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玉华的新点子
识字班的第一次考试过后,嫂子们的积极性反而更高了。
她们不服输,每天课前就聚在一起互相提问,生怕自己再考不过。
玉华看在眼里,心里却生出一个新想法:
“要让嫂子们真正学会,不是光靠我一个人教,而是要让她们自己讲。讲出来,才算真懂。”
于是,在第二周的课堂上,玉华郑重宣布:
“从今天起,每节课要请一位嫂子上台,讲自己学会的一个字。说清楚笔画,讲清楚意思。”
这话一出,嫂子们顿时炸开了锅。
“哎呀,这不是要命嘛!咱还没学透,就得上台?”
“我一上台,腿都得打哆嗦。”
“玉华,你这是想看嫂子们出洋相?”
玉华笑着摆手:“不是出洋相,是让嫂子们更快掌握。咱们学的字,用嘴巴说出来,用手在黑板上写出来,印象才深。”
二、刘翠的“勇敢第一步”
第一天,玉华点名:“刘翠,你先来。”
刘翠“啊”了一声,差点没把粉笔掉地上。
她小声嘟囔:“你咋不点别人呢?非点我!”
可在嫂子们的起哄声里,她硬着头皮走上讲台。
手一抖,粉笔在黑板上“咔嚓”一声折断。
底下嫂子们立刻笑成一片,刘翠脸红得像个苹果。
“别笑!”玉华轻轻拍手,“让刘翠好好讲。”
刘翠深吸一口气,在黑板上写了个“家”。
她憋了半天,声音小得像蚊子:“这个……上面是个宝盖,下面是个‘豕’……嗯,意思就是咱的家。”
说完,她自己先笑了:“这不就是咱天天念叨的家嘛!”
底下嫂子们全都拍手鼓掌:“刘翠讲得好!”
刘翠一愣,眼睛亮了亮,心里涌起一股说不清的成就感。
三、二妮的惊喜
第二天,玉华点名:“二妮,你来。”
二妮平时大大咧咧,没想到一上讲台也慌了。
她写的是“兵”字,结果一笔写歪,成了“冰”。
嫂子们忍不住笑,二妮却不急不恼,反倒叉着腰说:
“笑啥?我就是要告诉你们,‘兵’和‘冰’就差这一点!你们可别学错了!”
这一句话,把笑声变成掌声。
嫂子们纷纷点头:“对呀,这么一说就记住了。”
玉华心里暗暗欣慰:这正是她想看到的效果。
四、嫂子们的转变
随着一次次轮流上讲台,嫂子们渐渐从拘谨变得自然。
有人讲“水”,就端来一盆水,说:“你们看,这个字就像水往下流的样子。”
有人讲“爱”,声音哽咽:“这是咱们对家人的心,顶在中间的是心啊。”
甚至还有嫂子上台讲“工”字时,干脆举起手里的锄头:“这不就是咱的劳动嘛!”
嫂子们讲得不好,但讲得真切。
每次课堂结束,大家都觉得学得更快了。
五、意外的连锁反应
嫂子们的讲台尝试,很快传开。
孩子们看到娘亲能在黑板上写字,纷纷瞪大眼睛,觉得自家娘也厉害。
有些男人回家后,被媳妇当堂考问认字,还被“教训”写得歪歪扭扭。
这让不少当兵的汉子挠头:
“以前咱们回家训媳妇,现在倒好,媳妇训咱了!”
可话虽这么说,他们心里却更敬佩自己的娘们了。
六、玉华的思考
夜里,玉华坐在油灯下,望着一本破旧的识字课本。
她心里暗暗盘算:
“嫂子们敢上讲台,就说明她们心里已经有了勇气。这一步迈出去,以后就能学更多。嫂子学院,不只是教认字,更是教她们自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