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五年的唐朝,有点像热闹的戏台子——这边李世民刚跟窦建德、王世充掰完手腕,那边刘黑闼又在河北拉起大旗,自称“汉东王”,专跟唐军对着干。这年里,两场仗打得让人又心疼又上火:洺水城那回,罗士信二十岁硬扛到最后;下博之战更憋屈,三万大军愣是毁在“猪队友”手里。
先说说洺水城那档子事。这城位置特刁钻,四周全是水,跟个孤岛似的,按理说易守难攻。可刘黑闼是个狠角色,知道硬冲不行,就围着城东北琢磨出个招——修“甬道”。这甬道可不是散步的小路,是用土和木头搭的通道,能护住士兵靠近城墙,跟给城墙搭了个“攻城天梯”似的。唐军在城上扔石头、射箭,都难伤到甬道里的人,眼看着通道一点点往城墙挪,守将王君廓急得头发都白了。
秦王李世民带着援兵赶过来,可刘黑闼早料到这手,在援军路上设了好几道埋伏。李世民连着冲了三次,每次都被刘黑闼的人拦在半道,连洺水城的影子都没瞅见。眼瞅着城里快撑不住了,李世民在营里急得转圈,这时候有个年轻将领站了出来,正是才二十岁的罗士信。
罗士信这孩子,打小就猛,当年跟着张须陀打仗,就敢单枪匹马冲敌阵。这会儿他看着李世民说:“秦王殿下,让我去替王君廓守城!再耗下去,城就真没了!”李世民有点犹豫,毕竟城里就这点兵,刘黑闼又攻得猛。可罗士信拍着胸脯保证:“我只要二百人,撑到您再想办法!”
没办法,只能这么办。李世民让人在城外摆开阵势,用旗语给王君廓发信号,让他瞅准机会突围。那天清晨,唐军故意在东边敲锣打鼓,引得刘黑闼的人往东边凑,王君廓带着几个亲信,趁着乱劲从西边城墙吊绳溜了下来,刚落地就往唐军大营跑。几乎同时,罗士信带着二百个弟兄,猫着腰从另一边摸进了城,接过了守城的担子。
刘黑闼发现换了守将,气得直骂,下令昼夜不停地攻城。罗士信也是个硬骨头,城上的箭用完了,就往下扔木头、砸瓦片;士兵累得站不住了,他就自己扛着盾牌守在城头。可偏偏天公不作美,没几天就下起了大雪,鹅毛大雪把路全封了,李世民的援军根本没法往前挪。城里的水和粮食一天天减少,罗士信的脸冻得通红,却还是咬着牙跟士兵说:“再撑撑,秦王肯定会来的!”
就这么撑了八天,城墙上的缺口越来越大,刘黑闼的人终于冲了进来。罗士信带着残兵跟敌人拼刀子,最后寡不敌众被活捉。刘黑闼挺欣赏他,想让他投降,可罗士信梗着脖子说:“我是唐将,宁死不降!”结果,这年仅二十岁的小伙子,就这么没了。后来李世民收复洺水城,找到罗士信的尸体,亲自哭了一场,把他好好安葬了——这么好的苗子,谁不心疼呢?
这边洺水城的伤口还没愈合,下博那边又出了糟心事。刘黑闼打跑了李世民一阵子,又引着突厥兵来骚扰山东。唐高祖李渊急了,派淮阳王李道玄当主帅,原国公史万宝当副将,带着三万兵马去收拾刘黑闼。
李道玄那会儿才十九岁,年轻气盛,跟罗士信一样,打仗喜欢冲在前面。出发前,李渊还特意叮嘱他:“跟史万宝多商量,别太莽撞。”可李道玄满脑子都是“活捉刘黑闼”,压根没把这话放在心上。史万宝呢,是个老资格,打心底里瞧不上这个“毛头小子”主帅,觉得李道玄没经验,两人还没出兵就闹了别扭。
十月十七那天,两军在下博碰上了。李道玄看着对面的敌阵,眼睛都亮了,回头跟史万宝说:“史将军,我带轻骑兵先冲进去,你率大军跟在后面,咱们前后夹击,肯定能赢!”说完,不等史万宝回话,就带着几百个轻骑兵,像一阵风似的冲了出去。
史万宝站在后面,脸都黑了。他身边的部将催他:“将军,快下令出兵啊,不然淮阳王危险了!”可史万宝却冷笑一声:“急什么?这小子不是能行吗?让他先去当个诱饵,等敌人围着他打,咱们再上,才能一网打尽!”其实他心里憋着气,就是想让李道玄吃点苦头,没想到这一憋,憋出了大麻烦。
李道玄冲进去后,才发现不对劲——身后的大军压根没跟上来!刘黑闼一看唐军就这么点人,立马下令把李道玄团团围住。李道玄的轻骑兵再能打,也架不住敌人越来越多,没一会儿,马就被砍倒了,李道玄摔在地上,还没爬起来就被乱刀砍死。
这边史万宝等着“捡便宜”,没等来胜利的消息,倒等来李道玄战死的噩耗。他这才慌了,赶紧下令大军出击。可士兵们一看主帅都没了,士气早垮了,跑的跑、降的降,三万大军跟散了架的积木似的,一下就垮了。消息传到长安,李渊气得拍桌子,山东地区的百姓更是吓得不轻——连王爷带兵都输得这么惨,这刘黑闼也太吓人了。
司马光说
《资治通鉴》写这两件事的时候,字里行间都透着惋惜。写罗士信,特意提了“年二十”,说他“勇悍有谋”,可惜“力竭被擒,不屈而死”,是叹他年少有为却英年早逝;写下博之战,司马光忍不住批评史万宝“挟私怨而误国”,说他“以私害公,罪不容诛”。其实司马光想讲的不只是两场败仗,更是“人和”的重要——罗士信守孤城,靠的是一股子忠义;李道玄败下博,毁在将帅不和。一支军队,要是没了同心协力,再多人马也白搭。
作者说
回头看这两场仗,越想越有意思。罗士信的死,让人看到“血性”的重量——二十岁的年纪,放在现在还是个大学生,可他却能在孤城绝境里扛八天,宁死不降,这份硬气,比城池更难攻破。而李道玄的败,更像一面镜子,照出“人心”的坑——史万宝不是没能力,却因为私人恩怨拿军队当赌注,最后不光坑死了主帅,还坑了三万弟兄。这俩故事放今天也有嚼头:比如团队里,有人像罗士信似的扛事,有人却像史万宝似的拆台,最后结果天差地别。更关键的是,年轻不是莽撞的借口(李道玄),资历也不是耍私怨的理由(史万宝),不管干啥,“拎得清”比啥都重要。
本章金句:硬仗拼的是血性,胜仗靠的是齐心,缺了一样,再大的阵仗也容易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