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府的晨光刚漫过朱雀大街的青石板,市井的喧嚣便如潮水般涌来。
挑担的货郎沿街吆喝着新摘的菱角,茶馆的青布幌子在风里摇出细碎的声响,酒肆的伙计正忙着卸下刚酿好的米酒,连墙根下打盹的老狗,都被这热闹搅得竖起了耳朵。
可皇城深处的奉天殿,早已没了寻常晨间的闲适,鎏金的殿角在晨光里闪着冷冽的光,太监们踮着脚穿梭,连呼吸都放得极轻。
昨日午时刚过,宫里的传旨太监便脚不沾地地奔走各府,明黄色的圣旨卷在手里,一路高喊着“圣上有旨”。
朱元璋发出去的圣旨上只写这一句话:五品以上在朝官员,今日辰时务必齐聚城外十里长亭,迎接东征大军凯旋。
旨意一下,各府顿时忙乱起来,官员们连夜擦拭朝服、整理冠带,连家中的仆役都不敢有半分懈怠。
毕竟任谁都知道,这趟东征打了足足两个多月,洪武大帝朱元璋日夜盼着捷报,因此这迎接的礼数,那是半分也错不得。
辰时一刻,城外的官道早已被挤得水泄不通。文武百官身着绯色、紫色朝服,按品级肃立道旁,腰间的玉带则在晨光里泛着温润的光,这帮人把手里的象牙笏板攥得紧紧的,每个人的表情都透着几分肃穆,当然了中间还掺杂着几分喜悦。
别的不说,这帮人可是知道皇帝心切秦王和燕王已久,再加上东征军中还有个对大明无比重要的国师高阳秋。
除了文武百官外,百姓们此时也是踮足翘首,不少孩子们忍着寒风骑在父亲的肩头,手里挥舞着自家缝制的小红旗,眼神里满是期盼。
大明日报上可是说了,东征军是去保家卫国且为大明开疆拓土去了,而且率军的还是秦王燕王两位皇子以及国师大人,如今他们终于盼得东征军凯旋,此时连寒冷的空气里都飘着按捺不住的喜悦。
忽然,远处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先是隐约的尘烟弥漫,渐渐的,能看到锦旗在风里舒展,那面绣着“明”字和“东征军”的大旗,在晨光里红得耀眼。
“来了!大军来了!”
不知是谁喊了一声,百姓们顿时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孩子们的叫嚷声、大人们的喝彩声,混着马蹄声、铠甲的碰撞声,响彻了整个官道。
打头的朱棣一身银甲,骑在枣红色的战马上,他鬓角的发丝被风吹得微乱,却难掩眼底的锐光。
朱棣身旁的朱樉同样一身戎装,脸上带着些许疲惫,却依旧挺直了脊梁。
至于高阳秋则是没有骑马,他尽管早就学过,倒是骑马哪有坐马车舒服?
而在朱棣和朱樉以及高阳秋的马车之后,穿着迷彩服的东征大军整齐有序前行,这帮士兵们虽面带倦色,却个个昂首挺胸,透着一股百战百胜的底气。
朱元璋见状,忍不住拍手叫好。
当队伍行至城门前,高阳秋三人一眼便看到了人群前方的朱元璋。
老朱今天非常正式,他身着龙袍,眼神里是掩饰不住的激动,原本略带褶皱的眼角,此刻笑成了两道沟壑。
朱棣和朱樉立即勒住马缰,翻身下马,大步流星地走上前,高阳秋早已听到了动静,也赶紧从马车上下来。
“儿臣(臣)参见父皇(陛下)!”
朱元璋先是一笑,接着快步上前,亲手扶起三人,他粗糙的手掌拍在朱棣和朱樉的肩膀上,力道非常重重,“老二老四你们一路征伐,辛苦了!”
说着,他又转向高阳秋,大笑着拍了拍他的胳膊:“阳秋,你也辛苦了!”
“陛下言重了,为国征战,乃臣之本分,何谈辛苦!”高阳秋笑着回应。
原本,朱元璋是打算在宫里摆下庆功宴,宴请东征的将士和文武百官,好好庆贺这一场大捷。
可高阳秋略一思忖,便上前劝道:“叔,倭国如今只拿下了不到一半的地盘,此时设宴庆功,未免为时过早。不如先让将士们休整,待彻底平定倭国,之后再行庆贺不迟。”
朱元璋闻言,略一沉吟,便点了点头:“你说得在理,是咱心急了。”
随即,他转头对身旁的大臣们吩咐道:“诸位爱卿,今日暂且各自回府衙各司其职,待后续事宜安排妥当,再另行通知。”
百官齐声领命,纷纷躬身退去。
随后,朱元璋便带着朱标、朱樉、朱棣以及高阳秋,转身向皇宫走去。
朱标一路走得有些急切,时不时转头看向高阳秋,看样子早已心痒难耐。
一进奉天殿,朱标便再也按捺不住,上前一步拉住高阳秋的衣袖,语气急切:“秋哥,咱们要不现在就回现代吧?回去之后,你再好好给我和父皇讲讲倭国的战事,还有现代的那些新鲜事儿!”
朱元璋在一旁坐着,虽然没有说话,但眼神里的期盼毫不掩饰,显然也是赞同朱标的想法。
他可是两个多月没见自家妹子了,之前老朱都是不停给自己找事儿转移注意力,此时听好大儿这么一说,他当然也忍不住想赶紧回现代看看自家妹子和大孙。
高阳秋看着两人急切的模样,忍不住笑了笑,点头应道:“成,这一次出征了两个多月,确实让叔和标弟等急了。我在征战途中,也曾回了几次现代,婶子和家里人也甚是想念你俩,正好回去看看他们。”
朱元璋闻言,立即起身对身旁的大太监金英吩咐道:“金英,屏退殿内所有小太监和宫女,再让二虎带着锦衣卫守在殿外,任何人不得擅自靠近!”
“奴遵旨!”
金英不敢耽搁,连忙躬身退去,不消片刻,便将殿内收拾得干干净净,殿外也传来了二虎沉稳的应答声。
高阳秋见状,不再耽搁,把朱雄英的周岁画放回了奉天殿后殿。
随着几人心念一动,殿内出现一道柔和的白光,渐渐扩散开来,将四人笼罩其中。白光越来越亮,几乎遮蔽了整个奉天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