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那支撤退的镁军还曾告诉他们:只要翻过阿拉巴契亚山脉,就能彻底摆脱战乱威胁,不必再担惊受怕地躲避汉军追击。
更何况,山脉南侧与南鹰酱接壤,万一形势危急,还能向南撤离,进入南鹰酱避难。
南鹰酱并未参战,局势平稳,一旦踏入其境内,大概率就能躲开这场纷争。
只是由于当年南北战争留下的积怨,南鹰酱和北鹰酱之间关系一直冷淡,这些北边的鹰酱人对南方也并无好感。
若有选择,他们自然更愿意向东转移,而非南下投靠。
毕竟谁也说不准,到了南鹰酱之后,当地人会不会借机刁难、冷眼相待!
在这种朝不保夕的逃亡途中,人们只顾争分夺秒赶路,有人开着车疾驰而去,其他人最多也只是投去一丝羡慕的目光罢了。
然而若他们知道那辆奇特装甲车的真实用途,恐怕会震惊得说不出话来。
就在这群难民之中,几名汉军士兵潜伏其中,神情紧绷,如履薄冰。
北美民风本就刚烈,立国时间短,社会尚存浓厚的尚武之风。
得益于西进运动以及长期与原住民、日不落帝国和墨西国的冲突,鹰酱民间枪支普及率极高,不仅人人有枪,而且使用熟练程度远超世界其他地区。
在世界上大多数地方,社会秩序早已稳固延续数百年甚至上千年;可在北美,这片土地上的规则才刚刚建立不到两百年,一切仍处于动荡与重构之中。
没有武器傍身,普通人根本无法安心生活。
因此,尽管这些人外表看似普通百姓,实则几乎个个背枪挎弹。
真要动起手来,这几名汉军士兵绝无胜算。
天朝人与鹰酱人生理特征差异极大——人种不同,身高体态、肤色乃至瞳色都有明显区别,远在几十米外就能轻易分辨。
一旦他们从装甲车内现身,立刻就会暴露身份。
更要命的是,这些人之所以流离失所,正是因汉军进攻所致。
心中积怨极深,对汉军士兵恨之入骨也在情理之中。
倘若被认出来,这几个人恐怕瞬间就会被愤怒的人群围攻致死,尸骨无存!
想到此处,装甲车里的汉军士兵无不心头发紧。
所幸目前尚未引起怀疑,加上有装甲车身的掩护,暂时还算安全。
眼下他们面临两个选择:一是主动脱离人群,避开主干道,另寻小路迂回前行。
这样虽能降低风险,远离危险,却会耽误宝贵时间,错失战机。
虽然此地属于平原地带,越野通行并不困难,装甲车也有较强的机动能力,但野外行驶终究不如公路顺畅快捷。
更重要的是,此举极易引发怀疑——谁逃难时会故意绕远?大家都想抄近路求生,反常的行为只会招来注意。
另一个选择则是继续混在难民队伍中,沿大道向东前进。
这样效率最高,能尽快接近鹰酱主力部队的位置,但风险也最大。
一旦暴露,仅凭一辆装甲车,很难全身而退。
两难抉择摆在面前,必须做出决断。
“继续走大路!”
片刻沉默后,侦查小队的队长牙关一咬,终于开口下令。
侦察兵的职责向来充满风险,毕竟他们是整支军队的耳目,是冲锋在前的尖刀中的尖刀!
正因如此,能被选入侦察部队的,无一不是从全军精挑细选出来的精英骨干!
既然选择了这条路,成了侦察兵,就得有这份担当。
不能因为任务艰险、压力巨大就心生退缩,甚至错失关键时机。
这一仗意义非凡,若能取胜,整个北美的战局将迎来转折,敌方将彻底失去反扑的能力,甚至连招架之力都将荡然无存。
可一旦失利,或是被对方拖入僵持状态,无法速战速决,那形势就会对我们极为不利!
随着战线不断延伸,占领区日益扩大,为了保障后方稳定,压制那些行踪诡秘的游击队和地方民兵,必须抽调大量兵力驻守城镇、铁路、公路以及桥梁等战略要地,防止这些关键设施遭到破坏。
以往这类任务都交给附属部队去执行,但随着推进深入,控制区域越来越多,原本带来的上百万辅助兵力已渐渐捉襟见肘。
迫于无奈,汉军只能抽调自家主力分兵把守后方,这无疑削弱了前线的突击力量。
一旦战争陷入持久拉锯,汉军的攻势必将逐渐乏力,而鹰酱一方反倒可能稳住阵脚,逐步恢复元气!
这几名战士冒着巨大风险深入敌境,最终收获颇丰——或许是因为难民潮规模庞大,美军难以甄别;也可能他们正全力抢修新防线,无暇顾及沿途设卡巡查。
结果,这几名胆大心细的汉军侦察员成功抵近观察,在数万美军眼皮底下,将对方的布防格局、兵力部署摸得一清二楚。
“美军这是在搞什么?怎么都在拼命挖土?”
