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坛的成功与女儿平安退烧的双重喜悦,如同为苏晚注入了新的能量,也让她对“锦绣”的国际化道路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论坛上与国际同行的交流,以及签约新合作伙伴的顺利,并未让她忘记初期孤身闯荡欧美市场时品尝的苦涩。阿尔比尼的闭门羹、纽约买手的冷淡、文化沙龙的初期冷遇……这些教训如同烙印,让她清醒地认识到,单凭“锦绣”自身目前在国际上的知名度,想要快速敲开高端市场的大门,依然困难重重。
她需要借力。需要一种更巧妙、更具话题性、能更快建立信任和认知度的方式。反复复盘后,一个新的思路在她脑海中逐渐清晰——与其从零开始艰难地自我推介,不如与海外知名华裔设计师或艺术家合作。
这些在西方文化语境中已获得认可、拥有一定影响力的创作者,他们本身就如同一座桥梁,一端深植于东方文化血脉,另一端则融入了西方主流审美体系。与他们合作,推出联名系列,不仅能直接借助其影响力为“锦绣”背书,快速吸引目标客群和媒体关注,更能将两种文化视角进行深度碰撞,创造出更具张力和独特性的作品,真正实现“借船出海”,打开市场突破口。
事业方向再次聚焦,从单打独斗转向了寻求强强联合。
目标名单很快被罗列出来。其中,一位名叫梁安琪(Angela Liang) 的华裔设计师尤为引人注目。梁安琪出生于上海,少年时期移居巴黎,毕业于巴黎高等装饰艺术学院,其个人品牌在巴黎时装周上屡获好评,以将东方哲学中的“空灵”、“留白”与现代极简主义完美融合而着称。她不仅在设计界拥有声望,在艺术圈和高端客户中也拥有众多拥趸,正是“锦绣”理想中的合作对象。
然而,接洽过程从一开始就充满了困难。
首先是如何联系上梁安琪本人及其团队。她的工作室门槛很高,对合作品牌筛选极为严格。菲利普·马丁顾问动用了不少人脉,才将“锦绣”的合作意向书递送到梁安琪助理的手中。
等待回复的日子格外漫长。一周后,对方助理才发来一封礼貌却疏离的邮件,表示梁安琪女士档期已满,且对与中国本土品牌合作持谨慎态度,委婉地拒绝了初步接洽。
这盆冷水并未让苏晚气馁。她意识到,空泛的合作邀请无法打动对方。她必须拿出更有说服力的东西,证明“锦绣”的实力和独特的合作价值。
她亲自操刀,准备了一份详尽的合作提案。不再仅仅是品牌介绍和财务条款,而是深入阐述了“锦绣”对东方美学的理解、精湛的传统工艺底蕴(附上了部分高难度工艺的细节图和视频),以及“墨韵”系列所展现的文化追求。她重点突出了“锦绣”并非一个只想借势的普通制造商,而是一个拥有独立文化灵魂和顶尖制作能力的平台,渴望与梁安琪这样的艺术家进行一场关于“新东方主义”的深度对话。
提案发出后,又是近十天的沉寂。
这天晚上,苏晚在家一边哄睡女儿。小念锦似乎有些闹觉,在她怀里扭来扭去,哼哼唧唧。苏晚耐心地轻拍着女儿的背,嘴里哼着轻柔的摇篮曲,目光却不时瞟向放在床头柜上、屏幕暗下去的平板电脑。她心里惦记着梁安琪团队的回复,那份提案凝聚了她太多的心血和期望。
终于,女儿在她轻柔的安抚下沉沉睡去,呼吸变得均匀绵长。苏晚小心翼翼地将她放进婴儿床,盖好小被子,这才迫不及待地拿起平板电脑。
屏幕亮起,邮箱图标上显示着一个红色的“1”。她的心猛地一跳,点开邮件。
发件人正是梁安琪的助理。邮件内容比上次稍长,语气也缓和了一些,表示梁安琪女士浏览了提案,对“锦绣”的工艺和文化理念表示欣赏,但依然存疑。对方提出了几个尖锐的问题:“锦绣”如何保证在大规模生产中保持提案中所展示的工艺水准?联名系列的设计主导权如何划分?如何确保此次合作不是一次简单的“文化符号”堆砌,而是真正有深度的创作?
问题直指核心,也显示了对方并非敷衍,而是在认真评估。
苏晚深吸一口气,坐在床边,开始与海外沟通,回复这封至关重要的邮件。她必须字斟句酌,既要展现诚意,又要坚定地表达“锦绣”的立场和实力。她详细解释了柔性生产小组如何保障小批量高端定制的品质,阐述了希望以“创意共融、各展所长”的模式进行设计合作,并再次强调了“锦绣”渴望的是基于文化共鸣的深度共创。
夜深人静,只有她敲击屏幕键盘的细微声响和女儿平稳的呼吸声。初秋的夜晚已带凉意,她只穿着单薄的睡衣,专注之下,并未察觉。
不知何时,林长河走了进来。他显然已经洗漱完毕,看到苏晚蜷在床边,对着屏幕凝神思索的样子,他没有出声打扰。他只是默默拿起搭在椅背上的一件她的开司米开衫,轻轻为她披上外衣。
肩膀上突如其来的温暖让苏晚微微一怔,她抬起头,对上林长河沉静的目光。他没有问“怎么样了”,也没有催她休息,只是用眼神传递着无声的支持,然后便转身离开了房间,轻轻带上了门。
那件带着他体温的外衣,和那个无声的动作,仿佛给了苏晚最后一股力量。她拢了拢衣襟,整理思绪,继续回复邮件。
在邮件的最后,她郑重地附上了一个信息——“锦绣”品牌是第xx届中国“金梭奖”“最佳设计创新与文化融合奖”的获得者,并附上了奖杯照片和官方报道链接。“金梭奖”在中国设计界的权威性,是她证明品牌实力和设计高度的最有力注脚。
邮件发出,已是凌晨。苏晚带着疲惫和一丝不确定,躺回床上。
转机在第二天下午到来。梁安琪的助理直接打来了越洋电话,语气比之前任何一次都要热情和正式。她表示,梁安琪女士本人仔细阅读了苏晚的回复,并对“金梭奖”所代表的专业认可非常看重。梁安琪女士认为,“锦绣”对工艺的坚持、对文化的理解以及所展现的合作诚意,与她所追求的设计理念有很多契合之处。她被打动了,愿意安排一次视频会议,与苏晚深入探讨联名合作的可能性!
希望如同冲破阴霾的阳光,瞬间照亮了所有努力。凭借“金梭奖”的权威背书和“锦绣”独特而深入的文化理念,她们终于成功打动了这位极具影响力的华裔设计师,敲开了合作的大门!
苏晚挂断电话,激动地在办公室里踱了几步。她走到窗边,望着窗外车水马龙,心中充满了振奋。这条国际化的新思路——借助文化共鸣者的影响力——终于看到了切实的曙光。与梁安琪的合作一旦成功,必将为“锦绣”在国际高端市场的发展,开辟出一条全新的、充满想象空间的航道。她迫不及待地想要将这个好消息,分享给那个在深夜里默默为她披上外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