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正那句“带你回去吃个便饭”的话语,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在乔琳的心湖中漾开几圈涟漪后,便缓缓沉底,水面重新恢复了惯常的平静。至少,表面如此。
接下来的日子,两人都极有默契地不再提及此事。周正依旧是那个周正,会在她熬夜后次日清晨,默默放一盒温热的牛奶在她办公桌角落;会在讨论学术问题时,一针见血地指出她模型中的某个隐含漏洞;会在周末带来新淘到的、品质不错的乌龙茶,然后两人对坐,在茶香与书页声中消磨一个下午。
他的存在,像渐渐渗透进她生活肌理的一种温和习惯,不激烈,不索取,只是稳定地存在着。而这种稳定,恰恰是乔琳在经历了前世今生的剧烈颠簸后,最需要也最为珍视的东西。
乔琳也依旧是那个乔琳。将绝大部分心神投入在新理论的构建与完善上。数值模拟的资源终于批了下来,她花费了大量时间在计算机集群上调试代码,分析海量的输出数据。这个过程繁琐且极易出错,常常因为一个微小的参数设置不当,就得推倒重来,耗费数个日夜。
每当她陷入僵局,眉头不自觉地蹙紧,长时间盯着屏幕导致眼前发花、精神疲惫时,体内的青莲本源便会如同最忠实的守护者,悄然加快流转。一股温润平和的气息自丹田升起,徐徐扩散至四肢百骸,如同无声的泉流,洗涤着思维的滞涩,缓解着视觉和精神的疲劳。它不能给她直接的答案,却能让她的头脑在高压下保持必要的清醒与敏锐,让她能更快地捕捉到数据中隐藏的异常或规律。
她的食量依然维持在较高水平。午餐在食堂,晚餐有时和周正一起,有时自己解决,但必定是足量的、能提供扎实能量的食物。她能清晰地感觉到,充足的食物摄入后,青莲本源的滋养效果似乎更为明显,身体那种深层次的、源源不断的活力感也更为充沛。她的肤色在这种持续的内养下,透着一种健康的、如玉般莹润的光泽,并非刻意的保养,而是生命能量充盈的外在体现。五官的轮廓似乎也在这无声的雕琢下,愈发清晰和协调,是一种基于自身底子的、趋于完美的优化。
偶尔,在夜深人静,她结束修炼,独自站在窗前望着远处零星灯火时,周正家人的影子会短暂地掠过心头。不是具体的面容,而是一种模糊的、关于“家庭”氛围的想象。与她记忆中那个冰冷、压抑、充满算计的原生家庭截然不同,那似乎是一个……正常的、温暖的、或许会有些琐碎唠叨的所在。
这种想象一闪即逝,并未在她心中掀起太大波澜。她清楚地知道,无论对方家庭如何,她与周正的关系,核心在于他们二人本身。她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道路和坚持。见家人,或许只是这条并行道路上需要经过的一个站点,而非终点。
她不再将其视为一个需要立刻解决的难题,而是将其放在了一边,如同处理一个优先级不那么高的待办事项,等待一个更合适的、内心更从容的时机。
这天,她和周正一起去听一个前沿讲座。讲座内容艰深,报告人语速极快。乔琳全神贯注地听着,手指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着关键点。周正坐在她旁边,同样专注,偶尔会在她因记录而错过某个细节时,将自己笔记本推过来,指尖在某一行公式上轻轻一点。
讲座结束,随着人流往外走时,周正很自然地侧头问她:“晚上想吃什么?附近新开了家云南菜,菌子汤锅据说不错。”
他的语气寻常,仿佛之前那个略带重量的邀请从未发生。
乔琳抬眼看他,讲座带来的思维激荡还未完全平复,胃里却已因高强度的脑力消耗而传来清晰的空乏感。热腾腾的汤锅,听起来正合适。
“可以。”她点头。
两人随着人流走出报告厅,外面夕阳正好,将他们的影子拉长,交织在一起。关于未来的某个可能性,如同静水深流下的潜流,默然存在,却不急于涌上水面。眼前,是亟待补充能量的身体,是刚刚汲取的新知,是身边这个并肩而行的、让她感到安心的人。
这就足够了。至于那顿“便饭”,就让它继续待在未来的某个坐标点上吧。她相信,当时机成熟,自己会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