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近正午,阳光正好,将紫禁城的琉璃瓦照耀得金碧辉煌。京城内外,依旧沉浸在新政推行和丰饶之雨带来的蓬勃生机之中。市井喧嚣,田野忙碌,一切都仿佛沿着一条充满希望的轨道前行。
然而,就在这看似平常的时刻,一种难以言喻的、浩瀚而温和的威压,如同悄无声息的潮汐般,缓缓漫过整个北京城。并非令人恐惧,却让所有生灵不由自主地心生敬畏,仿佛感知到某种至高无上的存在正在临近。
街头巷尾,喧闹声渐渐平息。贩夫走卒停下了吆喝,下意识地抬头望天;茶楼酒肆中的食客放下了杯箸,凝神感受着那奇异的心悸;田间劳作的老农直起腰,擦拭着汗水,目光投向那澄澈如洗的碧空;就连嬉戏的孩童也仿佛感应到了什么,变得安静下来,依偎到大人身边。
“怎么回事?心里头……忽然好踏实,又有点发慌?”
“快看天上!那是什么光?” 不知是谁最先发出惊呼。
只见西方天际,一道温润而璀璨的青辉正由远及近,不疾不徐地向着紫禁城的方向而来。那光芒并非刺目,却拥有一种洞彻人心的力量,让所有目睹者都明白——是仙师娘娘法驾降临!
消息如同闪电般传遍全城!无数百姓纷纷涌上街头,向着青光的方向翘首以盼,脸上洋溢着激动、虔诚与无比的敬畏。他们不敢高声喧哗,只是默默地注视着,许多人已经跪伏下去,低声祈祷。
与此同时,紫禁城内,乾清宫中的崇祯皇帝正在批阅奏章。
几乎是同时,首席太监王承恩几乎连滚带爬地冲进殿内,声音因极度的激动和紧张而尖锐变形:“皇爷!皇爷!仙师……仙师娘娘法驾!正……正朝着皇宫来了!已经快到承天门外了!”
崇祯霍然起身,脸上瞬间闪过无数复杂情绪——震惊、期待、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最终化为无比的郑重。他没有任何犹豫,立刻沉声道:
“快!传旨!开启所有宫门!鸣静鞭!百官即刻随朕出迎!不得有误!”
静鞭三响,肃静之声传遍宫苑。急促的钟鼓声响起,那是最高规格的迎驾礼仪!整个皇宫瞬间高效运转起来,宦官宫女们虽紧张却有序地奔走。
崇祯皇帝整理了一下龙袍,深吸一口气,率先大步走出乾清宫。
内阁首辅周延儒、兵部尚书陈新甲等一众核心大臣早已闻讯赶来,个个神色肃穆中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与惶恐,连忙紧随其后。
没有御辇,没有仪仗,崇祯皇帝亲自率领着大明帝国的中枢重臣们,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恭谨姿态,步行穿过一道道宫门,径直前往皇极殿前的巨大广场——丹陛所在。
当他们来到广场时,那道青辉已然降临。云茹青衣赤足的身影,周身流淌着柔和而浩瀚的光晕,如同九天玄女,缓缓自空中降下,最终悬停在离地约三丈的空中,正好面对着匆匆赶来的皇帝与百官。
她的目光平静,扫过下方黑压压跪倒一片的人群——从皇帝到勋贵,从阁老到侍卫,所有人都在那无形的威压下,心悦诚服地跪地迎接,头颅深深低下。
广场周围,闻讯赶来的更多官员、侍卫、宦官,也如同潮水般跪伏下去,整个紫禁城仿佛在这一刻静止了。
崇祯皇帝站在最前方,微微躬身,声音清晰而充满敬意:“朕,谨率文武百官,恭迎仙师法驾降临!”
