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举不妥,太过冒进。”另一位老成持重的将领当即反对,“我军大部分后勤补给尚在后方,尚未运抵前线。
而鹰疆各地民兵对我补给线袭扰频繁,若不清除这些隐患,贸然深入,后方必将不稳。
不如暂缓追击,待仆从军抵达,先由他们肃清潜伏于乡野之间的游击势力,稳固后方才进。”
此前镁军撤退时,刻意炸毁铁路、焚毁桥梁、破坏公路,目的正是迟滞汉军推进速度。
这些手段虽无法阻挡我军步卒前进——毕竟汉军徒步行军之能远超当世多数军队——但对于依赖铁路运输的粮秣、弹药、火炮等重型物资而言,却是巨大阻碍。
一旦失去铁路与公路,仅靠人力畜力转运,效率极低,进度缓慢。
这便造成当前局面:前锋部队推进迅猛,而后勤却严重滞后,前后脱节。
若前锋孤军深入,一旦粮草断绝,极易陷入被动,甚至招致惨败。
目前北美大局对我汉军极为有利,只需稳步推进,稳扎稳打,与北方南下的兄弟部队顺利会合,便可将鹰酱残余力量压缩至东部沿海最后一隅。
此后步步为营,逐城夺取,逐步蚕食,终将敌军彻底歼灭。
这一战略并无艰险之处,对汉军而言亦非难事。
更何况我军拥有压倒性的炮火优势,完全可以在极小伤亡的情况下,完成最终的平定。
眼下所求者,唯“稳健”二字而已。
当然,这样的行动绝非毫无代价。
他们所动用的炮火以及消耗的弹药,势必会达到一个惊人的规模,更何况战事若持续下去,所需的人力、物资和财政支出也将极其庞大……
“后勤压力确实不容小觑!”
“可我们也不能因此错失战机。
如果让格兰特从容撤退到阿拉巴契亚山脉深处,用不了多久,他就能依托地形建立起完整的防御体系。
那片山脉本就地势险峻,天然易守难攻,若数十万敌军以此为依托进行抵抗,我们想要突破,恐怕要付出惨重的伤亡!”
汉军指挥官陷入了沉思。
两位将领的说法都有道理。
若没有后勤方面的限制,他自然希望迅速出击,速战速决,以免后患无穷。
但现实是,补给线已经绷得极紧,不能只图快、只图猛。
倘若贸然推进,反而可能导致前线部队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一旦战局逆转,后果不堪设想。
然而,若放任敌人安然撤离,坐视他们巩固阵地,也同样不可接受!
想到这里,指挥官心中逐渐明晰,终于开口道:
“目前我们虽有二十多个师集结在此,但若全部投入追击,并不现实——兵力过于庞大,行军速度必然受限,而且对后勤的压力几乎是毁灭性的,我们的供应系统根本支撑不住。”
“不过,如果我们从中挑选三到五个战斗力最强、机动性最高的师,将现有的粮秣、弹药和装备优先集中供给他们,短期内便能解决补给问题。
以这些精锐之师的作战能力,完全具备快速追击、打乱敌军部署的条件!”
在阿拉巴契亚山脉西麓靠近山脚的一座小镇里,一名身穿美军将军制服的军官正带领随从在街头巡视。
他刚率部抵达此地不久。
由于担忧汉军紧随其后,他并未立即向山区转移,而是选择留在山脚一带,亲自坐镇,统筹调度,为后续主力争取布防时间。
此刻,这座小镇四周,数万名美军士兵正紧张施工,忙碌不停。
有人挥动铁镐奋力凿地,有人用铲子不断翻掘干硬的土石,试图在坚硬的地质中挖出可用的战壕。
由于地处山脚,地面多为砂砾与碎岩混合,还不时碰到嵌入山体的巨大石块,挖掘难度极大,往往耗费平常两三倍的力气,才能勉强掘出一段浅沟。
这令负责监工的美军军官忧心忡忡——敌军就在身后不远,随时可能发起进攻。
若防线未能在敌军抵达前完成,部队将不得不在缺乏掩体的情况下迎战。
那几乎等同于野战!
