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四章:捐铁
七月的日头,毒辣辣地炙烤着南水县的每一寸土地。青石板路面被晒得滚烫,蒸腾起扭曲的热浪。空气里没有一丝风,连平日里聒噪不休的知了,此刻也偃旗息鼓,只有街道上高音喇叭里反复播放的激昂口号,不知疲倦地撕裂着午后的沉闷。
“全民动员,大炼钢铁!”
“砸锅卖铁,支援国家建设!”
“超英赶美,钢铁先行!”
这声音,如同无形的鞭子,驱赶着人们投入到又一场狂热的运动中。与工厂里因饥饿和资金断裂而陷入的死寂不同,南水县城的大街小巷,因为这“捐铁”任务,陡然间又“热闹”了起来。
这天下午,街道办事处的几个干部,由一个姓孙的副主任带头,挨家挨户地敲门,进行动员和登记。他们手臂上戴着红袖章,脸上混合着执行任务的严肃和被这酷暑蒸出的不耐烦。
王超家所在的巷子,自然也未能“幸免”。
“咚咚咚!”敲门声响起,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度。
李秀兰正在灶间,准备用王超系统里刚秒杀到的一条鲩鱼头炖豆腐,听到敲门声,擦了擦手,赶紧去开门。
“李秀兰同志在家啊,”孙副主任站在门口,身后跟着两个年轻的办事员,手里拿着登记本和笔,“街道响应上级号召,组织居民捐铁,支援国家炼钢大业,这是光荣的政治任务!你们家准备捐点什么?”他的语气是公事公办的,目光却已经下意识地往院里扫视,像是在评估着什么。
李秀兰脸上立刻堆起了惯常的、带着几分局促的笑:“孙主任,我们一定支持,一定支持!我这就去收拾收拾!”她不敢有丝毫怠慢,转身就回屋,开始翻箱倒柜。
王超坐在堂屋里,手里拿着一本泛黄的《冶金概论》随意翻看着,实则是在研究这个时代土法炼钢的一些荒谬之处。听到门口的动静,他眼皮都没抬一下,嘴角却几不可察地撇了一下。捐铁?把好好的铁器、甚至日常用具拿去化成铁疙瘩,美其名曰“炼钢”,这种违背基本常识和经济效益的事情,也只有在这种狂热的氛围下才能大行其道。
但他没有出声阻止母亲,他知道,在这种大势面前,个人的理性是微不足道的,反抗只会招来不必要的麻烦。
李秀兰在杂物里叮叮当当地翻找着,她先拿出一个破了个洞的旧铁皮桶,又找出几段锈蚀不堪的铁管,早已不能用的旧铁丝,还有一个磕碰得坑坑洼洼的搪瓷盆(盆底的搪瓷都快掉光了,露出黑褐色的铁胚)。她看着这几样东西,觉得似乎有些单薄,犹豫了一下,又转身从厨房角落拎出两把旧菜刀——一把卷了刃,另一把的木柄已经腐朽松动了。这些都是她平日里舍不得丢,总想着或许还能修修再用的家什。
孙主任,您看……这些行吗?”李秀兰把这一小堆破铜烂铁堆在门口,有些忐忑地问。她心里其实有些舍不得,尤其是那两把菜刀,毕竟曾是吃饭的家伙。
孙副主任用脚尖拨拉了一下那堆东西,眉头微不可察地皱了一下,似乎对数量和质量都不太满意,但看着李秀兰那诚惶诚恐的样子,又看了看王家这还算整洁的院子,最终还是在登记本上划了几笔:“行吧,登记上了。李秀兰同志,觉悟还是有待提高啊!要多向先进家庭学习!”
说完,他示意身后的办事员收起那堆铁器,又带着人往下一家去了。
李秀兰松了口气,关上门,回到堂屋,轻轻叹了口气:“可惜了那两把刀,那把卷刃的,磨磨其实还能切点东西……”
王超放下书,平静地说:“妈,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回头我想办法弄两把新的。”
这时,正在里屋带着瑶瑶玩的王玥被刚才的动静吸引,跑了出来,好奇地问:“妈,哥,刚才那些人干什么呀?怎么把我们的破桶和旧刀拿走了?”