望着远处尘土飞扬的景象,装甲车内的几名士兵满脸疑惑。
“看样子是在构筑防御工事。”
“没错,而且应该已经干了好几天了,初步轮廓都出来了。”
作为专业侦察人员,他们一眼便识破了美军正在挖掘战壕、修建阵地的举动。
“赶紧查清楚他们的兵力分布情况,摸准这道防线的具体结构,好让我们后方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
自从战壕体系广泛应用以来,想要准确掌握敌方兵力配置变得异常困难。
毕竟战壕不仅能隐蔽作战人员,其背后往往还连接着屯兵坑道与交通壕,便于后方预备队快速增援。
倘若对敌情不明就贸然发起进攻,势必会付出惨痛代价。
因此各国军队在正式强攻前,通常会组织小规模试探性攻击,借以探明虚实,判断重点防御区域,进而调整主攻方向,实现避实击虚的战略目的。
然而这种战术并不高深,防守方一旦识破对手只是佯攻,很容易就能反制。
比如,在真正薄弱的位置临时增派兵力,制造出重兵把守的假象,让敌方误判而放弃突破;
又或者故意在要害地带撤走主力,营造空虚假象,诱使敌人集中兵力进攻,再突然反击,给予致命打击。
战场之上真真假假,虚中有实,实中藏虚。
在没有飞行器如热气球或侦察机支援的情况下,仅凭地面观察要迅速掌握敌方兵力布局,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倘若能在敌人防线尚未完工之前完成侦察,便有机会发现其后方营地、集结点、掩体等目标,进而通过这些信息推演出整体兵力配置。
……
这种方式比起盲目火力试探,更加直观且精准。
要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
敌军在构筑防线时,必然会在外围部署警戒兵力,专门用于驱逐或歼灭接近的侦察人员,绝不容许对方轻易窥探己方布防。
这样一来,己方的军事机密才不至于外泄。
美军中并非无人明白这个道理,但问题在于,这支守军几乎是仓促拼凑而成,整体战力本就堪忧。
而格兰特赖以倚重的精锐部队,在此前与汉军的多次交锋中损失极为惨重——其中一支甚至在掩护撤退时遭敌合围,全军覆没。
受此重创,他手中真正能打硬仗的部队已所剩无几,剩余主力大多已被调往山岭高处,负责构建关键防线;至于山脚下的这道临时工事,不过是为了迟滞敌军推进速度,充当缓冲屏障之用,本质上只是消耗品,若将宝贵精锐部署在此,未免太过奢侈。
因此,驻守山下的正规军数量极少,格兰特自己的嫡系更是寥寥无几。
这些仅存的骨干兵力主要集中在中军位置,用以震慑和控制那些纪律松散、各自为战的杂牌队伍,自然无力再分兵去清剿神出鬼没的敌方斥候。
至于其他部队,既无意识也无能力执行此类任务。
连潮水般涌来的难民都束手无策,又怎能应对那些行踪诡秘、手段老练的敌军探子?
“贾马尔队长,营地快到了!”
在阿拉巴契亚山脉南麓,一队骑兵正疾驰而来,马蹄翻飞,尘土飞扬。
这支部队是从南方战线紧急抽调过来的增援力量,几乎已是北鹰军在南境最后保留的一支作战单位!
当初汉军登陆北美时,北鹰与南鹰之间的内战尚未终结,使得北鹰陷入两面受敌的绝境。
一边是持续数年的同胞相残,战线犬牙交错,重兵对峙,血债累累;另一边则是突如其来的异国入侵。
战争初期,北鹰未能迅速厘清局势,因而迟迟未与南鹰停火议和。
毕竟多年积怨早已深入骨髓,不是一句“停战”便可冰释前嫌。
加之地理上的考量——南鹰距离北鹰核心区域更近,威胁更为直接;而彼时汉军不过是在西海岸小规模登陆,另有一部分活动于北方人烟稀少的原始林区与冰原地带。
这些地区战略价值远不及东部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核心带,导致北鹰在判断上出现严重偏差。
直到后来,汉军攻势愈演愈烈,占领区不断扩大,投入兵力持续增加,北方才猛然惊觉:真正的致命威胁,并非来自南方的兄弟反目,而是来自东方的强势叩关。
于是,他们匆忙与南鹰达成和解,哪怕对方开出近乎割地赔款般的苛刻条件,也只能含恨接受,实质上默认了其脱离联邦的事实。
然而为了保全国本,避免在南北夹击中彻底覆灭,即便心有不甘,也只能忍痛签字。
只是彼此积怨太深,信任早已荡然无存。
因此,尽管战火已熄,前线部队并未立即全部撤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