云茹微微颔首,空灵平和的声音如同清泉流泻,传入在场每一个人的耳中,也仿佛响彻在无数关注着此地的京城百姓心间:“起身。”
“谢仙师!”众人这才敢小心翼翼地起身,但依旧垂手躬身,不敢直视。
崇祯深吸一口气,上前一步,仰头望着空中那决定着他和大明命运的身影,主动禀报道:“劳动仙师亲临垂询,朕心惶恐。托仙师洪福,近日新政推行,北直隶之地,确有多处可喜之象。”
他定了定神,开始条理清晰地陈述,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如同学生向师长汇报功课般的认真:
“其一,民生大为改善。自前日仙师降下甘霖,北直隶百姓饥馑尽除,沉疴得愈,身体康健,精力充沛,民心安稳,欢欣鼓舞,皆感念仙师天恩。”他指了指宫墙之外,仿佛能听到那无形的欢呼。
“其二,清丈田亩,已有初步成效。如涿州、良乡、通州等地,进展顺利,多数乡绅百姓皆能顺应新政,主动配合,大量隐匿田产得以清查登记,为后续均田分亩奠定了根基。首批清丈出的田产,已开始着手规划分配,民间期盼甚殷。”
“其三,吏治效率有所提升。朕特设‘京畿清丈总理衙门’,抽调干员,并得仙师座下推行官相助,雷厉风行,颇见成效。以往推诿拖沓之风,为之一肃。”
“其四,流民得以安置,以工代赈诸事,如疏通河道、整饬道路,进展顺利。因物资充裕,工效倍增,社会秩序井然。”
崇祯的汇报条理清楚,重点突出,显然是对近期政务极为用心。他身后的群臣们也都屏息凝神,心中既为皇帝的陈述暗自点头,又为仙师亲自听取汇报而感到无上荣光与压力。
京城百姓虽无法亲眼得见,却能隐约感知到仙师降临皇宫,皇帝正在禀报政事,无不心生敬畏,觉得这世道或许真的要彻底变好了。
云茹静静听着,目光依旧平静,未置可否。待崇祯说完,她才缓缓开口,声音依旧清冷:“既有成效,亦必有难处。当前所遇,最主要之阻碍为何?”
崇祯沉吟片刻,神色转为凝重,他知道在仙师面前必须实话实说: “回仙师,确有三处难题,最为棘手,非寻常手段可速决。”
“其一,乃蓟州、宣府等边镇卫所。彼等处地偏远,军将骄悍,借口军务,阳奉阴违,甚至公然阻挠清丈,其麾下军屯、勋庄土地难以触动。此关乎边防稳定,朕与内阁皆认为需慎重,恐引发变乱。”
“其二,乃盘踞地方之豪强讼棍。彼等虽无显赫勋位,却精通律法,勾结胥吏,善于利用陈年旧契、模糊条款,制造种种技术事端,拖延清丈,混淆视听,使得过程迁延日久,耗费大量精力。如宝坻赵家之流,非止一例。”
“其三……”他顿了顿,声音更低沉了些,“乃部分顶级勋贵之隐秘抗拒。彼等明面顺从,实则利用其深厚人脉与复杂财势,或暗中串联,或试图以经济手段制造麻烦,其力深植朝野,牵一发而动全身,清理尤为不易。彼等恐仍在观望,甚至暗中寻找……制衡之道。”
崇祯说完,微微低头,等待仙师的评判。整个广场鸦雀无声,所有大臣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不知仙师会对皇帝坦诚的困难作何反应。是失望?是不耐?还是……
云茹的目光落在崇祯身上,似乎能看透他内心的压力与努力。片刻的寂静后,她缓缓开口,语气中似乎带上了一丝极淡的、几乎无法察觉的认可:
“知难处,而不讳言。有举措,而非空谈。于尔等而言,已属不易。”
这句话如同甘霖,瞬间洒在崇祯和所有大臣的心头!
皇帝猛地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难以置信的激动和释然!他得到了仙师的肯定!虽然只是“于尔等而言”,但这已是前所未有的嘉许!
群臣们也是心中一块巨石落地,继而涌起一股自豪感。仙师认可了陛下的工作,也就是认可了他们的努力!
然而,云茹接下来的话,却让所有人的心再次提了起来:
“然,此等阻碍,于吾眼中,无非顽石淤泥,阻道而已。”
她的声音依旧平静,却带着一种俯瞰尘寰的淡然。
“明日,吾亲往蓟州一行。”
“至于律法刁难,经济掣肘……”
她微微停顿,目光似乎扫过那些跪伏的、心中或有鬼胎的勋贵官员。
“凡阻碍新生者,无论其以何等形式,皆需涤荡。”
话音落下,她不再多言,身影依旧悬浮于空中的青辉之中,仿佛在等待,又仿佛在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