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瞬间就明白了何健旺的深意。
这不仅是推荐李恪,更是在为他的儿子们规划一条相辅相成、避免内斗的道路。
让承乾得名,稳固储位;让李恪实干,发挥才干,同时也能让这对因身份而关系微妙的兄弟,借此机会增加合作与了解。
这份用心,可谓良苦。
李世民心中感慨万千,既有对仙师为他子嗣、为大唐未来着想的感激,也有一丝释然。
有仙师在背后看着、引导着,他似乎真的可以期待儿子们兄友弟恭、各展所长的未来了。
更何况,这是仙师亲自开口推荐的人选,于公于私,他都没有理由拒绝。
他沉吟片刻,缓缓点头,脸上露出了舒心的笑容:
“仙师思虑周全,如此安排,甚好。便依仙师所言,让恪儿主理此事,承乾总领其名。朕回头就下旨,命他们将作监、司农寺协同办理,尽快制出样品,试用于京畿良田!”
“嗯,你看着安排就行。”
何健旺见目的达到,立刻打了个哈欠,站起身伸了个懒腰,
“行了,正事说完,没我什么事了。后面那些具体怎么推行、怎么考核、怎么汇报…乱七八糟的事情,听着就头大,我可不管了。你自己折腾去吧。”
他最怕的就是这些繁琐的政务流程,出出主意、画画图纸还行,让他去跟进落实,那简直是要了他的老命。
李世民早已习惯何健旺这甩手掌柜的作风,连忙笑道:
“仙师放心,后续琐事,朕与臣工们自会料理,绝不敢再劳烦仙师。”
“那就好,我回去休息了。”
何健旺话音未落,身形一晃,便已消失在偏殿之中。
李世民看着何健旺消失的地方,摇头失笑,但随即神色一肃,立刻对刚刚跑步赶来的张阿难吩咐道:
“阿难,即刻传旨,召房玄龄、长孙无忌、工部尚书、司农寺卿…嗯,再把老三也叫来,速来两仪殿议事!”
“老奴遵旨!”张阿难躬身领命,快步而出。
吩咐完,李世民又想起一事,赶紧补充,声音压低了些,带着点不易察觉的急切:
“还有,派人去立政殿回禀皇后,就说…就说朕晚些过去,那红烧肉…给朕留着点,莫要全让兕子那几个小馋猫吃光了。”
张阿难忍着笑,再次应道:“是,圣人。”
待张阿难离去,殿内暂时安静下来。
李世民重新坐回御案后,目光再次落在那张改变农业格局的图纸上,心潮澎湃。
然而,那红烧肉诱人的色泽和无比美妙的滋味,却不由自主地再次浮现在脑海,勾动着他的味蕾。
“猪肉…竟是猪肉!”
李世民摩挲着下巴,脸上满是困惑与惊奇,低声自语,
“腥膻贱肉,何以在仙师手中,能化腐朽为神奇,成就如此无上美味?真是奇哉怪也…”
他打定主意,等这曲辕犁…不,是“贞观犁”的事情安排妥当,定要找个机会,好好向仙师请教一番这“红烧肉”的奥秘。
若是此法能推广开来,让猪肉也变得美味易得,于民生而言,又是一桩功德啊!
不过眼下,还是先处理这关乎国计民生的犁具大事。李世民收敛心神,将全副精力都投入到了即将开始的御前会议之中。
没过多久,得到急召的房玄龄、长孙无忌、工部尚书段纶、司农寺卿等人便脚步匆匆地赶到了两仪殿偏殿。
几人脸上都带着些许疑惑与凝重,陛下此时突然召集,且点名了工部和司农寺的主官,莫非是哪里出了紧急的工事或灾情?
