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忘忧败退,雨巷重归寂静,只余下淅沥雨声与淡淡的血腥气。
徐小栓并未立刻离去。他寻了一处残破的桥洞,盘膝坐下,任由桥外雨幕如帘。与林忘忧一战,尤其是最后强行以“心灯”破开“水墨江山”领域,对他消耗极大,神魂与灵焰皆受震荡,需尽快调息稳固。
他运转功法,四色薪火在体内缓缓流转。玄黄之光修复着受损的经脉,抚平气血的激荡;金芒战意驱散着残留的冰冷剑意;翠意生机滋养着枯竭的元气;而那新得的文华白光,则如同清泉,洗涤着识海,让他在激战后依旧保持灵台的清明与思考的敏锐。
“听雨轩……意境传承……”他回味着领域破碎时那瞬间的清晰感应,心中渐渐有了方向。
数个时辰后,雨势渐歇,东方天际泛起鱼肚白。徐小栓伤势暂时稳定,虽未痊愈,但已无大碍。他走出桥洞,晨光熹微中,镜湖烟波浩渺,远处山色空蒙,经过一夜雨水的洗涤,天地间一片清新。
他没有再回菱州城,而是沿着镜湖岸边,漫无目的地行走。他没有刻意去“寻找”,而是放空了心神,将自身融入这片江南山水之中。
他走过垂柳依依的堤岸,看过早起的渔夫撒网;他穿过露水未干的荷塘,听过蜻蜓点破水面的轻响;他驻足于古老的石桥,抚摸着被岁月磨平棱角的桥栏;他凝望着一碧万顷的湖面,感受着那水天一色的辽阔。
他不再仅仅是一个追寻节点的“持灯人”,更像是一个回归天地的“旅人”,一个用心“聆听”江南低语的“学子”。
日升月落,又是一天过去。
傍晚时分,天空再次飘起细雨,比昨夜更加轻柔绵密。徐小栓没有撑伞,任由细雨沾湿了青衫。他行至镜湖一处较为偏僻的港湾,这里芦苇丛生,水鸟栖息,远离了城镇的喧嚣。
他在一块临水的光滑青石上坐下,面向烟雨朦胧的湖面,缓缓闭上了眼睛。
耳中,是细雨落入湖面的沙沙声,是芦苇随风摇曳的簌簌声,是远处偶尔传来的几声鸟鸣。
鼻尖,是湖水淡淡的腥气,是泥土的芬芳,是水汽的清新。
心神,则彻底放开,与这雨,这湖,这风,这天地自然交融。
渐渐地,那纷杂的声音在他耳中开始变化。
雨打湖面的沙沙声,仿佛化作了无数先贤翻动书页的声响,轻柔而持续。
风吹芦苇的簌簌声,如同古老的琴弦被拨动,奏响空灵而悠远的乐章。
甚至那水鸟的啼鸣,也仿佛带上了某种奇特的韵律,如同诵读书篇的顿挫。
他眉心的薪火之灯,在这极致的宁静与共鸣中,自发地亮起。灯光不再是抗争与守护时的炽烈,而是变得温润、平和,如同这江南的雨,无声地滋润着万物。那文华白光尤其活跃,与这弥漫在天地间的文思雨意交相辉映。
他“听”到了。
不是用耳朵,而是用心。
他“听”到了沉淀在镜湖之水中的千年文脉,那是对着湖光山色吟咏的诗词歌赋,是挥毫泼墨留下的丹青画卷,是智者于此观水悟道的沉思低语。
他“听”到了蕴含在绵绵雨丝中的万古情思,那是离人的愁绪,是游子的乡愁,是文人墨客的雅趣与感怀。
这雨,这湖,本身便是“听雨轩”!它并非一座楼阁,而是一种无处不在的意境,一种以江南山水为载体,传承文明中那份细腻、婉约、智慧与情感的精神空间!
就在他明悟的刹那,异变陡生!
并非敌人来袭,而是他身下的镜湖之水,无风自动,以他所在的青石为中心,缓缓旋转起来,形成一个巨大的漩涡!漩涡之中,并非黑暗,而是散发出柔和而纯净的白色光芒,一股精纯至极、带着书香墨韵与天地灵气的文华之气,如同喷泉般涌出,将他整个人包裹在内!
徐小栓没有抵抗,反而放开心神,主动引导这股精纯的文华之气融入自身。
这股力量,不同于文心阁那浩瀚的知识星河,它更加柔和,更加贴近自然与心灵,着重于感悟与意境。它洗涤着他的神魂,提升着他的悟性,让他对“柔”、“静”、“思”、“感”等文明中相对“阴柔”的一面,有了更深的理解。
眉心的薪火之灯,在这股力量的滋养下,那文华白光愈发璀璨纯净,甚至隐隐带动其他三色光华也变得更加圆融通透。灯焰跳动间,仿佛能映照出湖光山色,能聆听雨打芭蕉。
不知过了多久,湖面的漩涡缓缓平复,白光内敛。徐小栓睁开眼,只觉得神清气爽,之前战斗的损耗不仅尽数恢复,神魂与灵焰似乎都经历了一次彻底的洗礼,变得更加晶莹剔透,与这江南天地也更加契合。
他能清晰地感觉到,自己与这片镜湖,与这江南的雨,建立起了一种玄妙的联系。只要心念一动,便能引动此地文华之气,更能借助雨势湖光,施展出蕴含意境的独特手段。
“听雨轩”的传承,便在这一次静坐聆听中,水到渠成。
他站起身,望向雨幕后的菱州城方向,目光深邃。
林忘忧,净池计划,圣蛊令的共鸣……江南的谜团,尚未完全解开。
但此刻,他已不再是孤身闯入的异乡客。他的灯火,已映入了这片湖光山色,他的文心,已听懂了这江南烟雨。
下一步,该是主动探寻那“净池”之秘,会一会这江南真正的暗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