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家堡一役的捷报,如同插上了翅膀的春风,不仅吹遍了宣府防线,更以六百里加急的速度,震撼了整个九边军镇。
新式速射炮展现出的恐怖威力与惊人射速,让所有听闻此战的边军将领们,在震惊之余,心头都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灼热与期盼。
杨一清的案头,几乎被来自各镇总兵、参将的公文堆满。
内容大同小异,皆是询问新炮详情,或明或暗地请求也能尽快配发此等利器。
大同总兵在信中直言:“若得此炮十门,置于杀胡口,末将敢立军令状,叫鞑子三年不敢叩关!”蓟镇总兵更是派人星夜兼程送来一批上等皮货“劳军”,其意不言自明。
面对这汹涌而来的诉求,杨一清沉稳如山。
他深知,新炮虽利,但数量有限,格物院生产力提升尚需时日,且各镇防务重点、地形地貌、敌军特点各不相同,岂能像撒胡椒面一般平均分配?
他必须统筹全局,将好钢用在刀刃上。
他亲自撰写了详细的奏疏,一方面为孙铁柱及“试锋营”将士请功,另一方面,则向皇帝和兵部系统地阐述了基于新炮战术下的北疆防御新思路。
他提出,不应再单纯被动地固守堡垒,而应依托车营与速射炮,构建更具弹性和反击能力的“机动防御支撑点”,控制关键通道,并具备在局部对敌军进行火力反制甚至短促突击的能力。
“陛下,杨督帅的奏报到了。”
王岳将一份厚实的文书轻轻放在朱厚照的御案上。
朱厚照放下手中关于南海西班牙人动向的密报,拿起杨一清的奏疏,仔细阅读起来。
当他看到杨一清基于实战提出的新战术构想,以及那份沉甸甸的请功名单时,眼中露出了赞赏之色。
“杨卿确是知兵之人,不囿于旧法,善纳新器,更善谋新略。”他提起朱笔,在请功名单上毫不犹豫地批了“准”字,并对杨一清的新防御思路给予了高度肯定,“着兵部、五军都督府,会同杨一清,详议此‘机动防御支撑点’之策,于宣府、大同先行试点,总结经验,酌情推广。”
他顿了顿,对王岳道:“告诉徐明远,格物院功不可没。然北疆诸将,望新炮如久旱盼甘霖。着其再想办法,挖掘潜力,扩大生产。下一批新炮优先补充宣府、大同,尤其是孙铁柱部,要将其打造成一把真正的、可随时刺出的利刃!”
“奴婢明白。”王岳躬身应下。
圣旨和皇帝的嘉奖很快传至宣府。
孙铁柱得知自己因功擢升为署理都督佥事(仍实际统领“试锋营”),并获赐金银、绸缎,麾下将士也各有封赏时,这个在战场上悍不畏死的汉子,眼眶也不禁有些发热。
他面向京城方向,重重叩首:“臣,孙铁柱,谢陛下隆恩!必肝脑涂地,以报君父!”
犒赏之后,是更艰巨的任务。杨一清将孙铁柱召至总兵府,将皇帝的批复和新的战略意图详细告知。
“铁柱,陛下对你和‘试锋营’期望甚高。”
杨一清目光炯炯,“新炮虽利,然终是死物。如何运用,使之与车阵、步卒、骑兵协同,发挥最大效力,形成新的战法,此乃你接下来要钻研的重中之重!陛下要的,不是只会守垒的乌龟,而是能攻守兼备、令北虏胆寒的刺猬与猎犬!”
孙铁柱胸膛一挺,沉声道:
“大帅放心!末将定不负陛下与大帅重托!这新战法,末将就是不吃不睡,也要给它琢磨出来!”
回到“试锋营”驻地,孙铁柱立刻召集所有队正以上军官,将杨一清的指示和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
他们没有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而是以更加高涨的热情,投入到了新一轮的、近乎严苛的训练与战术推演中。
校场上,不再是简单的火炮射击训练。孙铁柱命令将车队与炮队进行多种组合,演练在不同地形下,如缓坡、谷地、林地边缘的快速布阵、转移阵地、步炮协同掩护、以及利用火炮掩护车阵进行短距离突击等战术。
他甚至开始选拔一批身手矫健、胆大心细的士兵,组建专门的“突击铳手队”,配发最新式的、带有铳刺的火铳,演练在炮火掩护下,前出清除敌军靠近的散兵或破坏器械。
训练中问题层出不穷——火炮移动仍不够快,步炮协同时机难以把握,突击队与车阵的衔接时有脱节……但孙铁柱毫不气馁,他与军官、老兵们一起,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一个细节一个细节地打磨。
北疆的风沙,见证着这支军队的蜕变。
他们不再仅仅是依靠工事和火器被动防御,而是在尝试将火力、机动、防护与突击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全新的、更具攻击性的防御姿态。
宣府的天空下,钢铁在碰撞,战术在革新,一股新的力量正在积蓄。所有的努力,只为了在下一场风雷袭来之时,能够更加从容、更加致命地给予敌人迎头痛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