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风波动荡 信立根基
“大明皇家银行”的运作与“天启银元”、“天启通宝”的流通,并非总是一帆风顺的田园牧歌。在新生事物成长的路上,必然伴随着风浪与考验。就在银元发行后约莫两个月,一场突如其来的 “挤兑风潮” ,如同阴冷的朔风,骤然吹袭了刚刚站稳脚跟的金融体系。
风波的源头,混杂着无知、恐慌与别有用心。先是京城坊间悄然流传起一些谣言:
“听说了吗?那银行里的银子,根本不够兑!官府这是要空手套白狼呢!”
“是啊是啊,我那在宝源局当差的远房表亲说,新钱铸得虽好,可库里白银没那么多,那银元里面掺了别的贱金属,不信你仔细掂量,比老银子轻!”
“还有那汇票,就是一张花纸头,万一银行倒了,或者官府不认账,咱们的血汗钱可就打水漂了!”
谣言如同瘟疫,在酒肆、茶楼、市井间迅速传播。一些原本就对新生事物持怀疑态度的小商户、普通存户开始感到不安。起初只是三三两两的人拿着存单或汇票到银行要求兑付现银,但随着恐慌情绪的蔓延,越来越多的百姓加入了兑付的行列。京师总行以及刚刚开设的几家分号门前,很快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人声鼎沸,群情惶惶,场面一度濒临失控。
“兑钱!我要把存的钱都取出来!”
“对!我们要现银!不要纸片子!”
“官府可不能骗咱们老百姓啊!”
银行的伙计和账房们忙得焦头烂额,额头上沁出了冷汗。储备的金库虽然按照沈惊鸿的要求,始终保持了相当高比例的现银准备,但也架不住如此集中、大规模的兑付要求。情况迅速被报到了沈惊鸿这里。
格物院值房内,气氛凝重。几位负责银行具体运营的户部官员面色发白,忧心忡忡。
“阁老,情况不妙!谣言四起,兑付者众,照此下去,库存现银恐难以支撑三日!是否……是否暂时关闭兑付,以稳定局面?”
“不可!”沈惊鸿断然否定,神色冷静得可怕,“此时关门,无异于承认银行无力兑付,坐实谣言!信用一旦崩塌,再想建立,难如登天。银行之根基,在于‘信’字,此刻正是立信之时!”
他立刻做出了几项部署:
第一,严令所有银行网点,必须保持正常兑付,态度要耐心,手续要清晰,绝不允许有任何推诿、拖延或限制兑付的行为。同时,增派人手,加开临时窗口,尽力维持秩序,避免发生踩踏冲突。
第二,立即调动京营可靠士卒,身着便装,于各银行网点外围维持秩序,防止有宵小之辈趁机煽动闹事,确保兑付过程平稳。
第三,由他亲自起草,以“大明皇家银行”的名义,发布措辞坚定、清晰的安民告示,张贴于各处。告示中郑重承诺:银行金库充实,所有银元、铜钱、汇票,皆可随时、足额兑付!并严正警告,对于散布谣言、扰乱金融秩序者,将按律严惩不贷!
第四,他密令手下,迅速追查谣言源头,重点排查那些因利益受损而可能暗中作梗的旧式钱庄和银炉。
就在这风声鹤唳之时,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举动,起到了定海神针般的作用。江南巨贾方敬斋恰在京师。听闻挤兑风潮后,他非但没有急于将自己存在银行的大笔货款取出,反而做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决定。
就在京师总行门前队伍最长、人心最浮动的那一刻,方敬斋带着几名伙计,抬着几个沉甸甸的大箱子,径直走到了存款柜台前。他没有像其他人一样要求兑付,而是朗声对柜台后的书办,也是对身后所有排队的人说道:
“老夫杭州方敬斋,此番再将现银三十万两,存入‘大明皇家银行’!兑换官定银元,并开具汇票!”
此言一出,满场皆惊!嘈杂的人群瞬间安静了下来,所有目光都聚焦在方敬斋和那几箱明显分量不轻的银箱上。在人人争相取钱的时候,这位江南闻名的大商人,竟然反其道而行之,拿出巨资存入银行!这需要何等的魄力与对银行何等的信任!
银行的书办也愣住了,随即反应过来,强压激动,高声唱喏:“杭州方东家,存入足色银三十万两,折合天启银元肆拾壹万陆千圆整!开具汇票——!”