李秀兰叹了口气,解释道:“街道让捐铁,支援国家炼钢。”
“炼钢?”八岁的王玥眨着大眼睛,对这个词似懂非懂,“炼钢是什么?为什么要拿我们家的东西去炼钢呀?”
王超看着妹妹天真疑惑的小脸,心里一动,起身牵起她的手:“走,玥玥,哥哥带你出去看看,你就知道了。”
他牵着王玥,信步走出巷子,来到了主街上。
眼前的景象,比巷子里要“壮观”得多。街道办事处在街口设了一个临时的捐铁登记点,一张破旧的桌子后面,几个干部忙得满头大汗。桌子旁边,收集来的铁器已经堆成了一座小山。
这座“铁山”可谓是五花八门,琳琅满目。有和王超家一样拿出来的破铁桶、烂脸盆、锈锄头;有拆下来的旧窗钩、门环、合页;有几口裂了缝的大铁锅;甚至还有几把锈迹斑斑、看来是祖上传下来的旧式铁锁和一把断了齿的耙子。阳光照在这些废弃的铁器上,反射出冰冷而杂乱的光。
不断有居民抱着、提着、扛着各种各样的铁器走来,表情各异。有的如同完成了一项神圣使命,满脸光荣;有的则面露不舍,一步三回头;还有的纯粹是应付差事,随便拿点不值钱的玩意儿来交差。
王超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隔壁的周婶,她吃力地抱着一口看起来还能用的黑铁锅走了过来,脸上是明显的心疼。她家条件困难,这口锅恐怕是家里像样的大件铁器了。
“周婶,你这锅……”登记干部也有些意外。
周婶嘴唇嗫嚅了一下,低声道:“响应号召,支持国家……”话没说完,就把锅放到了铁堆上,赶紧转身走了,背影有些仓促。
王玥看着那越堆越高的“铁山”,小脸上满是惊奇和不解,她拉了拉王超的手,仰头问道:“哥哥,他们把这么多锅、还有锁都扔在这里做什么呀?真的都要拿去炼钢吗?”
“嗯。”王超点了点头。
“可是……”王玥的小眉头皱了起来,逻辑简单而直接,“没有锅了,周婶她们家怎么做饭呀?还有那些锁,不是锁门用的吗?都拿去炼钢了,以后用什么呀?”
王超一时语塞。孩子的天真问题,恰恰问出了这幕荒诞剧最核心的荒诞之处。他看着那些被收集起来、即将被送去小高炉里“冶炼”的铁器,其中不少明明还有使用价值,却被当作废品处理。而这种全民性的资源错配和浪费,仅仅是为了一个虚无缥缈的“钢铁产量”数字。
“会有办法的。”王超最终只能这样含糊地回答妹妹,他无法向一个八岁的孩子解释清楚这背后的复杂与荒谬。
王玥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但还是忍不住小声嘀咕:“我觉得……有点浪费呀。”
王超摸了摸妹妹的头,没有再说话。他牵着王玥,在街口站了一会儿。高音喇叭里的口号依旧震耳欲聋,捐铁的人们来来往往,那堆铁器在烈日下仿佛一座沉默的纪念碑,记录着这个特殊年代的狂热与无奈。
王超知道,这不仅仅是捐几件破铜烂铁那么简单。这背后,是整个社会资源被强行扭曲配置的一个缩影。当家家户户的铁锅、农具都被拿去填了土高炉,而工厂却因缺乏真正的钢材而停工,田地因缺乏农具而荒芜时,最终的苦果,还是要由每一个普通人来吞咽。
他摇了摇头,不再看这令人心烦的景象,牵着还在一步三回头、看着那堆铁山的小妹王玥,转身走回了那条安静些的巷子。
身后的口号声依旧喧嚣,但那座用日常生活的碎片堆积起来的“铁山”,却在无声地诉说着另一种真相。孩童那稚嫩的疑问,或许比任何高亢的口号,都更接近事实的本质。
(第三百五十四章 修改版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