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个突然的灵感
分红之后,嫂子们的干劲空前高涨。
这天,赵玉华在整理布料样品时,手里攥着一块边角料,忽然冒出个念头:
“咱们不能老给别人贴牌生产,为什么不把自己的名字打出去?”
她心里一激灵,几乎可以看到未来那面属于嫂子们的旗子,在风里猎猎作响。
——
二、第一次提议
第二天例会上,她开门见山:“嫂子学院,不该只停留在给人打工。咱们要有自己的牌子!”
嫂子们面面相觑,一时没敢接话。
老李嫂犹豫:“玉华啊,这牌子可不是嘴上说说就有的。商标、质量、宣传,哪一样不烧钱?”
赵玉华点头:“对,难。但只要开始走这一步,哪怕慢点,我们总能走到。”
——
三、名字的争论
起名字成了头等大事。
有人说叫“红嫂”,寓意军嫂的红心;有人说叫“勤嫂”,突出能干;还有人开玩笑:“干脆叫‘嫂子牌’,听着亲切。”
赵玉华把大家的建议一一记下,最后拍板:“就叫‘军嫂’!这是我们的身份,也是我们的骄傲。以后谁见了这两个字,就知道这是嫂子们亲手做出来的东西。”
会议室里一阵热烈掌声,许多嫂子眼睛里闪着光。
——
四、第一块布料的试验
决定之后,赵玉华带头挑选最好的布料,做出几套样衣。
嫂子们凑在一起,细细讨论:领口要不要宽?针脚是不是太显?扣子该选什么材质?
一个个认真得像对待自己出嫁时的嫁衣。
最后,她们在胸口绣上两个字——“军嫂”。
针脚密密,字迹端正,简单却大方。
——
五、旗子的诞生
赵玉华觉得还不够,她让几个嫂子用红布缝制了一面大旗。
正中央,同样两个字:军嫂。
旗子展开时,红得耀眼,仿佛能点燃每个人心里的热血。
“以后,无论走到哪儿,咱们都要把这面旗插上!”
这句话一出,嫂子们心里像被火烧过一样热。
——
六、第一场小展示
很快,县里举办了一场劳动成果展。
嫂子学院报了名,带着几件样衣和那面旗子去参展。
别的单位展台布置得花哨,嫂子学院只有一张木桌、几套衣服、一面旗。
可偏偏,观众被那面红旗吸引过去,围在展台前久久不散。
有人感叹:“这才是有灵魂的东西!”
——
七、意外的关注
县里领导巡视时,看到“军嫂”旗子,停下脚步,仔细询问。
赵玉华落落大方地介绍:“这是嫂子们的集体品牌,我们要让军嫂的名字走出去,让大家穿在身上的,不只是衣服,更是嫂子们的心意和手艺。”
领导连连点头,当场吩咐:“要重点扶持!嫂子学院,值得推广。”
——
八、从布到旗,再到信念
展览结束后,嫂子们兴奋得一夜没睡。
有人说:“我做了一辈子衣裳,从没想过会有人盯着我们缝的针脚看。”
有人说:“这两个字,像是给我背后撑起了一股劲。”
赵玉华看着那面被风吹得猎猎作响的旗,心里默默发誓:
“军嫂,不止是衣裳的名字,更是嫂子们命运的新旗帜。”
——
这一刻,属于嫂子们的品牌真正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