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房玄龄率先开口,声音沉稳有力,“马周所言,切中要害。技术可传,但非是无条件赠与。欲学者,当先为我大唐之人,遵我唐律,奉陛下为君父。此乃根本。”
杜如晦紧接着补充:“不错。契丹内附,便是一例。若真心归化,技术自当惠及。若存二心,只想窃取技艺以自强,甚至反噬,则万不可允。”
长孙无忌此刻也收敛了其他心思,出列附和:“臣附议。马郎中之言,实为老成谋国之道。高句丽、倭国之心,尚未可知。技术授受,当与羁縻同化之策并举,急不得。”
李世民端坐御座,目光扫过群臣,正欲开口。一名内侍却匆匆入殿,疾步至御阶下,低声道:“陛下,鸿胪寺少卿王玄策王大人,已在殿外候旨。”
殿内顿时一静。王玄策?出使西域近一年,他终于回来了!
李世民精神一振:“快宣!”
片刻,风尘仆仆却目光炯炯的王玄策大步走入殿中,官袍上还带着远行的尘土。他撩袍跪倒,声音洪亮:“臣,王玄策,奉旨出使西域诸国,今日复命,参见陛下!”
“爱卿平身!”李世民抬手,语气带着期待,“西域之行,成果如何?速速道来!”
王玄策站起身,从怀中取出一卷厚厚的国书副本,朗声道:
“托陛下洪福,仰仗天威,臣此次西行,幸不辱命!吐蕃、西突厥、东突厥残部、楼兰故地、天竺戒日王朝、薛延陀、高句丽……此七方势力,均已与我大唐签订互市草约,同意开放边境,定关税为十一税,允我商队通行,共御丝路匪患!”
他每报出一个名字,朝堂上便响起一阵低低的惊叹。这可是几乎囊括了大唐西、北方向所有重要势力的名单!
“好!太好了!”李世民抚掌大笑,眼中放光,“玄策,你立下大功了!”
然而,王玄策话锋一转,语气沉凝几分:“然,唯有一国,态度暖昧,屡屡拖延,至今未肯明确答复。”
“哦?哪一国?”李世民皱眉。
“吐谷浑!”王玄策清晰吐出三个字,“慕容伏允可汗,表面客气,实则推诿。以部落纷杂、需时间商议为由,一再拖延。臣观其意,并非真心互市,恐是存了观望之心,甚至……有意阻挠。”
朝堂上顿时响起一阵议论声。吐谷浑地处要冲,控扼河西走廊南道,它的态度至关重要。
“吐谷浑……竟如此不识时务!”有武将怒道。
“慕容伏允莫非还想左右逢源?”
李世民看向一直没怎么说话的秦哲:“秦王,对此有何高见?”
秦哲似乎才从瞌睡中醒来,打了个哈欠,浑不在意地摆摆手:“我当什么事儿呢……吐谷浑?慕容家那个老滑头?不同意就不同意呗,多大点事儿。”
他掏了掏耳朵,语气轻松得像在谈论天气:“咱们的货好,价格公道,还怕卖不出去?吐蕃同意了,天竺同意了,商路多的是。他吐谷浑那条道,不走就不走呗。
等咱们的商队带着金山银山从别的路绕过去,赚得盆满钵满,你看他吐谷浑境内的那些部落头人眼不眼红?急不急?”
他咧嘴一笑,带着点痞气:“到时候,不用咱们打,他们自己内部就得先乱起来。求着咱们去开互市都来不及!现在上赶着去求他?跌份儿!”
他看向李世民,眼神却认真了几分:“陛下,现在咱们没空搭理他。让他自己玩去吧。等咱们把手头的事儿理顺了,兵强马壮,国库充盈了……”
秦哲没把话说完,只是嘿嘿笑了两声,但那意思,所有人都懂。到时候,就不是互市,而是“纳入版图”的问题了。
他最后补充道:“有那功夫跟他磨嘴皮子,不如想想,刚才王大人说的那七个答应互市的地方,派谁去当这个市舶使?派谁去管交易?派谁去镇场子?这才是正经事儿。
可别咱们货过去了,让人欺负了,那才丢人。”
王玄策立刻躬身:“秦王殿下所言极是。臣与各国约定,首批互市官员,需在三月内抵达。此事确需尽早定夺。”
李世民深吸一口气,压下对吐谷浑的不快,目光变得锐利起来:“秦王提醒的是。吐谷浑之事,暂且搁置。眼下首要之事,是落实好这七处互市!”
他看向房玄龄、杜如晦等人:“玄龄,克明,吏部、户部要立刻遴选精干官员,筹备组建各互市监。既要通晓经济,又要熟知边情,更要忠于王事!”
“臣等遵旨!”房玄龄、杜如晦齐声应道。
李世民又看向兵部官员:“互市初开,难免有宵小觊觎。兵部需调配得力将校,率精兵驻守互市,确保商路安全,扬我国威!”
“末将明白!”
朝堂上的焦点,瞬间从吐谷浑的“不合作”,转向了如何经营好已经到手的七条商路。一股务实而紧迫的气氛弥漫开来。
唯有秦哲,又恢复了那副懒洋洋的样子,仿佛刚才只是随口说了句无关紧要的话。但他那“等抽开身了,
直接纳入大唐国土”的轻描淡写,却像一颗种子,悄无声息地落在了某些人的心里。
慕容伏允的吐谷浑,似乎已经被标记在了未来的地图上。只是现在,大唐很忙,没空理会一个拖延时间的邻居。帝国的车轮,
正朝着已经敞开的大门,轰隆隆地前进。而吐谷浑的拖延,在秦哲看来,不过是给了大唐一个未来动手的、更充分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