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武德七年,李唐王朝总算把外面的叛乱收拾得差不多了,本以为能喘口气,没成想皇宫里的矛盾先绷不住了。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这对兄弟,就像一锅快煮开的水,表面看着平静,底下早翻腾得厉害——李建成是嫡长子,坐太子位名正言顺,可论军功,十个他也比不上李世民;李世民手里握着兵权,身边又围着一群能臣猛将,明眼人都知道,这兄弟俩的账早晚得算。而“杨文干之乱”,就是这锅水里先冒出来的大泡,闹得鸡飞狗跳,最后还留下一堆糊涂账。
先说这矛盾的导火索。李元吉是兄弟里的老三,跟太子李建成走得特近,心里早就看李世民不顺眼。他总在李建成耳边吹风:“二哥手里兵多将广,早晚是个祸害,不如找机会把他除了,省得夜长梦多!”有一回,李元吉甚至偷偷安排了刺客,躲在李世民必经的路上,就等着下手。还好李建成脑子没糊涂到极致,知道真把李世民杀了,自己也脱不了干系,赶紧拦了下来——不然这出戏可能早早就大结局了。
软的不行就来“挖墙脚”。双方开始明里暗里抢人才,跟现在公司抢高管似的。李建成知道李世民手下的尉迟敬德是员猛将,就派人送去一车金银珠宝,还写了封亲笔信,说要跟尉迟敬德“结为兄弟”。没成想尉迟敬德是根硬骨头,不光把金银原封不动退了回去,还捎话给李建成:“我是秦王的人,吃秦王的饭,就该为秦王办事,您的好意我心领了,这忙实在帮不了。”李建成碰了一鼻子灰,气得好几天没睡好。
这边李建成挖人不成,那边李世民早就悄悄下了手。他知道李建成身边有两个心腹,一个叫尔朱焕,一个叫乔公山,这俩人对李建成私下里的小动作知道不少。李世民让人悄悄找这俩人谈心,晓以利害——大概意思是“太子跟秦王闹成这样,你们跟着太子未必有好下场,不如实话说出来,还能有条活路”。这俩人本来就心里打鼓,被这么一劝,当场就倒戈了,答应帮李世民盯着李建成的动静。
没过多久,李建成还真干了件冒险的事。他让亲信杨文干去庆州,偷偷招募壮丁,还私下里送了不少铠甲过去——这在当时可是大忌讳,私自招兵买马,跟谋反没两样。李建成的想法是,万一跟李世民闹到撕破脸,手里好歹有支自己的队伍,能有个退路。可他千算万算,没算到尔朱焕和乔公山早就倒向了李世民。这俩人一看李建成动真格的,立马跑去向李渊举报,一口咬定“太子跟杨文干串通,想谋反夺权”!
李渊一听这话,当场就炸了。他立马把李建成召进宫,二话不说就软禁起来,然后急召李世民过来,拍着桌子说:“太子跟杨文干意图谋反,这事你去平叛!只要你把叛乱搞定,回来我就立你为太子!”李世民一听,心里又惊又喜,赶紧领了旨,带着兵马就往庆州赶。
可这边李世民刚出发,老三李元吉又开始捣鬼。他知道李建成被软禁,心里打着小算盘:要是杨文干真反了,李世民去平叛,不管输赢,兄弟俩总得死一个,到时候自己就能坐收渔利。于是他偷偷派人给杨文干送信,撺掇他:“现在太子被抓,你要是不反,早晚也是死,不如拼一把,说不定还能有条活路!”杨文干本来还在犹豫,被这么一劝,索性破罐子破摔,真就举兵反了。
可杨文干这点本事,跟李世民比起来还差得远。李世民的大军一到庆州,还没怎么开打,杨文干的部下就先慌了——谁也不想跟着谋反送死啊!没过几天,杨文干就被自己的手下杀了,脑袋被砍下来送到李世民营中,叛乱就这么虎头蛇尾地结束了。
李世民心里美滋滋的,想着回去就能当太子了。可他没想到,宫里的风向早就变了。李元吉趁着李世民不在,天天在李渊跟前哭哭啼啼,说李建成是被冤枉的,都是尔朱焕、乔公山挑拨离间;后宫的嫔妃们也收了李建成的好处,跟着帮腔,说“太子平时多孝顺啊,怎么可能谋反,肯定是秦王想抢太子位,故意设的局”。李渊本来就是个耳根子软的人,被这么多人一劝,居然真的改了主意——等李世民平叛回来,李渊只字不提立太子的事,反而把李建成放了出来,让他继续当太子,驻守京城。
李世民这才明白,自己忙活半天,居然被老爹摆了一道。而经过这事儿,李建成和李世民的矛盾彻底摆上了台面,再也没了缓和的余地。大家心里都清楚,这兄弟俩早晚得有一场你死我活的较量——后来的玄武门之变,其实从李渊改主意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埋下了伏笔。
司马光说
《资治通鉴》写杨文干之乱时,特意点出“上意遂变”这四个字,语气里满是惋惜。司马光认为,李渊当初要是能信守承诺,立李世民为太子,或许就不会有后来的玄武门之变;而李建成明知自己军功不如李世民,却还想着靠私招兵马巩固地位,也是自寻祸端。在司马光看来,这场乱子的根源,在于李渊的“犹豫不决”和兄弟间的“权力相争”——帝王家的权力游戏,一旦没了规矩和信义,最终只会酿成血光之灾。
作者说
回头看杨文干之乱,会发现这更像一场“全员糊涂”的闹剧:李建成想留后路,却没算到手下会倒戈;李元吉想坐收渔利,却没料到杨文干这么不经打;李渊先是拍胸脯许诺,转头就被枕边风和亲情说动,把承诺抛到脑后;就连李世民,虽然占了上风,却也没能拿到最终的结果。这场乱子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它没赢家——所有人都在为权力算计,可最后都没得到自己想要的。这也提醒我们,不管是古代的权力斗争,还是现在的职场、生活,“贪心”和“犹豫”往往是最大的坑:太想得到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或是关键时刻拿不定主意,最后只会把简单的事搞复杂,把本该有的机会弄丢。
本章金句:权力面前的犹豫和贪心,比敌人的刀更能伤人。
如果你是文中的主人公李渊,面对尔朱焕、乔公山的举报和李建成的辩解,会怎么查清真相,避免后来的局面?要是你是李世民,平叛回来发现李渊改了主意,会用什么办法争取自己的权益,又不引发更大的矛盾?快来聊聊你的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