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的新年钟声仿佛还在耳边回荡,但纽约尼克斯的一月征程,却远没有圣诞大战那般绚烂华美。日历翻过,赛程变得愈发艰难,联盟各队似乎都逐渐摸清了这支跑轰大队的命门。尽管李特依旧如同永动机般carry全场,数据栏华丽得让人麻木,尼克斯的战绩单上依旧是赢多输少,维持在东部前列,但过程,却如同纽约一月的寒风,刺骨而挣扎。
胜利不再像之前那样信手拈来,水银泻地的进攻时常会遭遇“断电”。问题,赤裸裸地暴露在每一次进攻受挫的回合里。
最典型的场景往往出现在比赛焦灼的第四节,当尼克斯外线的手感像被冻住了一样,三分球频频打铁,篮球砸在篮筐上发出“铛铛”的刺耳声响时,整个进攻体系就会陷入一种令人窒息的停滞。
“把球给李特!”这几乎成了尼克斯陷入得分荒时的标准解决方案。
李特也确实能凭借个人能力,用一次次不讲理的干拔跳投,或是强行突破制造犯规,勉强为球队续命。但所有人都看得出来,他打得太累了。他需要从外线发起,需要面对层层包夹,需要在高强度的对抗下完成终结。很多时候,他就像是在一挑五。
这时候,所有纽约人,从球迷到解说员,都会不由自主地怀念起那个敦实的身影——扎克·兰多夫。
“如果扎克在就好了……”一次对阵拥有坚实内线的底特律活塞时,解说员看着尼克斯队员在外线徒劳地传导球,最终以一次仓促的远投告终,忍不住叹息,“这时候,只需要把球吊到低位,让扎克用他那肥硕的屁股坐打两个,局面可能立刻就打开了。”
是的,尼克斯缺的,就是这么一个能在低位稳定拿分,能吸引包夹,能改变对方防守阵型的“轴”。失去了兰多夫这个低位大杀器,尼克斯的进攻就像一条腿走路的巨人,华丽,但根基不稳。一旦外线失准,整个体系就面临着崩塌的风险。
李特不是没有尝试过去低位。但他毕竟不是传统的内线球员,他的背身技术更多是依靠脚步和灵活性,缺乏那种纯粹的力量碾压。面对一些吨位足、下盘稳的内线,他打起来并不轻松,效率远不如他面框进攻或者组织策应。
于是,球迷们和媒体又开始把目光投向了另一个人——达科·米利西奇。
令人欣慰的是,在李特持续不断的“鞭策”和引导下,米利西奇确实在慢慢找回一些自信和比赛感觉。他不再像刚来时那样手足无措,在高位策应方面甚至展现出了不错的天赋。他的手感柔和,传球视野也尚可,偶尔能送出一些令人眼前一亮的内传内或者传给空切队友的好球。
一次对阵弱旅的比赛中,米利西奇甚至在弧顶接到李特的分球,面对放空,他罕见地没有犹豫,张手命中了一记远距离两分,引得替补席一阵欢呼。
“好球,达科!”李特跑过去与他击掌。
米利西奇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带着点释然的笑容。他开始更多地参与到进攻中,不再是那个游离在体系之外的“思考者”。
但,也仅此而已。
当球队真正需要有人在低位硬凿,需要有人在内线翻江倒海,需要有人用最简单粗暴的方式把球放进篮筐时,米利西奇依旧显得……力不从心。他的对抗偏软,进攻欲望更多体现在中远投和策应上,缺乏那种“把球给我,我要得分”的霸气和低位技术。指望他像兰多夫那样,在肌肉丛林中杀出一条血路,显然是不现实的。
这就导致了一个尴尬的局面:李特在场上,几乎是在“当爹又当妈”。他既要负责发起进攻,组织串联,又要承担关键时刻的得分重任,甚至还要时不时客串一下防守尖兵,去协防、补位。他像一个全能的救火队员,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扑。
“李,我们需要你在低位更有威胁!”一次暂停时,德安东尼教练也曾这样对李特说道。
李特点点头,没有多说什么。他知道教练的意图,但他更清楚自己的优势和球队的现状。让他偶尔去打几个低位可以,但指望他成为常规的低位武器,既不现实,也是对他在组织和进攻端更大作用的浪费。
于是,人们看到的是,李特的数据依旧华丽,尼克斯依旧能赢下不少比赛。但在一些强强对话中,在一些外线集体失准的夜晚,失利总会不期而至。输球后,媒体的分析总会千篇一律地指向内线的薄弱,指向兰多夫离开后留下的战术空白。
李特默默地承受着这一切。赛后更衣室里,他依旧平静,该分析比赛分析比赛,该鼓励队友鼓励队友。只是在无人注意的角落,他偶尔会揉一揉发酸的肩膀,眼神里会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