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式批复
几天后,嫂子学院收到一份正式文件。那是军区后勤处发来的批复:
嫂子学院被列为“军属技能培训试点单位”,后续将根据成效决定是否推广到全军。
这个消息像一声炸雷,把整个院子都震动了。
嫂子们一个个都激动得合不拢嘴。
“试点!咱们这是走在前头了!”
“那是不是说,以后全国各地都会学咱们?”
“天哪,这么大的事,咱们能行吗?”
玉华心里同样激动,但她很快冷静下来。
“试点是机会,也是考验。咱们得拿出更完善的方案才行。”
二、三大方向的构想
晚上,玉华召集嫂子骨干开会。
在昏黄的灯光下,她摊开几张纸,上面写着几个大字:
缝纫制服,稳定收入 ——继续把军需订单做好,保证嫂子们的经济来源。
文化教育,提升素质 ——开设识字班、算术班,嫂子们能读能算,账务才不出错。
生活技能,扩展领域 ——包括烹饪、卫生保健、急救常识,甚至未来的小型商贸课程。
嫂子们一听,全都瞪大眼睛。
刘翠犹豫地说:“识字班我能理解,可咱们嫂子还要学急救?这是不是有点离谱?”
玉华却笃定道:“一点都不离谱!部队里常有野外训练,嫂子们懂得基本急救,就是在给战士们撑腰。”
众人面面相觑,渐渐地点了点头。
三、嫂子们的犹豫与突破
方案提出后,并不是所有人都立刻支持。
二妮小声嘀咕:“我这大字不识几个,还得去认字?丢人啊……”
旁边有人附和:“咱都三十好几的人了,还学写字?笑话吧!”
玉华听在耳里,耐心开导:
“认字不是丢人,是自强。嫂子们,你们想想,以前签个名字都得摁手印,心里是不是酸?要是真能写下自己的名字,那该多有底气!”
她这番话击中了很多嫂子的心。有人红了眼圈,有人偷偷攥紧了拳头。
四、第一堂课的尝试
很快,第一堂识字课就在嫂子学院的小教室里开了。
黑板上写着歪歪扭扭的“嫂子学院”四个字,是玉华亲手写的。
嫂子们坐在长条凳上,手里拿着铅笔,紧张得像孩子。
刘翠大声喊:“我这手都哆嗦了!”
二妮憋着笑:“你还哆嗦,我这笔都握不稳。”
玉华在黑板前,一笔一划地教她们写“人、家、兵、嫂”。
嫂子们咬着牙写,虽然笔画歪歪扭扭,但每个人的眼神里都闪着光。
五、军区的关注
与此同时,军区后勤处正在讨论嫂子学院的试点方案。
有人赞同:“嫂子学院有潜力,能减轻部队后顾之忧。”
也有人怀疑:“嫂子就是嫂子,能真搞出个什么名堂?”
最终,处长拍板:“既然是试点,就要给她们舞台。成了,是军区的荣光;不成,也是经验。”
六、玉华的心声
夜深了,嫂子们都散了。
玉华一个人坐在院子里,看着天上的星星,心里默默想着:
“嫂子学院不是为了我一个人,而是为了所有嫂子。只要有一条出路,她们的命运就能不同。”
她眼里闪过坚毅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