洪亮的声音在寂静的大堂内回荡。方敬斋面带微笑,从容地接过厚厚一叠崭新的银元票和汇票,向众人微微拱手,便带着伙计潇洒离去。
这一幕,比任何安民告示都更具说服力。精明的商贾们立刻醒悟过来:连方敬斋这样的人物都敢在此时将身家存入银行,说明银行的信誉根本毋庸置疑!那些谣言,不攻自破。恐慌的情绪如同被戳破的气球,迅速消弭。排队的人群中,开始有人窃窃私语:
“方东家都敢存这么多,咱们那点家当还怕什么?”
“看来真是有人在捣鬼……”
“散了散了,不取了,信得过!”
挤兑的风潮,在方敬斋这“神来之笔”和官府有力的应对下,迅速平息。经此一役,“大明皇家银行”不仅没有倒下,其“坚如磐石、兑付无忧”的形象反而更加深入人心,信誉度空前提升。事后查明,谣言确系几家被夺了生意的大钱庄联手散布,主事者很快被顺天府缉拿,依律严办,以儆效尤。
危机化解,沈惊鸿并未感到轻松,反而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要真正让金融体系扎根,必须提供更细致、更贴近民生的服务,将更多的人,尤其是普通民众,纳入到这个现代金融的脉络中来。于是,在挤兑风波平息后不久,银行再次发布新告示,推出了 “个人存储账户” 业务。
告示用浅显易懂的白话写明:
“无论官绅士商,还是工农民户,皆可于‘大明皇家银行’开设个人名下之存储账户。
一、账户分设:‘随时存取账户’,存取自由,便于日常支用;‘积储生息账户’,约定存期(分三月、半年、一年、三年),期内不取,到期后可获相应息钱,助您钱能生钱。
二、开户简便:只需报备姓名、籍贯、住址(或铺保),即可立户。凭银行发放之特定印鉴或预留密语(由客户自定)办理存取。
三、私密安全:账户往来,银行严守秘密,非依法令,绝不外泄。库房坚固,守卫森严,远胜家中存放。
四、通达便利:于本行各分号、代办所,凭印鉴密语,皆可通存通兑(需符合相关规例)。未来更可办理小额、稳妥之汇划业务。”
这项业务的推出,标志着银行的服务对象从大宗商贸、官饷发放,进一步下沉到了普通的个人和家庭。起初,响应者多是些与银行已有往来、尝到甜头的商人,或是些追求稳妥的城中富户。他们开始将部分闲置银钱存入“积储生息账户”,获取稳定的利息收入。
但渐渐地,一些普通的市民也被吸引。京城一位经营着小杂货铺的店主,在目睹了挤兑风潮的平息和方敬斋的举动后,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将铺子里日常周转的部分铜钱和碎银,在银行兑换成银元和标准铜元后,开立了一个“随时存取账户”。他发现,将钱存在银行,不仅比放在店铺里更安全,而且存取确实方便,需要进货时,直接支取即可,还能拿到盖有银行大印、清晰记录每一笔交易的存折,心里格外踏实。
消息传开,更多的手工业者、店铺伙计、甚至一些略有积蓄的城郊自耕农,也开始尝试接触这家“官办的钱庄”。他们或许存入的钱不多,可能只是几枚银元,或几千文铜钱,但这一点一滴的信任汇聚,正是金融血脉深入社会肌理的真正开始。银行的柜台前,除了以往常见的商贾、军官,也开始频繁出现布衣百姓的身影,他们小心翼翼地递上存钱,又或拿着存折支取家用,一种全新的、基于国家信用的财富观念和储蓄习惯,正在悄然萌芽。
沈惊鸿再次站在银行顶楼,看着楼下已然恢复秩序、并且更加多样化的客户人流,心中感慨。他知道,建立一套健全的金融体系,其难度不亚于打赢一场战争。它需要高超的技术(格物)、坚定的权力(皇权)、明智的策略(制度设计),更需要经历风雨的考验(挤兑危机)和时间的沉淀(个人账户的普及)。这场挤兑风波,看似是危机,实则是一次淬炼,让银行的信用在冲击下反而得到了巩固;而个人存储账户的推出,则是将金融的根系,更深地扎进了社会的土壤之中。
帝国的经济巨轮,在经历了短暂的颠簸后,凭借其内在的坚固与驾驶者的沉着,不仅稳住了航向,更驶向了一片更为广阔、也更具潜力的水域。前路或许仍有暗礁,但航行的信心,已前所未有地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