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展览后的反响
“军嫂”旗子在县里的展览一出,立刻引起轰动。
不少人夸赞:“嫂子们有心气,能闯!”
但风光背后,议论也随之而来。
镇子上,有人羡慕,也有人冷笑。
“一个妇人队,还想搞品牌?做梦呢。”
“贴个‘军嫂’两个字,就以为能卖高价?这年头,谁稀罕?”
甚至有些布料商人暗暗不满:“要是她们真打出名号,咱们的生意还做不做了?”
——
二、第一波质疑
最直接的声音,来自县里一家做成衣的老字号布庄。
他们派人放话:“军嫂?能做多少?能保质量吗?品牌不是闹着玩的。”
赵玉华听到后,心里咯噔一下,但面上仍镇定。
她清楚,这一步注定不会容易。
那天,她召集嫂子们开会,把外面的质疑说了。
嫂子们面面相觑,有人咬牙:“他们这是看不得咱们好!”
有人却有点打退堂鼓:“要是真搞砸了,咱们连眼下的活计都没了。”
——
三、嫂子们的矛盾
矛盾一度激烈。
“玉华,你说要搞品牌,我信你。可咱们只是小作坊,真能撑得起来吗?”
“对啊,衣服好不好是一回事,打牌子、打市场,那是另一回事。”
赵玉华听着心里酸,却没有急着争。
她明白,嫂子们不是不信她,只是怕失去好不容易有的安稳日子。
她缓缓开口:“大家记住,别人质疑的,不是衣裳,而是咱们的骨气。要不要走下去,咱们自己说了算。”
——
四、丈夫们的态度
消息也传进了军营。
有的兵哥打趣:“俺媳妇要成‘军嫂牌’代言人了,哈哈!”
也有人提醒:“嫂子们别光顾忙,家里活也不能落。”
但更多的,是暗暗支持。
有个年轻兵说:“只要嫂子们愿意干,咱们做男人的,扛着呢!”
一句话,像火一样传进嫂子们的心里。
——
五、一次不期而遇的考验
没多久,布庄的人就来“挑衅”。
他们故意在集市摆摊,把价格压得极低,还大声喊:“便宜实在,质量保证,不比什么‘军嫂’差!”
一些原本对军嫂衣服有兴趣的人犹豫了。
“军嫂”才刚起步,面对老字号的竞争,像是小苗子迎风摇摆。
——
六、赵玉华的应对
赵玉华没有慌。
她对嫂子们说:“咱们不能跟他们比便宜,也不能一味求快。咱们比的,是手艺、是心意。”
她提出一个主意:做“军嫂承诺”。
——每一件衣裳,针脚都要过三遍,保证不脱线;
——每一块布料,都要嫂子们亲手挑;
——衣服卖出去,哪怕坏了,也管修。
嫂子们听得眼睛发亮:“这才是咱们的路!”
——
七、民心的回流
没多久,一个老顾客回来了。
她拎着孩子穿的“军嫂”衣裳,说:“别家的便宜,可没你们的结实。我家孩子皮,摔几回都没开线。”
一句话,把在场的人心都点燃了。
越来越多的人口口相传,“军嫂衣裳结实耐穿,值!”
——
八、从质疑到信任
虽然外界依旧有人冷眼,但“军嫂”这个名字,已经从一块布料,逐渐变成一种口碑。
赵玉华暗暗松了口气:
“质疑不可怕,可怕的是咱们自己放弃。只要嫂子们站得住,旗子就不会倒。”
——
就在这时,县里突然下发通知:
——省城要举办一次全区妇女手工业成果交流会。
嫂子学院,被点名邀请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