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降落时,纽约正笼罩在一片灰蒙蒙的雨雾里。李特刚从印第安纳的宁静乡村归来,呼吸间还残留着一点玉米秆的干燥气息,转眼就被这座都市潮湿而拥挤的空气吞没。
“我真服了,”他一屁股坐进接机的车内,对着副驾上的妹妹李雪就开始吐槽,“从2004年夺冠后,我感觉咱们那‘启航篮球启蒙学院’快把印第安纳给‘殖民’了。我在布卢明顿街上晃悠,迎面走来的十个里有八个东方面孔,开口不是‘你好’就是‘吃了没’。”
李雪头都没回,手指在电脑上飞快划动着处理邮件,语气凉凉地接话:“哦,所以呢?你是在抱怨你亲手打造的商业帝国扩张得太成功?”
“不是抱怨,”李特揉了揉眉心,有点哭笑不得,“是感觉这齿轮一旦转起来,真不是按你预想的节奏走的。除了计划内的球员和教练,现在连那些中小联赛的裁判席,还有康复中心、设备供应商……好家伙,感觉以篮球为圆心,辐射出去的所有行业,都快被咱们的人渗透成筛子了。我这到底是开了个篮球学院,还是搞了个人才输出基地?”
李雪终于从屏幕上抬起眼,丢给他一个标准的白眼:“李特先生,请注意你的措辞。我和妈妈整天忙得脚不沾地,是在给你打工。爸爸一个堂堂印第安纳大学的物理学教授,放着正经科研不做,天天窝在实验室分析你的起跳受力曲线和投篮抛物线。我们还没说什么,你这个最大受益人倒先感慨上了?这叫什么?得了便宜还卖乖!”
李特被噎了一下,举手投降:“行行行,我的错,各位劳苦功高。”他顿了顿,看着窗外飞速倒退的街景,语气带上了一点真实的困惑,“就是觉得……有点太快了。感觉像推倒了一块多米诺骨牌,后面哗啦啦倒一片,想停都停不下来。”
“商业就是这样,雪球滚起来,你想让它停,后面的势能也不答应。”李雪语气平淡,随手从公文包里抽出两个厚厚的文件夹,精准地甩到他怀里,“喏,你之前闲着无聊写的两个剧本草稿,评估结果出来了。”
李特接住,低头一看。一份封面上是他随手写的大字《灼心》(注:类似《特工绍特》设定),另一份则是《盲点》(注:类似《弱点》的体育励志片)。
“斯派克·李看过了,”李雪言简意赅,“他对《灼心》很感兴趣,说你构思的那个顶级特工的角色,冷静、能打、智商碾压,很有颠覆性,问你有没有兴趣自己主演。”
李特挑了挑眉,翻看着《灼心》的梗概,没立刻回答。
李雪的手指在平板边缘敲了敲,像是忽然想起什么,嘴角勾起一抹戏谑的弧度,侧头看他,眼神里充满了探究:“对了,还有个事儿我挺好奇。根据我亲爱的哥哥你那丰富多彩的‘交往’记录,过去两年里,跟你名字扯上关系、被媒体拍到、能算进‘绯闻女友’范畴的,我记得至少有四位风格迥异的女士吧?”
她掰着手指数:“好莱坞辣妹、好莱坞新晋甜心、美艳御姐型演员、邻家甜美女孩…口味固定…阵容堪称豪华。”她话锋一转,用文件夹轻轻点了点李特手里的剧本,“可你怎么就只写了两个剧本呢?按理说,这灵感来源,不是应该更……充沛一点吗?”
李特像是被踩了尾巴的猫,几乎是瞬间弹了起来,脑袋差点撞到车顶。
“没有!不是!别瞎说!”否认三连脱口而出,速度快得堪比他的抢断,“我跟她们就是普通朋友!媒体乱写你也信?我写剧本是出于兴趣,是艺术创作!跟我私生活有半毛钱关系吗?李雪我警告你啊,造谣是要负法律责任的!”
他语气激动,脸颊却不受控制地有点泛红。
李雪看着他这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反应,满意地转回身,重新看向前方的雨幕,轻飘飘地留下一句:“哦,普通朋友啊……行,你说什么就是什么呗。反正剧本在这儿了,斯派克导演等着回话。至于剩下的‘灵感’嘛,不急,你可以慢慢写。”
李特瞪着她的后脑勺,一口气堵在胸口,上不来也下不去。他低头看着手里两份风格迥异的剧本,又想起印第安纳那几乎被他的商业触角改变的篮球生态,一种奇异的割裂感油然而生。
球场上的胜负他可以精准计算,篮球帝国的蓝图他可以清晰勾勒,甚至电影剧本的脉络他也能信手拈来。但有些东西,比如这失控般扩张的商业齿轮,比如身边人那看透一切的眼神和调侃,却仿佛脱离了他的掌控,自顾自地疯狂转动着,带着他奔向一个连他自己都无法完全预知的未来。
车轮碾过湿滑的路面,发出持续的沙沙声。纽约的雨,还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