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中一岁除。
正德八年的元旦大朝会,在紫禁城巍峨的皇极殿举行。
旌旗仪仗,煌煌赫赫,文武百官,朱紫满殿,山呼万岁之声震彻云霄。
然而,在这庄严肃穆的盛世华章之下,敏锐者却能嗅到一丝不同往年的暗流。
过完这个年,他就虚岁23了。
端坐于九龙金漆宝座之上的朱厚照,身着十二章衮服,冕旒垂落,遮住了他过于年轻却已沉淀下威严与深沉的面容。
他平静地接受着百官的朝贺,目光缓缓扫过丹陛之下那一张张或忠诚、或恭顺、或敬畏、或别有盘算的脸庞。
依制,元旦大朝多为礼仪性质,罕议具体政务。
然而,当繁琐的朝贺礼仪将近尾声,众臣以为将依例散朝之时,朱厚照却缓缓开口,声音透过冕旒,带着不容置疑的穿透力:
“去岁,北疆将士浴血,宣府防线得固;南海波涛虽险,水师将士用命,商路得通;广州市舶,剔除蠹虫,新法初立;格物院锐意进取,军工亦有小成……此皆赖诸位臣工同心,将士用命,天下百姓支持。”
他先是肯定了过去的成绩,殿中气氛略显缓和。但紧接着,他话锋陡然一转:
“然,居安思危,乃治国之要。北虏败退,其心未死;西夷环伺,其意难测;内政积弊,犹待廓清。朕常思,祖宗立法,意在垂范万世,然时移世易,法亦当因时而变,方能保我大明江山永固,社稷长安。”
此言一出,殿中不少老成持重的官员,如杨廷和、费宏等人,心头皆是一凛,知道陛下这是要在新年伊始,便定下改革的基调,甚至可能抛出具体的举措。而一些守旧派官员,则已暗自皱眉。
果然,朱厚照继续道:“故,朕思之再三,决意自今年始,于以下几事,着力推行,望诸卿共勉之。”
“其一,兵事乃国之大事。着兵部、五军都督府,会同杨一清等边镇督抚,详议‘更戍法’细则,于九边择地试行。旨在使兵将相习,然将不知兵,兵不知将,以防微杜渐。”
这是对军事体制的进一步改革,触及了武将世袭、兵为将有的潜在弊端。
“其二,取士乃国之根本。今科会试,策论涉及时务,虽有争议,然亦选拔如徐鹏举等干才。着礼部、翰林院,议定‘实务’于科举中之比重与考核方式,务求选拔通晓时务、明体达用之才,而非只会寻章摘句之腐儒。”
这直接肯定了之前的科举改革方向,并要求制度化。
“其三,理财乃国之血脉。广州市舶司剔除积弊,税收立增,可见开源之要。着户部、工部,会同各省布政使,详查各地矿冶、织造、盐茶等旧有官营弊端,议定‘官督商办’或‘招标发卖’等新策,旨在充盈国库,亦使民得利。”
这是要将广州的反腐和市舶司的成功经验,推广到更广泛的经济领域。
“其四,教化乃国之风尚。《京报》创刊以来,宣扬新政,辨析事理,于引导舆论颇有裨益。着礼部予以肯定,并允其适度刊载不同见解之争论,以明辨是非,开启民智。”
四条政令,涉及军事、科举、经济、舆论,条条直指旧有体制的积弊与核心利益圈。
朱厚照的声音不高,却字字千钧,如同重锤敲击在每一位朝臣的心头。
殿内一片寂静,落针可闻。许多官员被这新年“四把火”烧得有些发懵,一时竟无人出列回应。
短暂的沉默后,终于有人按捺不住。一位都察院的老御史颤巍巍出班,他是之前弹劾科举新政最力者之一。
“陛下!”
老御史声音激昂,“祖宗之法,不可轻变啊!更戍法恐伤将士之心,科举重实务恐坏士子根基,官营改商办恐使利权下移,纵容报论恐惑乱民心……此四事,关乎国本,恳请陛下三思,从长计议!”
有了人带头,立刻又有几名官员出列附和,言辞或激烈,或恳切,核心意思皆是反对骤变,要求恪守祖制。
朱厚照端坐不动,冕旒下的目光冷冽地扫过这些反对者。他并未立刻驳斥,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杨廷和、费宏等人。
杨廷和心中叹息,知道躲不过,出班奏道:“陛下锐意进取,臣等感佩。然诸事体大,确需周密筹划,稳步推行,方为万全之策。譬如更戍法,如何轮换,如何保障战力,需详定章程;科举改制,亦需平衡新旧,避免士林动荡……”
在科举改革上,他依旧是和稀泥、求稳妥的路子,但至少没有迫于压力直接反对。
费宏则出言支持:“陛下,京报之设,本为宣达上意,启迪民智。允其刊载争论,正可集思广益,使道理越辩越明,臣以为可行。” 他在自己负责的领域,态度鲜明。
朝堂之上,支持者、反对者、中立者,顿时争论起来。
虽然碍于元旦大朝的庄严,言辞尚算克制,但那泾渭分明的立场与理念冲突,已暴露无遗。
朱厚照静静地听着,任由他们争论。他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将这些议题摆到明面上,看清各方的反应和底线。
直到争论声稍歇,他才缓缓开口,声音依旧平静,却带着终结讨论的威严:
“诸卿所言,朕已悉知。祖宗之法,自然需敬守。然,守成非固步自封,革新非数典忘祖。朕意已决,此四事,并非即刻全面推行,而是‘着有关部门详议细则,择地试行’。”
他强调了“试行”二字,给了反对派一个台阶,也留下了回旋余地。
“望诸卿,勿做抱残守缺之论,当存经世济民之心。具体细则,年后由相关部院廷议具奏。退朝!”
说罢,不待再有人反驳,朱厚照已起身,在内侍的簇拥下,转身离去,留下满殿神色各异的文武百官。
金色的阳光透过殿门,照在光洁的金砖地面上,映照着官员们复杂的面容。
所有人都明白,皇帝已用最正式的方式,吹响了深化改革的号角。正德八年的朝堂,注定不会平静。
一场围绕着大明未来走向的、更加深刻和复杂的博弈,才刚刚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