然而,当他们踏入殿内,看到早已等候在此、神色同样带着几分不解的吴王李恪时,心中的疑惑更甚了。
吴王殿下近日才奉诏回京,此时出现在这等涉及具体政务的御前会议上,着实有些突兀。
长孙无忌的目光尤其在李恪身上多停留了一瞬,眼底深处闪过一丝审慎。
“臣等参见陛下。”
众人收敛心神,齐齐向御座上的李世民行礼。
“众卿平身。”
李世民的声音带着一丝压抑不住的振奋,他没有绕圈子,直接指向御案上那幅已然铺开的图纸,
“深夜召诸位爱卿前来,是有一样关乎国计民生的紧要之物,需即刻议定,尽快推行。”
众人的目光瞬间被那幅绘制精细、结构新颖的图纸所吸引。
工部尚书段纶下意识地上前半步,他是行家,一眼就看出此物是一种犁具,但其结构与他所知的任何犁具都大不相同。
“此物,名曰‘曲辕犁’,亦可称‘贞观犁’。”
李世民的声音铿锵有力,特意强调了后一个名字。
“‘贞观犁’?”
房玄龄轻声重复,与长孙无忌交换了一个眼神,两人都捕捉到了陛下为此物命名的深意。
“不错!”
李世民站起身,走到图纸前,开始亲自讲解,他将从何健旺那里听来的优点,结合自己的理解,深入浅出地阐述出来,
“众卿请看,此犁与现今通用的直辕犁相比,其辕弯曲,故转向极为灵活,尤其适用于江南、山间小块水田;增设犁评、犁箭,可自由调节耕垦深度,或深耕或浅种,随心所欲;因其结构巧妙,牵引阻力大减,一头健牛,甚至力气大些的驴骡便可拉动,远比旧犁省力…”
他讲得细致,越是讲解,底下几位重臣的眼睛就越亮。
他们都是精通实务的能臣,太清楚一件高效农具对生产力的巨大解放了。
司农寺卿更是激动得胡须微颤,仿佛已经看到了天下粮仓更加充盈的景象。
“若此犁推广天下,我大唐农户人可节省劳力,地可增加产出,此乃强农固本、富国安邦之利器!”李世民最后总结道。
“陛下圣明!此犁若真如陛下所言,实乃天佑大唐,泽被苍生之祥瑞!”
房玄龄率先躬身,语气激动,他考虑的是国策与民生。
“巧夺天工,巧夺天工啊!”段纶盯着图纸,喃喃自语,作为工部尚书,他更能体会到这设计背后的巧思与价值。
长孙无忌也抚须点头,赞道:“陛下,此犁若成,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他话语虽赞,目光却再次不经意地扫过站在一旁,同样被这“贞观犁”图纸所震撼的李恪。
介绍完犁具,李世民话锋一转,目光落在一旁恭敬侍立的李恪身上,神色肃然:
“如此利国利民之器,研制与推广,至关重要。朕决议,此事由太子承乾总领其名,彰显储君关怀农桑之德。”
众人闻言,皆点头称是,由太子挂名,确是题中应有之义,能极大提升此事的规格和影响力。
然而,李世民接下来的话,却让所有人,包括李恪本人,都感到了一丝意外。
“然,太子需辅佐朕处理军国要务,具体推行事宜,需得一干练得力之人亲力亲为。”
李世民的思路清晰无比,
“恪儿。”
李恪心头一震,连忙出列,躬身应道:“儿臣在。”
“朕命你,全权负责‘贞观犁’的试制、改良与推广事宜!你要深入将作监,督导工匠,精益求精;你要走访田垄,咨询老农,体察实情;你要协同工部、司农寺,拟定推广方略,务求此犁能尽快惠及天下农户!你可能做到?”
李世民的目光锐利,带着审视,也带着期望。
这一刻,殿内安静得能听到彼此的呼吸声。
所有人都明白了。陛下这不仅是要推行新农具,更是要给吴王李恪一个极其重要且能积累巨大声望和实务经验的差事!而且是在太子总领其名的情况下,让吴王掌握实权!
李恪感受到背后诸多复杂的目光,但他此刻心中已被巨大的责任感和一股热血充满。
他想起仙师的鼓励,想起父皇的期望,更想起此事对大唐百姓的意义。
他深吸一口气,压下翻腾的心绪,郑重无比地躬身行礼,声音坚定:
“儿臣李恪,领旨!定当竭尽全力,不负父皇重托,不负天下百姓之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