而汉军的野战实力,举世皆知。
全球范围内,没有任何一支军队能在开阔地带正面击败他们。
过去所有试图挑战这一权威的对手,几乎无一例外地被彻底击溃,多数甚至遭到全歼,侥幸逃脱者寥寥无几。
这些血的教训早已深入人心,各国军队都明白一个铁律:面对汉军,切忌硬碰硬,唯一的生路就是避其锋芒,能撤多远就撤多远,能跑多快就跑多快。
否则,便是自寻死路。
这一点,曾多次与汉军交手的美军更是刻骨铭心。
汉军登陆北美以来,双方已多次交锋,美军深知对方的战斗力之强悍,绝非寻常对手可比。
因此,他们从一开始就打定主意:绝不主动在平原地区与汉军决战。
真正的战场,应是借助阿拉巴契亚山脉这一天险,据险而守,化被动为主动。
只是,依托山地构建防线并非易事。
山路陡峭,通行困难,真正可供大规模部队通过的路径,只有少数几个山谷隘口。
因此,只要在这些关键节点布下重兵,便可形成有效封锁。
当年南北战争时期,北方联邦军正是凭借这种方式抵御南方邦联军的反扑。
尽管南军求战心切,屡次强攻,却始终无法突破,几乎被拖垮至灭亡。
如今,历史似乎正在重演。
然而,到了南北战争的后期,南军开始改变战术,不再一味依赖主力正面强攻,而是悄悄派出精干小队,穿越那些大部队难以通行的险峻地带,随后与外围军队配合,从内部策应,夹击驻守山谷的北军。
这一招打得北军措手不及,防线很快被撕开缺口。
而这一突破口带来的后果极为严重——敌军竟然一路推进到首都华盛城,并对其实施了炮击。
那次炮击不仅造成巨大的心理震慑,更成为战局转折的关键:原本处于劣势的南军,竟借此一举扭转颓势,重新站稳脚跟,再度成为令北军头疼的劲敌。
更糟糕的是,北军因此陷入被动。
他们意识到,以往认为安全、无需设防的偏僻区域如今都可能成为敌人的突袭路径。
为了堵住这些漏洞,不得不抽调兵力,把防线拉得更广、更密。
这样一来,本就捉襟见肘的兵力更加分散,再也无法集中力量对南军发起决定性打击,反倒让对方趁机休养生息,逐渐恢复实力,最终形成如今南北对峙、僵持不下的局面!
相比之下,汉军的作战能力远超当年的南军,尤其擅长在山地环境中作战。
这一点,在西海岸落基山脉的一系列战斗中早已显露无遗。
正因如此,镁军上下丝毫不敢掉以轻心。
仅仅守住几个重要关口已远远不够——要想真正构筑一道可靠的防线,就必须将兵力沿整条战线均匀部署,每一个可能被利用的角落都必须有人驻守。
否则,哪怕一处疏漏,也可能被汉军抓住机会,迅速突破。
一旦防线被撕开一道口子,整条防御体系就可能瞬间崩溃!
“再有两三天,山上那道防线应该就能完工了!”
见格兰特面色凝重,眉头紧锁,身旁一名将领连忙开口安慰。
格兰特闻言一怔,转头看向对方,从那双眼中读出了深深的忧虑。
他这才意识到,自己沉重的表情已经影响到了周围的士气。
将士们一个个神情低迷,军心浮动。
可眼下汉军随时可能杀到,大战迫在眉睫。
己方本就在战斗力上处于下风,若再以这般低落的状态迎敌,胜算几乎为零。
他努力挤出一丝笑容,故作轻松地说道:“好,让兄弟们再加把劲,等防线修好了,咱们就能睡个安稳觉了。”
话虽如此,心里却清楚得很:敌人绝不会给他们这个喘息的机会。
只要汉军一进入阿拉巴契亚山区,立刻就会察觉到他们的布防意图。
届时,对方必将倾尽全力发动猛攻。
而现在,山脚下的镁军兵力单薄,工事尚未完成,一旦遭遇大规模进攻,极难坚守。
就算拼死抵抗,付出惨重代价,恐怕也撑不了太久。
此刻,他唯一能做的,就是祈祷汉军的脚步能慢一些,晚一些抵达。
唯有如此,他们才有一线生机。
为了尽可能拖延时间,他早前已下令动员当地民兵和民间武装,破坏沿途的道路、桥梁和铁路等交通设施。
这些手段虽不能彻底阻挡敌军,但至少能让其机械化行进受阻,无法借助铁轨快速推进。
即便如此,汉军若是步行前进,两天内仍能赶到;若派出骑兵先行奔袭,一天之内便可兵临城下!
这意味着,他们必须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用手中这支疲惫之师,硬抗敌军至少两天!
仅凭眼前这点人马,真的守得住吗?
格兰特的心中,充满了不安与怀疑。
而在阿拉巴契亚山脉以西约三十公里外的一座小镇里,一辆外形奇特、从未在当地出现过的车辆正疾驰而过,身后卷起阵阵尘烟,显示出惊人的速度。
由于车上既无军徽标识,也没看到携带武器或士兵,镇上的鹰酱居民见到这古怪玩意儿时,大多只是好奇观望,并未将其与军事行动联系起来,只当是哪位发明家又搞出的新奇机械罢了。
毕竟,那是十九世纪下半叶,工业浪潮席卷全球,各种前所未有的技术接连涌现——汽车、轮船、电报、电话……世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着变化。
而鹰酱本就是工业强国,自家也捣鼓出过不少这类装备,因此对眼前这些新奇玩意儿倒也没觉得多么稀奇。
可随着汉军步步推进,战火逐渐逼近,原本遥远的硝烟如今已近在咫尺。
为求自保,许多鹰酱百姓开始拖家带口往东迁移。
东部目前仍在镁军控制之下,相对安全些。