但不配合,反而将官差视为阻挠他们孩子登临“极乐”的恶人,言语间充满了抵触和不信任。
孙伏伽看着那一张张被苦难和迷信扭曲的脸,只觉得一股邪火直冲天灵盖,却又无可奈何。
他能把这些愚夫愚妇都抓起来打杀了吗?自然不能,更何况他们也是受害者,是被妖言蛊惑的可怜人。
孙伏伽强压着怒气,嗓子都快说哑了,反复解释那“大乘教”是前朝余孽,是害人的邪祟,所谓接引佛子佛女,根本就是诱拐孩童的骗局。
可收效甚微。有些人将信将疑,眼神闪烁,却也不敢多说;大部分则依旧固执己见,甚至开始不配合官差。
好不容易,在一个角落里找到一户似乎清醒些的人家。
那家男人看起来读过几天书,面对官差的询问,愁眉苦脸地道:“差爷,不是小人不肯说,实在是……不知道说什么啊。”
“那天,是来了几个人,穿着普通的布衣,带着面巾,说话声音也低,听不出男女老幼。”
“他们就在门口看了看竹笼上的生辰八字,然后又看了一眼里面的孩子,选中了隔壁王婆家的孙子,抱着就走了,整个过程快得很,也没留下什么话。”
“小人当时有些害怕,没敢细看。他们从哪个方向来的,往哪个方向去的,小人真没留意……”
孙伏伽追问:“你是说那些人是看了孩子的生辰八字后才选择的?”
男人犹豫了一下,有些不确定地说道:“我也不清楚。不过他们确实是在看了竹篓上贴的生辰八字后才将孩子抱走的。并且那些竹篓上都贴着孩子的生辰八字。”
这倒是一个有用的消息,孙伏伽心中想着,点点头,又接着问道:“你再仔细想想,那些人有什么特征?身高?体型?口音?”
那男人努力回想,最终还是茫然地摇头:“特征……真说不上来,就是寻常人的样子,不高不矮,不胖不瘦。口音……好像就是关中这边的官话,没什么特别的。”
问了半天,之后再也没有什么有价值的线索了。
其他几户稍有清醒迹象的人家,情况也大同小异。那些妖人行事诡异、谨慎,来去如风,除了按生辰八字来选择孩童,没有留下任何有价值的线索。
孙伏伽急得嘴角都起了几个明晃晃的燎泡,火辣辣地疼。
陛下只给了五天时间,本以为抓住了文安提供的线索就能打开突破口,谁承想这些妖人仿佛是得了消息一般,撤离的非常迅速。
而眼下的局面,这些百姓,要么被愚弄得彻底,要么是真的一无所知!
又在附近盘查搜寻了半个多时辰,几乎将那条街翻了个底朝天,依旧一无所获。眼看都快晌午了,孙伏伽知道再待下去也是徒劳,只得阴沉着脸,下令收队。
回到京兆府衙署,孙伏伽立刻去见李靖和长孙无忌。他们二人调集金吾卫左右两卫的人马,吩咐下去行事后,便一起在京兆府等孙伏伽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