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正回来后,生活似乎无缝衔接回了之前的节奏。他依旧会在傍晚偶尔出现在研究所楼下,两人一起去吃简单的晚餐;会在她加班时,发来一条“记得吃东西”的信息;也会在周末,带着新发现的食材或茶叶,自然地融入她公寓里那片寂静的空间。
一切都很平静,直到一次寻常的晚餐后。
那是在学校附近一家安静的餐馆,两人刚吃完,周正端着茶杯,语气随意得像是在讨论天气:“家里老人昨天打电话,提了句,什么时候方便,带你回去吃个便饭。”
乔琳握着杯子的手几不可察地顿了一下。杯沿的热气氤氲而上,模糊了她一瞬的表情。她垂下眼帘,看着杯中沉浮的茶叶,没有立刻回应。
带回家。见家人。吃个便饭。
这几个简单的词,组合在一起,却像一颗小石子,投入她以为早已波澜不惊的心湖。不是抗拒,也并非欣喜,而是一种混杂着陌生、审视以及一丝极淡惘然的复杂情绪。她与周正的关系,在她看来,是两条独立前行河流的并轨,是精神与事业上的同行。而“家”这个字眼,牵扯出的却是她刻意尘封的、关于原生家庭的冰冷记忆,以及某种她潜意识里或许一直在规避的、更具烟火气的人际捆绑。
体内的青莲本源似乎感应到她心绪这细微的波动,流转的速度悄然发生了一丝变化,不再是纯粹支撑思维的清明,而是带着一种温润的、安抚的力量,缓缓涤荡过心头那点突如其来的滞涩感,让她不至于失态,得以维持表面的平静。它无法替她做决定,却能让她在情绪波动时,更快地恢复冷静与理智。
她需要思考。这不是一个可以随口应下或拒绝的寻常邀约。
周正没有催促,只是安静地喝着茶,目光落在窗外川流不息的车灯上,给她留足了沉默的空间。他了解她,知道这件事于她而言,需要消化。
半晌,乔琳抬起眼,目光恢复了平时的清亮与冷静,看向他:“你家里……老人,身体都还好?”
她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先问了一个看似无关的问题。这是一种谨慎的试探,也是对对方家庭基本情况的一种必要了解。
周正转回视线,语气平和:“都还好。爷爷退休前是工程师,奶奶是中学教师,身体硬朗,就是有点唠叨。我父母你也知道,都是普通上班族,没什么特别。”他顿了顿,补充道,语气带着一种让人安心的实在,“就是普通的家庭聚餐,没别的意思,你不用有压力。”
他刻意淡化了一切可能让她感到负担的因素,将这次邀请定位在最简单、最朴素的层面。
乔琳听着,手指无意识地在温热的杯壁上摩挲。工程师,教师,普通上班族。听起来是简单清白的背景,与她记忆中那种压抑的、充满算计与物化的家庭氛围截然不同。周正的态度也一如既往,体贴而保有分寸,没有强求,只有陈述和等待。
她想起了母亲王亚珍,想起了那个早已模糊的父亲形象,想起了妹妹许妍在感情跌撞后的成长。她自己的“家”,支离破碎,冰冷而沉重。那么,另一个“家”呢?会是什么样子?
这种陌生的体验,带着某种不确定性的探究,让她在谨慎之余,也生出了一丝极其微弱的、连自己都未曾清晰意识到的,或许可以称之为“好奇”的情绪。
“我需要考虑一下。”她最终给出了一个诚实的、而非敷衍的回答。她没有立刻答应,因为这需要她调动心理资源去认真面对;她也没有断然拒绝,因为提出这个要求的人,是周正。
“好。”周正点了点头,脸上没有任何失望的神色,仿佛早已预料到她的反应,“不着急。等你觉得可以的时候。”
这个话题就此轻轻揭过,两人谁都没有再提起。后续的交谈回到了日常的工作和琐事上,气氛恢复了之前的自然。
但有些东西,毕竟不一样了。
当晚,乔琳回到公寓,完成日常的修炼后,并未立刻入睡。她站在窗边,望着城市的夜景,脑海中却反复回响着周正那句“带你回去吃个便饭”。
家宴。一个对她而言无比陌生的词汇。
她能处理好这样的场合吗?该如何自处?该以怎样的姿态面对他的家人?这些问题,像一道道没有标准答案的习题,盘旋在心头。
青莲本源在她体内静静流转,如同亘古存在的温润玉石,散发着安定心绪的力量。它无法给她社交技巧,也无法预知未来,但它能让她保持内核的稳定,让她有能力去冷静地分析、权衡,最终做出忠于自己内心的选择。
她知道,这不是一个需要立刻解决的难题。她有时间,可以慢慢想,等到内心真正准备好的那一天。
夜色渐深,她拉上窗帘,将外界的纷扰隔绝。内心的微澜渐渐平息,但那一圈因“家宴”二字而泛起的涟漪,却已悄然扩散开来,在她沉静的心湖上,留下了一道淡淡的、需要时间去抚平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