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那阵子,各路反王跟街坊邻居似的,今天你占我块菜地,明天我拆你个篱笆,没几天安生日子。王世充和窦建德这俩,一个在洛阳称“郑帝”,一个在河北建“夏国”,本来就隔着不远,互相看不顺眼,没少为了地盘吵吵嚷嚷,后来更是因为两座城彻底翻了脸,谁料最后却因为唐军打过来,不得不捏着鼻子和好,活像俩闹别扭的小孩,遇上外人欺负,立马忘了前嫌抱成团。
先说说这俩人的“梁子”是怎么结下的。王世充这人,向来爱占小便宜,觉得窦建德在河北刚刚扎根,好欺负,就趁着窦建德没留神,偷偷派兵占了黎阳。黎阳那地方,有河有粮,是块肥肉,窦建德得知消息,气得拍桌子——“好你个王世充,趁我不注意搞偷袭,真当我窦建德是软柿子捏?”当即点兵,转头就把王世充的殷州给端了。殷州虽没黎阳富庶,却是王世充西边的门户,丢了殷州,洛阳西边就露了个大窟窿。
这下王世充也急了,派人去跟窦建德理论,说“你凭啥占我殷州?”窦建德也不饶人,回嘴道“你先抢我黎阳,我拿你殷州,算扯平!”俩人谁也不让谁,书信往来全是狠话,最后干脆断绝了所有往来,边境上的士兵也天天对着骂阵,跟俩闹僵的街坊似的,见了面就翻白眼,连句客气话都没有。当时周围的小势力都等着看笑话,琢磨着“这俩要是再打起来,咱们说不定能捡点便宜”,谁知道没等他们看热闹,唐军就先打过来了。
武德三年下半年,李世民带着大军逼近洛阳,把王世充的地盘围了个水泄不通。王世充一开始还硬撑,觉得自己手下还有不少兵,洛阳城又结实,能扛一阵子。可唐军天天在城外扎营,不攻城也不撤退,就这么耗着,城里的粮草一天天减少,士兵们也越来越没底气。王世充站在城楼上,看着城外密密麻麻的唐军营帐,心里直打鼓——再这么耗下去,不用唐军攻城,自己这边就得先饿垮。
这时候,有人给王世充出主意:“陛下,不如去找窦建德求救?虽说之前闹了别扭,但眼下唐军是咱们共同的敌人,他要是不帮咱们,等咱们完了,他也好不了!”王世充一开始还抹不开面子——毕竟之前跟窦建德吵得那么凶,现在低头求人家,多没面子?可眼看城里的粮囤越来越空,士兵们都开始啃树皮了,也顾不上脸面了,赶紧派使者带着厚礼,去河北找窦建德。
窦建德接到王世充的求救信,心里也犯嘀咕:救吧,之前俩人闹得那么僵,传出去让人笑话;不救吧,唐军要是灭了王世充,下一个肯定就来打自己,到时候孤军奋战,胜算更小。正犹豫着呢,他手下的中书侍郎刘彬站出来了,给窦建德算了笔“大账”:“陛下,现在天下就数唐、郑、夏三家最强,跟三足鼎立似的,少了哪一足都站不稳。要是郑亡了,夏国就成了唐军的下一个目标,到时候咱们腹背受敌,想赢就难了。不如现在出兵救郑,咱们两家联手,先把唐军打退,到时候再看情况行事——要是能趁机拿下洛阳,说不定天下就是咱们的了!”
这番话算是说到窦建德心坎里了。他本来就有逐鹿天下的野心,也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当即拍板:“就这么办!”一边派人告诉王世充“别慌,我这就派兵来救你”,一边赶紧调兵遣将,准备南下;还特意派了个使者去唐军大营,找李世民“讲道理”,说“你们唐国占的地盘已经够大了,就别盯着洛阳不放了,赶紧撤兵,大家各守一方,相安无事多好”。
李世民这边正围着洛阳呢,见窦建德派来使者,心里跟明镜似的——窦建德这是想帮王世充,还想让自己撤兵,哪有这么好的事?他也没跟使者多废话,直接把人留下了,既不答应撤兵,也不把人放回去,就这么“晾”着。意思很明显:想让我撤兵?没门!你窦建德要是真敢来,咱们就战场上见真章!
消息传到窦建德耳朵里,他知道和平谈判没戏了,只好加快了出兵的速度;而王世充得知窦建德愿意来救,心里总算松了口气,赶紧下令士兵们坚守城池,等着援兵到来。原本闹得不可开交的老对手,就这么因为唐军的威胁,从“死对头”变成了“盟友”,只是他们当时都没料到,这场“联盟”最后不仅没挡住唐军,反而让俩人都栽了大跟头——当然,这都是后话了。当时俩人心里想得最多的,还是怎么联手把李世民打退,保住自己的地盘。
司马光说
《资治通鉴》里写这段“王窦和解”,没少感慨“势变则情变”。司马光认为,王世充与窦建德原本因私怨交恶,却因唐军压境而被迫联手,这正应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道理。自古乱世之中,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窦建德能听刘彬之言,看清“唇亡齿寒”的局势,放弃私怨而谋全局,也算有识人之明;可他忽略了唐军的实力,也没算到王世充早已外强中干,最后联盟失败,也是情理之中。反观李世民,面对窦建德的“求和”,不为所动,牢牢掌握主动权,这正是其“善谋全局”的体现。
作者说
王窦从交恶到和解,看似是“被迫抱团”,其实藏着乱世中最现实的生存逻辑——没有绝对的敌人,只有暂时的利益共同体。王世充放下身段求救,窦建德抛开私怨出兵,本质上都是为了“自保”,可他们的联盟从一开始就带着“各怀鬼胎”的隐患:王世充想靠窦建德解围,却没想着怎么配合;窦建德想借救郑之机扩张,却没摸清唐军的底细。这种“临时拼凑”的联盟,就像冬天里互相取暖的刺猬,离得近了扎人,离得远了又冷,很难真正同心协力。反观李世民,看似“强硬”地扣留使者,其实是看透了这种联盟的弱点——只要自己不撤兵,王窦联盟的矛盾迟早会暴露,这也为后来虎牢关一战大破两国联军埋下了伏笔。放到今天看,这种“利益联盟”的逻辑也很常见:合作前先算清“共同利益”和“潜在矛盾”,比盲目抱团更重要。
本章金句:乱世无恒敌,利合则为友;若为眼前利,难防身后忧。
如果你是文中的主人公,要是你是窦建德,面对王世充的求救,你会像他一样选择出兵,还是会坐山观虎斗?反过来如果你是李世民,接到窦建德的“撤兵请求”,除了扣留使者,你还会用什么办法瓦解他们的联盟?欢迎留言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