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识字班的推进
嫂子学院的识字班开了一个月,嫂子们每天干完手里的活,就准时来上课。
黑板上密密麻麻写着“山、水、家、兵、爱、国”这些字,课堂里时常传来咬笔头的声音。
二妮写字时总是把“兵”写成“冰”,刘翠则把“国”写得像个方框里画个太阳。
笑声、叹气声混在一起,却有股久违的热气腾腾。
玉华看在眼里,既欣慰又有点担忧:
“嫂子们很努力,可基础太差,真要检验起来,怕是有人会打退堂鼓。”
二、第一次考试的宣布
一天晚上,玉华在课堂结束时,突然宣布:
“下周,咱们识字班要进行第一次小考。考卷很简单,只考二十个字,写对十五个就算及格。”
话音一落,教室里立刻炸开了锅。
“考试?咱还得考试?”
“我当年就是怕考试才没上学,现在还要来这一遭?”
“嫂子们学学就行,真考?这不是为难人吗?”
刘翠更是直拍桌子:“玉华,你这是逼咱认字啊!”
玉华并没有退让,而是微微一笑:“嫂子们,我是逼你们认字,但不是为难你们。考试不是为了丢人,是为了让你们知道自己真的学会了多少。”
这话一出,嫂子们安静了下来,但心里各有各的打鼓。
三、暗中的训练
那几天,嫂子们都悄悄加紧练习。
二妮回家后点着煤油灯,在家门口的土墙上反复写“人、兵、国”;
刘翠干脆拿小石子在地上写,写歪了就用脚抹掉再来。
甚至有嫂子把字偷偷写在布料上,边缝边看。
晚上,院子里常传来嫂子们互相考问的声音:
“快说,‘国’怎么写?”
“就是个方框里套个‘玉’,别忘了横!”
“你看你写的,歪得像个葫芦。”
虽然嘴上互相损,但笑声越来越多。
四、考试的紧张场面
很快,考试那天到了。
嫂子们坐在长条凳上,手里攥着铅笔,个个像打仗一样紧张。
玉华把考卷发下去,黑板上写着:“请认真答题,不许抄袭。”
一时间,屋子里只听见“沙沙”的写字声。
二妮一脸苦相:“哎呀,这个‘家’字是上面个宝盖还是个草头?”
刘翠低声嘀咕:“完了完了,我又把‘兵’写成‘冰’了。”
有人干脆抓耳挠腮,写一个字要擦好几遍。
玉华在教室里来回走,看着嫂子们紧张的神情,心里酸酸的:
这些人,过去连坐在桌前的机会都没有,如今却像孩子一样努力。
五、意外的泪水
考试结束,玉华收卷。
当天晚上,她一张张批改。
有嫂子写得端正工整,也有人错得一塌糊涂。
第二天,成绩公布。
及格率不到一半。
刘翠听到自己只对十二个字,当场急得眼眶发红:“我就说我笨!早知道不考了!”
二妮更是捂着脸:“丢人啊,认了一个月字,还是写不好。”
嫂子们心里难受,屋子里的气氛压抑极了。
六、玉华的安慰与激励
玉华没有批评,而是站到黑板前,大声说:
“嫂子们,咱们不是学生,没人要求你们考满分。你们能从一个字都不认识,到现在会写十几个字,这就是进步!考试不是为了打击你们,而是让你们知道:学东西是有痕迹的。”
她顿了顿,眼神坚定:
“嫂子学院的第一批考试,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咱们嫂子不能一遇到难就退缩。咱们要让人知道,嫂子也能学,也能考,也能赢!”
嫂子们被她的话说得眼眶湿润,渐渐有了勇气。
刘翠一抹眼泪,咬牙道:“下次我一定及格!”
二妮也跟着喊:“对,下次不及格我不认!”
屋子里重新响起笑声,带着不服输的劲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