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伟的目光越过眼前波涛汹涌的长江下游,投向了更遥远的西方——荆襄之地。那里是长江中游的咽喉,湖广粮仓的核心,更是顺江而下,直捣金陵的战略要冲。若能控制荆襄,则南京门户洞开,所谓的长江天险,将从中游被一刀斩断。
然而,此时的荆襄地区,形势极为复杂。名义上仍归属南京朝廷,但实际上处于一种半独立状态。左良玉死后,其子左梦庚虽然继承了部分势力,但威望不足,内部派系林立。而当地的官绅豪强,则各自为政,拥兵自重。更有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原张献忠部将,在张献忠死后散落于荆襄山区,时而劫掠地方,时而又接受明朝招安,反复无常。
“王爷,荆襄之地,鱼龙混杂,各方势力犬牙交错。左梦庚庸碌无能,难以服众。当地官绅只知自保,毫无远见。流寇余孽更是心腹之患。我军若直接进军,恐陷入泥潭,反而给了南京喘息之机。”随军参赞徐宏祖分析道,他早年游历天下,对荆襄地理人文极为熟悉。
王小伟点了点头,他需要的不是一场硬碰硬的征服,而是以最小的代价,最快的速度,拿下这个战略枢纽。
“强攻不如智取,武力不如攻心。”王小伟缓缓说道,“左梦庚和荆襄官绅,最怕的是什么?”
徐锐答道:“无非是怕失去手中的权和利,怕流寇侵袭,也怕……我军兵锋。”
“没错。”王小伟眼中闪过睿智的光芒,“他们既怕我们,也需要我们。怕我们夺其权,也需要我们剿灭流寇,保其平安。那我们,就给他们最需要的东西——安全,同时,拿走他们最害怕失去的东西——权力!”
一个大胆而精细的“荆襄攻略”方案,在王小伟心中成形。他决定多管齐下:
第一, 军事威慑。派遣一支偏师,由周遇吉麾下一员稳重善守的将领率领,进驻与荆襄接壤的河南南阳府,摆出随时可能南下的姿态,对荆襄形成强大的军事压力。
第二, 政治诱降。派出能言善辩、熟悉当地情况的使者,携带他的亲笔信和优厚条件,秘密会见左梦庚及荆襄主要官绅首领。信中承诺,若他们主动归附,则左梦庚可封侯爵,保有部分荣华富贵;官绅们的合法财产和生命安全将得到保障,并可在新朝中量才录用。同时,严厉警告,若负隅顽抗,则大军一到,玉石俱焚。
第三, 剿抚流寇。命令军情司设法接触荆襄地区的流寇头目,传达招安之意。愿意归顺者,可编入官军,既往不咎;顽抗到底者,则坚决剿灭。同时,宣扬北疆新政中安置流民、分给田地的政策,从底层瓦解流寇的社会基础。
第四, 舆论攻势。利用北疆商行的渠道和暗中控制的舆论力量,在荆襄地区广泛宣传王小伟的赫赫战功、新政带来的好处,以及北方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同时,揭露南京朝廷的腐败无能和内部倾轧,营造“天下归心于王”的舆论氛围。
第五, 争取民心。以摄政王名义,宣布若荆襄归附,将立刻推行新政,减免赋税,清丈田亩以抑制豪强,兴修水利以利农耕。将这些惠民政策提前传播出去,争取底层百姓和中小地主的支持。
这是一套组合拳,将军事、政治、外交、舆论、民生等手段紧密结合,目标直指荆襄地区的人心。
计划迅速执行。
南阳方向的军事压力,让左梦庚和荆襄官绅寝食难安。
秘密使者的到来和王小伟的亲笔信,则在他们内部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和分化。有人主张投降以保富贵,有人怀疑王小伟的承诺,还有人妄图凭借地利负隅顽抗。
而对流寇的剿抚并用策略,很快取得了效果。几股较大的流寇武装,在内部瓦解和外部压力下,或接受招安,或被迅速击溃。荆襄地区的治安状况明显好转,这让饱受流寇之苦的百姓和中小地主对王小伟充满了期待。
北疆新政的惠民消息,更是如同春风,吹遍了荆襄大地。“清丈田亩”、“减免赋税”这些字眼,对无数贫苦农民而言,有着致命的吸引力。
民心,开始像淮北一样,悄然转向。越来越多的百姓和底层士绅,暗中期盼着“王师”南下。
左梦庚集团内部,主降派逐渐占据了上风。在经历了又一番激烈的争吵和利益权衡后,面对内外交困、军心浮动的局面,左梦庚最终做出了选择。
这一日,荆襄使者带着左梦庚及主要官绅的降表,来到了王小伟的邵伯镇行营。
“罪臣左梦庚(荆襄众官绅),感念王爷天威,体恤百姓困苦,愿率荆襄文武军民,归顺王爷,效忠新朝!”使者跪伏在地,声音颤抖却清晰。
王小伟接过那沉甸甸的降表,心中一块大石落地。兵不血刃,拿下荆襄!这意味着长江中游门户大开,南京的侧翼和上游完全暴露在他的兵锋之下。所谓的长江天险,已经名存实亡!
他亲自扶起使者,温言抚慰,并立刻下令:任命得力干员,迅速接管荆襄政务;整编左梦庚部军队;在荆襄地区即刻开始推行新政!
消息传出,天下再次震动!南京小朝廷闻讯,如遭最后一击,彻底陷入了绝望的混乱。而王小伟,则已经将目光投向了那近在咫尺、仿佛唾手可得的金陵古城。
长江的波涛,似乎也在预示着,一个旧时代的终结,和一个新时代的开启,已经不可阻挡。
(第13卷第15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